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液晶是介于各向同性液体和固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有序取向织构的一个新的凝聚态.早在1888年由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首先发现,直到十年前发现液晶的电光效应后,才打开了液晶应用的大门.于是液晶的应用和研究像雨后春笋般地伸向各个领域:如全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电视图象等的液晶显示;液晶温度计、灵敏的温度场的探测、无损探伤;光信息处理;高分子液晶应用于纺丝技术;液晶应用于气相色谱分析;生物液晶对生物器官的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等生命之奥秘的研究.对液晶的研究将推动固体和液体理论的研究.因此,液晶是七十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涉及物理、…  相似文献   

2.
液晶显示正在向实用化迅速迈进。液晶显示的应用研究,是从1968年RCA发表动态散射式(简称DSM)液晶显示开始的,当时认为寿命是个问题,但1971年实验结果表明:DSM显示的寿命能达到一万小时以上,并试制了液晶手表(参看照片1)。之后世界上各个电子厂、手表厂分别发表、出售了液晶数字手表,迎来了液晶显示实用化的第一阶段。 然而,由于DSM显示的驱动电压高、对比度低等,而且,对小电池作电源的手表来说,耗电量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后来瑞士和美国一些公司发表了使用偏振片的新的场效应(简称FE)显示。在此前后,  相似文献   

3.
 自从液晶被发现之后,便有众多的科学家对它展开了兴趣盎然和富有成效的研究,曾有过几十年的兴盛历史.可是,在二战以后,这种研究工作却几乎停止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液晶是个无用之物.到了60年代则又出现转机,这是因为人们发现液晶具有灵敏的显示功能,应用它可以制造各种显示器件.现在,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液晶研究工作正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液晶显示与一般显示的主要区别在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而是利用它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电光效应,以调制环境光,从而达到显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979年6月29日至7月3日在上海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液晶学术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研究所、高等院校、工厂、医院和部队等64个单位,104名代表.会上共收到论文和工作报告78篇. 在第一天全体会议上,中国液晶显示技术访日代表团作了日本液晶研究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同志介绍了美国液晶物理基础研究的概况.此外,还有四篇综合报告和论文:液晶物理及其最近进展;热变液晶分子结构与相转变;胆甾相·向列相转变液晶用于电视的研究以及液晶快速存贮效应用于组页器的研究. 分组会(基础组和应用组)进行了两天半.在基础组宣读论文和工作报告33…  相似文献   

5.
一、液晶的混浊外观——强烈的光散射 在一百年前,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首先发现了液晶,他在一封通信中写道:“这种物质(胆甾醇苯酸酪)具有两个熔点,在145.5℃时,它熔化成为一种雾状的液体;在178.5℃时则突然全部变成清亮的.冷却时先出现紫蓝色,但很快自行消失,物质又呈浑浊状液体,进一步冷却,紫蓝色再度出现,不久即固化成为白色的结晶块.”现在的知识告诉我们,胆甾醇苯酸在145.5℃和 178.5℃之间呈液晶态,第一次出现紫蓝色对应于蓝相,第二次则是胆甾相.现在已经发现有数千种物质呈液晶态,已知的液晶相不下数十种,蓝相和胆甾相只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6.
铁电液晶──一种新型的显示与非线性光学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电液晶作为一种显示和非线性光学材料正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铁电液晶的基本性质,双折射型铁电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原理及其表面排列技术,典型的铁电液晶材料,铁电液晶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铁电液晶显示器件的进展以及铁电液晶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1888年,Reinitzer 首先发现棒形分子液晶[1]。1977年,Chandrasekhar等成功地获得了理论上已有预言[2,3] 的盘形分子液晶中介相(discitic)[4] 在棒形和盘形分子情况下,中介相的各向异性来自一维或二维分子几何形状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在1978年,Halperin和Nelson[5]考虑了一种二维质点分子晶格,并指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前可能会存在六角液晶相。质点分子是零维的,连接它们的键对应于一般传统的液晶相中的棒形分子。 严格地讲,所有分子本质上都是三维的.这里所说的分子“维数”是指描述中介相的物理模型中的“分子-的维数.换句话说,它是指能…  相似文献   

8.
液晶     
液晶化合物和液晶态的研究虽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只是1966年以后在非破坏测试,电子工业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内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之后,才引起普遍重视,使它得以很快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深入地从各种方向进行研究.下面将简单介绍最近几年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但篇幅所限,不打算对每一项目都作深入讨论,如有需要请查阅原始资料. 一、液晶态和液晶化合物 晶体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通常称为熔点.这种相变常在比较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从物质结构来理解这个过程,那就是从分子排列整齐并且相对位置不变(有一定结构)的晶体变成了分子排列…  相似文献   

9.
发光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红波  张超  吴少君  邱龙臻  杨家祥 《发光学报》2015,36(11):1227-1232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效应的发光液晶材料,能有效地解决一般发光材料聚集时荧光猝灭和液晶自组装之间的矛盾,在液晶显示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了一种自发光液晶材料(2Z,2'Z)-2,2'-(1,4-亚苯基)二(3-(4-己氧基)苯基)丙烯腈(PHPA)。研究了PHPA的聚集态发光性质、溶剂化效应、热力学性质及发光各向异性。结果表明,PHPA同时具有聚集态诱导发光增强效应和液晶性,其有序取向的薄膜发出的光具有各向异性。该发光液晶材料应用于液晶显示将能简化器件结构、增加亮度、对比度和能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液晶显示器原理出发,阐述了矩阵型液晶显示器原理,重点介绍当今普遍采用的有源矩阵驱动型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不仅用于符号、数字、文字等显示,还用于图象显示.诚然,图象显示的难度是大一些,但是近来已有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用于彩色电视的液晶显示,最后介绍了14英寸彩色电视液晶显示器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液晶显示器(LCD)由于其独具的低电压、低功耗工作特性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扭曲场效应黑白显示已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日本、英国、瑞士、西德等国对液晶彩色显示的研究也相当活跃,并在应用于手表电视等方面获得成功. 液晶彩色显示与黑白显示一样,都是利用加电场后液晶分子排列状态发生变化,液晶盒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变化的原理而构成液晶显示元件的.目前已经开发的液晶彩色显示技术按其工作方式可归为四大类:二色性方式、电控双折射方式、扭曲方式和胆甾方式.它们利用的主要液晶光学性质为:二色性、双折射、选择性反射、圆二色散和旋…  相似文献   

