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锰离子对Fenton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Fenton反应是生物体内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主要反应.Mn2+在体外可以参与类似反应生成.OH.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自旋捕捉-ESR技术比较了Mn2+参与类Fenton反应(Fenton-like reaction)与Fe2+参与Fenton反应的能力,利用芳环羟基化(aromatic hydroxylation)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Mn2+对Fe2+参与的Fenton反应的影响.利用电泳技术检测了上述反应产生的.OH对质粒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Mn2+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产生.OH的能力仅为相同条件下Fe2+的5%左右.但Mn2+可以在Fenton反应中明显促进.OH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 Cu、Zn、Co、Mn, Fe 离子在 D-751 大孔氨羧螯合树脂中的吸着行为 、 pH 影响、定量吸着条件 ,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注测定海水中痕量 Cu、Zn, Mn, Fe、Co离子,还测试了D- 757 树脂对 Cu、Zn, Mn, Fe 离子的交换容量分 别 为2.50、1.96 、 1.89、2.11 m mol/g ,平衡速率分别为15.30 、10. 25分钟以及 Cu、Mn 离子交换曲线.  相似文献   

3.
在超声、机械和微波等条件下,用水合肼还原铁盐和镍盐制备出不同形貌和组分的FeNi合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验证了纳米粒子是FeNi合金的结晶结构,同时X射线能谱(EDS)测定的纳米粒子中Fe和Ni的原子组成与投料时Fe/Ni摩尔比基本吻合.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FeNi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果显示:超声条件下采用3种投料比(Fe/Ni的摩尔比分别为4∶1,1∶1和1∶4)均制得球形纳米粒子,粒径均介于50~120 nm之间;机械搅拌条件下按Fe/Ni等摩尔投料比制得的纳米粒子结构为表面乳突状、粒径约100 nm的纳米球;微波条件下按Fe/Ni等摩尔投料比制得了尺度分布较宽的立方体型FeNi合金纳米粒子.由此可见,控制反应条件和投料摩尔比直接影响到:FeNi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最后,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了各种FeNi合金纳米粒子在室温下的磁性能,所有FeNi合金纳米粒子均显示出良好的软磁材料特性.机械搅拌合成的Fe/Ni等摩尔投料比的纳米粒子具有最高的饱和磁化强度(92.68 A·m2/kg).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重稀土摘在具有K,NiF。型结构A,BO,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层状富锂Li1.2Cr0.4Mn0.4O2阴极材料.研究煅烧温度对阴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阴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充放电过程中价态的变化、表观形貌、粒径大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时煅烧后的阴极材料层状结构明显,电化学性能优良.以小放电速度进行恒流(10mA/g)充放电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280mAh/g,经过40次循环后仍可以达到190mAh/g.研究发现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Mn始终保持 4价态,部分Cr作为活性离子价态在 6和 3之间可逆变化.Li1.2Cr0.4Mn0.4O2经过镀银后以大放电速度进行恒流(80mA/g)放电可以达到100mAh/g的比容量.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蛛丝和蚕丝 10个样丝形态 ,并测量了这几种天然纤维的直径. 结合 X 射线光电子 能谱分析,对样丝的化学无素(氯、钾、钙、铁、硅、铬)及其含量(原子个数百分比)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两株微藻的分离鉴定及Fe~(3+)对其生长和脂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青岛汇泉湾海水样品中分离培养两株微藻HQW01和HQW02,经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两株微藻分别鉴定为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rydid galbana).采用吸光度和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研究了Fe3+对这两株微藻生长和脂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10-4mol/L培养时,生长速度最快且脂质含量最高,达到47.3%,是不加Fe3+培养时的4.2倍;Fe3+浓度为1×10-5mol/L时,球等鞭金藻具有最大生长速率,同时脂质含量提高至41.9%,是不加Fe3+培养时的2.8倍.