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赣南脐橙果皮和果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脐橙果皮和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脐橙果皮中共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果肉中共鉴定出42种化学物质;脐橙果皮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依次为烯烃类、醇类、酯类,脐橙果肉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依次为烯烃类、酯类、醇类;果皮与果肉主成分均为柠檬烯;相对含量分别为41.87%与49.32%。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采用乙醇提取法、酶法、索氏提取法从低次烟叶中制备浸膏,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浸膏中挥发性成分差异;其次通过测定DPPH·、ABTS+·、铁离子还原能力3个抗氧化指标来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低次烟叶浸膏中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总糖含量的相关性;最后将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浸膏添加在卷烟中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中酶法得率最高;经GC-MS分析,3种浸膏共检出了70种组分;3种浸膏均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醇提浸膏的清除效果最佳;在总酚、总黄酮、总糖的测定中,醇提浸膏中的含量更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酚类和黄酮类的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有密切关系;3种浸膏对卷烟都有明显的增甜增香和降低刺激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复合酵母菌(东方伊萨酵母(Io)和酿酒酵母(PY01))接种方式对水蜜桃果酒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采用3种不同接种方式(同时接种Io和PY01、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接种PY01 48h后接种Io)发酵水蜜桃酒, 并以单菌种发酵为对照, 发酵期间比较产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差异, 一个月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差异. 结果表明, 5组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别, 样品中共检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 其中酯类及醇类物质含量较高.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有效增加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 感官分析结果表现也最优, 而且该组酯类物质种类最为丰富, 相对含量高达93.16%, 香气组分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 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能有效解决水蜜桃酒口感单一的问题. 综合结果, 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水蜜桃酒具有差异明显的风味质量特征,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能有效促进挥发性风味物质释放, 增加水蜜桃酒香气物质的复杂性, 提升水蜜桃酒香气质量, 可为水蜜桃果酒品质提升提供新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兰属不同种兰花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本研究以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多花兰(C.floribundum)、兔耳兰(C.lancifolium)和建兰(C.ensifolium)为实验材料,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HS-GC-MS)和主成分分析(PCA)与聚类分析(CA)方法,对6种兰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兰花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萜烯、醇类、酮类、酯类、酚类、烷烃和杂环类、炔类等化合物,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和壬醛等醛类物质共同存在于6种兰花;戊醛共同存在于建兰、墨兰和多花兰中,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在墨兰、兔耳兰和春兰中有少量存在;苯甲醛和癸醛存在于建兰和兔耳兰,β-环柠檬醛和甜瓜醛等存在于春兰和墨兰。PCA能很好地区分6种兰花,PC1,PC2和PC3累积贡献率为95.9%,表明6种兰花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CA将6种兰花分为三组,兔耳兰、春兰和建兰为一组,墨兰和多花兰为一组,蕙兰单独成组。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兰花花香的化学组成差异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蒸汽蒸馏萃取法提取龙井茶的香气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对龙井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出7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24种,醛类8种,酮类10种,酯类6种,杂环类16种,其他11种.采用气相色谱-嗅闻(GC-O)结合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AEDA)技术分离出49种活性香气成分,其中对龙井茶香气贡献较大的有橙花叔醇、二氢猕猴桃内酯、2-乙基吡嗪、2-乙酰基呋喃、芳樟醇、1-乙基-2-甲酰基吡咯、环氧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苯乙醇、吲哚、2-乙基-3,5-二甲基吡嗪、β-紫罗兰酮、顺式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香豆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4种植物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别出1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山茶油和大豆油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菜籽油和花生油共检测出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烷烃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酮类、烯烃类、酚类等物质。由于4种不同植物油的挥发性成分差别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4种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前3种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0.8%,4种不同的植物油能通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被完全区分开,这些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形成不同品种植物油各自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千层塔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首次研究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千层塔挥发油成分复杂,含量较高的为3-羟基-2-甲基戊二酸二甲酯、苹果酸二甲酯、3-羟基-正丁酸甲酯、3-(4-羟苯基)-2-丙烯酸甲酯与4-羟基-α,α,4-三甲基-环己甲醇.此外,还鉴别到一种石松生物碱.千层塔挥发油中分子量较小的酯类与醇类物质较多,并含有一种生物碱Luciduline.  相似文献   