12.
液晶是物质的一种状态,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具有流动性和各向异性.自1888年发现以来,已有一百年历史.近二十年来,液晶在工业上应用很广,主要是在显示器和高强度高分子材料两方面.由于性质特异,它在凝聚态研究和几个物理前沿课题方面都有独特的地位. 液晶物理的专书主要有两本.一本是P.G.de Gennes在1974年出版的《液晶物理学》,另一本是S.Chandrasekhar在 1976 年出版的《液晶》.前者物理内容丰富,已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书;后者推导较详,另有特色.这两本书的出版都已超过十年以上.在这十多年内,液晶发展很快,譬如重入现象、铁电相液晶、近…  相似文献   

13.
神奇的液晶     
 液晶,这是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会碰到它,如液晶手表,BP机、数字式仪表的液晶显示屏以及液晶电视机等.但是若问什么是液晶?液晶为什么具有显示功能?则不少人又无言可答了.一、液晶的发现早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加热熔解胆甾醇脂过程中发现,这种有机化合物结晶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出现一种神奇的现象:当加热到145.5℃时,结晶体溶解成混浊粘稠的液体;当继续加热到178.5℃时,则又变成了透明的液体.当时,莱尼茨尔就明确认为该有机物有两个溶点.前者叫熔点,后者则被人们称为清亮点.  相似文献   

14.
液晶早在1888年就已经被人发现.它们大部分是由长形分子构成的液体.近年来也发现了由盘形分子构成的液晶.液晶是具有晶体各向异性特征的液体.早年由于不曾找到它们的实际用途,所以只是长期作为实验室里的特殊材料来被人欣赏而没有发展.人们对液晶的性质也长期不太熟悉.到了三十  相似文献   

15.
液晶是奥地利生物学家 Reinitzer于 1888年在胆甾醇苯甲酸酯中首先观察到的,由德国的晶体学家Lehmann于翌年命名.“液晶”这两个字,指的是介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目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很重要[1].我国的液晶研究亦已有十一年历史[2]. 自液晶的发现到1977年的89年间,人们所知道的液晶都是在长形的有机分子化合物中找到的.这些分子一般有一个长而坚硬的中心部分,成板条形,在一端或两端系有柔软的尾链[3].由长形有机分子构成的液晶态(相),主要可分为向列相,胆甾相和近晶相三种(见本文第一节).这些液晶态的基本性质,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液晶显示器中液晶分子取向膜边缘的轮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具有纳米级测量灵敏度的非接触光探针平整度仪,其分辨率优于1nm。这种测试仪在电子玻璃、半导体、集成电路、薄膜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给出了该平整度仪在液晶显示器中液晶分子取向膜边缘表面轮廓形状研究方面的一些测试结果。结果表明,该平整度仪可以在液晶显示器件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液晶的故事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酯对植物的作用时,发现这种有机材料竟然有两个熔点:在145.5℃.胆甾醇酯先熔化成一种混浊的液体;到178.5℃,混浊突然消失,液体变成全透明,“如果说固体的胆甾醇酯已在145.5℃熔化为液体,那么,又是什么不同于固体与液体的鬼东西在178.5℃熔化?”  相似文献   

18.
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液晶显示技术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以其大容量、高清晰度和高品质全真彩色[1]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质量和整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薄膜晶体管性能,薄膜晶体管(TFT)是众多场效应晶体管(FET)中的一种[2].非晶硅用于制作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的成熟,使非晶体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由于其低迁移率、电导率[3]等性能,严重制约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替代品,追求高迁移率和高电导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多晶硅、微晶硅相继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解决了迁移率、电导率低的问题,但因多晶硅、微晶硅的价格昂贵、材料短缺,因而未能动摇非晶硅的主导地位.随后的纳米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依靠其本身具有高电导率、高迁移率[4-6]的优越性以及当前纳米技术的进展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9.
林磊  古丽亚 《物理》2000,29(8):497-498
本文作者是香港大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中国液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1980年 ) ,国际液晶学会的创立者 (1990年 ) .液晶根据分子形状可分为棒形、盘形和碗形 .其中 ,碗形液晶是作者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 (1978— 1983年 )首次提出来的 ,这一篇论文发表在我们《物理》杂志上[1] .时过近 2 0年 ,我们很高兴在此刊登作者回忆这一重要科学发现的一些背景故事的译文 ,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  相似文献   

20.
液晶光学相控阵可编程光束偏转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健  徐林  吴丽莹  刘翔  张进厂 《光子学报》2008,37(8):1497-1502
研究了一种一维透射式向列相液晶光学相控阵.建立了器件的数学模型,根据Frank-Oseen液晶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计算了电场作用下液晶指向矢分布,定量分析了器件的相位延迟及衍射特性.研制了含1 024个驱动电极的实际器件,由FPGA对电极驱动电压进行可编程控制.经实验测试,该器件可以实现60个角度的准连续随机可编程电控偏转与扫描,最大偏转角度为2.001 4°.根据器件的理论模型,对光束偏转的衍射效率进行了定性讨论,发现电极之间形成的“相位凹陷”是形成衍射旁瓣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