这两种高脂质含量的微藻有望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沉积物主元素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地化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9年夏季采集的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法对珠江口沉积物中10种主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与长江口和黄河口相比,珠江口沉积物Al、Fe等元素质量分数高,Ca、P等元素质量分数低,反映了“气候控制效应”、区域地质背景和河口类型对沉积物主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Al、Fe、Ti、P、Mn和K等主要在伶仃洋西部和最大混浊带附近富集,Si的分布趋势与Al、Fe、Ti等基本相反,Ca、Sr、Na和Mg等在口外近海质量分数高,物质来源的差异、水动力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主元素平面分布方式的主要原因,与重金属相比,大部分主元素在珠江口的垂直分布形式较简单,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均显示出Si、Al、Fe、Ti、P、Mn、K的陆源特征和Na、Mg、Ca、Sr的海源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站位可分为4类,这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反映了珠江口不同区域沉积环境和主元素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武昌东湖水域中存在杆状,螺旋状和柄状等不同形态的趋磁细菌,通常在细胞内有2~10个数量不等的磁小体。在微好氧条件下利用半固体培养基分离到一株G~-,短杆状的趋磁细菌WD-1,能谱电镜分析表明,该菌磁小体的元素组成是Fe、Al,Zn、Ca、P和S,其含量分别占84.57%、3.98%、2.75%、2.21%、1.12%和0.93%。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中铂族元素(PGEs)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我国大洋第40航次在西北太平洋所获得的23个多金属结核进行PGE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多金属结核中PGEs总量(∑PGE)为189×10-9~338×10-9,平均值为258×10-9。球粒陨石标准化PGEs配分模式呈现明显的Pt正异常及从Os到Pt逐渐富集、从Pt到Pd逐渐亏损的特征。与其他类型岩石矿物对比发现,多金属结核中∑PGE低于铜镍硫化物,而略高于铬铁矿,铜镍硫化物和铬铁矿等岩石矿物均有各自独特的PGEs配分曲线,表明其对PGEs的富集机制与多金属结核有所不同。PGEs元素间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多金属结核具有最大的Pt/Pt*值,Pt为明显“优势”元素,同时多金属结核中具最小的Pd/Pd*值,与其他类型岩石矿物相比,其Pd尚不算“劣势”元素。综合已有研究,粗略估算得到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PGE达8.9×104 t,Pt达7.4×104 t,同时根据原生矿Pt的边界品位及本研究结果,推断多金属结核中的PGEs尤其是Pt元素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尽早预防疾病, 开展健康管理, 改善教职工的健康现状, 对2018—2021年期间宁波大学教职工的健康体检资料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2018—2021年检出前10种疾病略有不同, 4年间检出率均位于前10位的疾病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心电图异常、乳腺异常. 其中每年血脂异常、肺结节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 0.05), 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P<0.05); 每年检出的疾病随年龄变化的态势各不相同, 其中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电图异常、前列腺异常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 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教职工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 因此, 应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积极进行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并进一步强化健康管理理念和教职工的健康意识, 尽可能改善教职工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速碳化试验方法, 研究了碳化与氯盐复合作用下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 分析了氯盐掺量对水泥基材料的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同时,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碳化前后样品的物相组成、水化产物类型和微观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碳化养护更有利于浆体裂缝的愈合, 但碳化后大孔占比增加; 碳化作用下掺加氯盐会减缓水泥浆碳化速度; 碳化后产生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和碳酸盐类物质, 钙矾石消失, 浆体的孔隙总体积减少, 孔隙结构得到了细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中性红修饰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考察聚中性红修饰电极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脱氮产电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各种不同微生物燃料电池。实验表明,聚中性红修饰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CPNR-MFC)具有最强的脱氮和产电性能,其次为聚中性红修饰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APNR-MFC)。在不同进水硝氮浓度下,实验组MFCs对硝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CPNR-MFC具有0.040kg ·m-3·d-1的最大硝氮去除速率和15.29 W·m-3的最大功率密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29%和82.51%,而APNR-MFC仅分别提高5.71%和31.93%。