8.
蜂蜜的气味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气味富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物质分析,综合对比了山乌桕蜜与枣花、荆条、洋槐、油菜和椴树5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6种蜂蜜中共检出化合物81种,正辛醛、β-苯乙醇和壬醛是蜂蜜共有的主要成分,推测它们构成了蜂蜜的蜜蜡和玫瑰的基调香气。山乌桕蜜中检出化合物29种,正庚醛和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是其特征化合物。根据挥发性物质建立蜂蜜植物源的区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分类模型性能进行比较可知,模型对山乌桕蜜和椴树蜜区分效果最佳,其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9979,对洋槐蜜区分性能较低(AUC=0.7239)。实验结果为山乌桕蜜的气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阐述了蜂蜜具有的基调气味成分,为蜂蜜挥发性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贮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大黄鱼质构和风味变化的影响, 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在4, -20, -80℃的3种条件下, 储藏不同时间(1, 3, 5, 7, 30, 60, 90d)时大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变化, 并应用质构仪测定大黄鱼肌肉质构特征参数. 结果发现, 4℃条件下贮藏3~7d, 其质构参数值明显相对于-20℃条件偏大(主要为硬度、韧性、回复性和黏着性差异显著); -20℃和-80℃条件下储藏30~90d, -80℃条件下贮藏大黄鱼肉质构特性优于-20℃条件; 而且, 随着贮藏温度降低, 大黄鱼挥发性物质种类减少. 在-20℃和-80℃条件下, 大黄鱼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少, 且各成分占总峰面积的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 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烃类和醛类; 在4℃条件下贮藏的鱼肉, 其挥发性组分复杂且相对含量变化明显. 结果表明, 低温冻藏能有效保留大黄鱼肉质构特性和风味.  相似文献   

10.
通过SDE提取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的香气成分,采用GC和GC-MS分析两者香气总量和各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两者香气总量差距不大但是很多成分在含量上有较大的不同,烘干大红袍中吡嗪类化合物、芳樟醇要远大于冰冻大红袍中的含量,而α-法呢烯、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要远低于冰冻大红袍;两者都有高含量的其他乌龙茶含量较低的苯甲醛;两者香气成分含量的差异导致两者香型不同,烘干大红袍浓、涩、高香,而冰冻大红袍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鲜爽.  相似文献   

11.
SPME-GC/MS法分析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了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烷烃13种、烯烃20种、苯系物2种、醇类14种、醛类3种、酯类6种、吗啉类1种、酚类1种。在这些化合物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总出峰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12.
在50℃,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清蛋白和含有还原性葡萄糖单元的双糖的Mailard反应。异麦芽糖、蜜二糖和蛋白质混合后生成深棕色产物并呈现较强的荧光强度,而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与蛋白质的反应则弱得多。这表明,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末端的葡萄糖C—4O  相似文献   

13.
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鉴定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批柳叶蜡梅叶中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1)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2批样品均分离了29个峰并鉴定出其中25个组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其相对质量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镇静剂类药物地西泮的残留量。将样品均质粉碎后,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上机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证明,当固相萃取的洗脱液中甲醇与乙酸溶液的体积比为70:30时,洗脱效率最高。在不同仪器条件下,地西泮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回收率在84.6%~ 101.7%,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2%~9.44%(n=3),检出限为0.5 μg·kg-1S/N=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10.0 μg·kg-1S/N=3,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限按照3倍检出限计算; 3种方法均可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地西泮残留量。对比可知,质谱法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但有一定的基质效应;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几乎不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但灵敏度和准确率不如质谱法。  相似文献   

15.
动物源性食品中地西泮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镇静剂类药物地西泮的残留量。将样品均质粉碎后,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上机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证明,当固相萃取的洗脱液中甲醇与乙酸溶液的体积比为70:30时,洗脱效率最高。在不同仪器条件下,地西泮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回收率在84.6%~ 101.7%,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2%~9.44%(n=3),检出限为0.5 μg·kg-1S/N=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10.0 μg·kg-1S/N=3,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限按照3倍检出限计算; 3种方法均可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地西泮残留量。对比可知,质谱法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但有一定的基质效应;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几乎不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但灵敏度和准确率不如质谱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GC-MS技术系统地研究了三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对新疆伊犁地区三种商品化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和迷迭香精油的分离性能。以三种精油特征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出峰总数和鉴定组分数量对不同极性色谱柱的分离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使用单一柱型进行分析时,应针对精油成分极性分布的具体情况选择与之相对应极性的色谱柱才能实现对精油较好的分离。此外,采用两种不同极性色谱柱可以达到全面分析的目的。该研究同时也为二维色谱中柱型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从苦瓜中提取有效成分,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25 MPa,温度42℃,萃取时间3 h,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20 m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含量。色谱条件:HP-5MS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柱温60℃,恒温1 m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杭州大曲的微量组分含量,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其微量组分含量与酒质的数理关系.通过对48个酒样的回归计算得到杭州大曲质量评分、香评分和味评分与微量成分的线性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大曲香评分与微量成分的相关情况优于味评分与微量成分的相关情况,质量评分与微量成分基本上呈线性关系,这为白酒的勾兑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子午岭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C—MS联用法对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9个化学成分.鉴定出了其中的38个.主要成分为:萜类、酚类、有机酸及其酯等化合物.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对野菊花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