通过对比MFCs的电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特征,探究了聚中性红修饰电极对MFCs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中性红修饰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考察聚中性红修饰电极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脱氮产电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各种不同微生物燃料电池。实验表明,聚中性红修饰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CPNR-MFC)具有最强的脱氮和产电性能,其次为聚中性红修饰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APNR-MFC)。在不同进水硝氮浓度下,实验组MFCs对硝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CPNR-MFC具有0.040kg ·m-3·d-1的最大硝氮去除速率和15.29 W·m-3的最大功率密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29%和82.51%,而APNR-MFC仅分别提高5.71%和31.93%。通过对比MFCs的电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特征,探究了聚中性红修饰电极对MFCs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六溴环十二烷是一种使用量较高的溴代阻燃剂,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可在沉积物、水体、土壤和尘埃以及生物体内广泛检出.目前对土壤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及浓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地等典型高浓度地,而对工业区、养殖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验采用UPLC-MS/MS 法检测工业区、养殖区土壤中六溴环十二烷异构体的分布,旨在探明六溴环十二烷在不同类型环境土壤中的浓度及异构体分布差异,以促进对环境中六溴环十二烷的生态危害性的有效评价.结果显示,六溴环十二烷具有较高的检出率(82.00%),工业区土壤中∑HBCDs(α-,β-,γ-HBCD之和)浓度为ND~2.057 8 ng·g-1·dw.除去浓度最高点(6.925 8 ng·g-1·dw),养殖区土壤中∑HBCDs浓度为ND~1.859 4 ng·g-1·dw,普遍低于工业区.养殖区和工业区土壤∑HBCDs浓度均值分别为0.684 6和0.644 8 ng·g-1·dw.六溴环十二烷异构体以γ-HBCD为主,与工业品组成相似.部分样品成分分布与工业品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占楚墓中出土地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由于锈蚀程度不同,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3个特征层,其中主要成分为氧化物的完全矿化层的结构最疏松,硬度最低;另外,由于埋藏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锈蚀分层又有差异.实验还对两种类型的开裂裂纹进行了分析,认为一种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进一步发展形成所谓的“粉状锈”;另一种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  相似文献   

17.
萧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至1993年5月,作者采用铗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该地家栖小兽群落的主要种类有小家鼠、臭(鼠句)和褐家鼠等,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其次是奥(鼠句),不同类型的住房中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该地家栖小兽群落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草房平房的小家鼠——褐家鼠群落型和楼房平房的小家鼠——臭(鼠句)群落型,并且随栖息地的变化,小兽群落由前者逐渐向后者演替,不同群落中的小兽种类数量季节消长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亲接合转移,将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viciae)1229的约2550kb的共生质粒pSym1229分别转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N01SR其消除了共生质粒的菌株HND100中,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用^14C标记的薄层层析(TLC)技术检测转移接合子的结瘤因子(LCOs)的结果表明,转移接合子HND100(pSym1229)产生的LCOs与豌豆根瘤菌1229相同,植物盆载结瘤试验结果表明,HND100(pSym1229)能够在豌豆品种Nigra上形成白色球状的无效根瘤,而豌豆根瘤菌1229则形成正常的长柱状的有效根瘤,将pSym1229转入的HN01SR,部分接合子表现出与HND100(pSym1229)相同的结瘤性状,而另一部分接合子的结瘤性状与HN01SR相同,显示子HN01SR与1220两菌株异源共生质粒之间结瘤功能的抑制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 MS)对6种海洋微藻3个培养时期(对数期、平台期、平台末期)的鞘糖脂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6种微藻中共检测到3种类型的鞘糖脂, 且每一种藻中仅检测到一种类型极性头部糖原的鞘糖脂.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 每种藻中总鞘糖脂的含量在对数期最少, 每毫克干藻中含0.23~8.42 nmol; 平台末期时大量积累, 每毫克干藻中含量达5.37~50.10nmol. 鞘糖脂组成和生长期含量的变化可为海洋微藻生理生态学研究、化学分类学研究以及赤潮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