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梦龙 《化学教育》2005,26(3):56-57,64
甲酸的银镜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实验往往难以成功。为了提高甲酸银镜反应的成功率,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甲酸溶液的pH在 10~12,银氨溶液用 3mol/LNH3·H2O和 0.5mol/L以上的硝酸银溶液配制,水浴温度控制在 80℃~90℃,甲酸银镜反应就能成功。  相似文献   

2.
漆红兰  刘晨  范晓荔 《化学教育》2014,35(10):25-28
介绍一个银纳米粒子合成与表征的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基于化学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粒子,利用电镜和光学仪器分析方法表征银纳米粒子的性质,考察了还原剂与硝酸银的量对银纳米粒子光学性质的影响及银纳米粒子溶液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该实验综合了学生在基础化学实验阶段所学习的物质制备、仪器表征等基本实验技能,且操作步骤简单,表征方法直观,便于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3.
黎茂坚 《化学教育》2012,33(2):65-66
银镜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很好地将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结合的例子.笔者利用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及其银重新做银镜反应实验,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试剂的配制(1)乙醛:用蒸馏水配成30%的乙醛溶液,再用NaOH溶液把它调到pH在8~9之间[1](注:配好的乙醛溶液存放时间不宜超过3天,最好是现配现用).(2)葡萄糖:用蒸馏水配成20%的葡萄糖溶液.  相似文献   

4.
制镜实验对化学小组说是一则很好的题材,哥尔罗夫城第41中学的化学小组在这一实验上有良好的结果。制镜时一定要用到硝酸银,但是常常买不到,而且价格也高,制镜时的需量又较多,因此我们自己用旧的银碎片(旧戒指,表壳,破银匙,旧银币等),来制取硝酸银。这些碎银片都是学生拿来的。制取硝酸银的方法我们做过好多种,这里只叙述一种比较好的制法。  相似文献   

5.
蒽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是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开展的一个经典实验。本文推荐蒽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的计算化学实验,该实验采用Gaussian 16程序中的密度泛函方法对蒽和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本实验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和计算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提升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廖林芳 《化学教育》2015,36(7):71-73
将课本中乙醛银镜反应提及的反应容器改成烧瓶,并将试剂的用量和浓度进行量化,同时还将加热的方式进行更改,在短时间内将制镜原理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个包含胶体化学方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及其作为异相催化剂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等内容的本科生综合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晶种生长法合成了不同尺寸的球状和片状银纳米粒子,然后经过离心纯化后作为异相催化剂催化硼氢化钠还原4-硝基苯酚的反应,研究了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分析了催化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和催化剂的活性。本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制备纳米材料和跟踪反应动力学进程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相催化反应机理、熟悉光谱仪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AlCl3与NaOH反应的半定量实验,从量的角度观察Al(OH)3与碱反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推导出Al(OH)3为一元酸和产物NaAlO2的化学式,从而掌握了反应原理,并轻松突破了Al(OH)3两性的学习难点。本文设计的实验及教学过程,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将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体验化学研究方法及化学科学研究中的最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教学有很高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和应用的基础,也是高分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但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近些年来各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课题。而在高分子化学实验合成方法中,悬浮聚合方法由于反应温度低、操作方便、反应过程容易散热、聚合物粒度容易控制、水为分散介质廉价等优点,在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以高分子化学悬浮聚合实验为例,从"看"、"听"、"摸"、"嗅"多个角度向学生们展示了高分子化学反应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及不同反应阶段所表现出的实验现象及反应结果,旨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验能力,使之早日踏上科研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二氧化硅表面沉积组装了银纳米粒子,并在该载体表面共价连接木瓜蛋白酶,试图组合超微载体与化学共价固定化酶的优点,进一步提高组装后的酶活性.初步研究了微球尺寸及银纳米粒子对组装酶活力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给酶量为33.3mg/g时,木瓜蛋白酶直接共价连接在二氧化硅表面时活力仅为402u/mg,而在组装有银的载体上时活力为536u/mg,催化活性提高30%左右.同时在高给酶量条件下,酶活力回收提高了60%左右,活力回收最大值达到了30.5%,明显优于戊二醛直接共价固定的文献报道值.  相似文献   

11.
L-B膜内银超微粒子的电化学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14层硬脂酸银L-B膜内,用电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尺度的银超微粒子,实验表明,银超微粒子的形成是观察多层L-B膜高分辨STM图象的必要条件,利用STM技术不仅观察到8层L-B膜的六方排列的硬脂酸脂链结构,还直接观察到2~3nm直径的球形银超微粒子结构;首次报道L-B膜亲水层原子尺度的网状STM图象,该图象显示了脂链六方的(2×1)结构,是羧基之间由氢键自组织的结果;银超微粒子有很强的表面增强Raman散射效应,由此测得了两层L-B膜在1100~1200cm ~1范围的Raman光谱,为从分子水平认识两层L-B膜的有序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建民 《化学教育》2014,35(9):67-70
深度开发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将有助于解决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二度开发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原则;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开发的策略,包括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外实践和习惯性实验操作中开发。另外,还给出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和“三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探究案例。  相似文献   

13.
孙默  郑晓红 《化学教育》2021,42(23):82-87
以“镁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为例,针对镁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比镁和水反应速率快这一现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数字化实验,探究了气体产物成分和使速率加快的原因。凸显学生自主生成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归纳了解决实验探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路径;更好地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健培 《化学教育》2005,26(Z1):141-142
在探究教学中,我们自制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微型实验装置,并引导学生对NO2的制取、收集、NO2与水反应的定性和定量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使学生体验化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较好地探索和验证了氮化物存在的多种形态和反应体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郑杰  张良菊 《化学教育》2007,28(8):53-53
在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2章的教学中,安排了有关银镜反应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具有还原性。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往往由于水浴的温度掌握不好,制得银镜的效果不理想。为了快速明显地观察到银镜的产生,采用平板玻璃  相似文献   

16.
对不加热不振荡情况下的葡萄糖银镜反应进行正交实验设计,以硝酸银浓度、氢氧化钠浓度、葡萄糖浓度3个因素为变量,设计成三因素四水平实验,利用SPSS25.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得出考虑银镜镜面效果、银镜反应时长和综合考虑2者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最佳实验条件,并结合反应机理对影响因素、最佳条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个简单易行的综合化学实验——Ag/Ag_2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脱色降解,以及其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Ag_2O,光还原沉积银制备Ag/Ag_2O,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降解为模型反应研究其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显示,Ag/Ag_2O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该综合实验运用了大学化学基本知识及学生在基础化学实验阶段学习的材料合成、仪器分析等基本技能,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技能融入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材料、环境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旭  黄新阶 《化学教育》2007,28(12):46-47
阐述了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的原则,探讨了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的思路和方法,用10个案例分别介绍了改进实验装置、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自制非常规仪器用品、开发微型化学实验及设计探究实验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化学计量比在中学教学及实际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本研究针对化学计量比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手持技术TQVC概念认知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实验测定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比。基于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本实验借助温度传感器测定不同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物反应后的温度变化数据,找出最大温度变化差值对应的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即化学计量比,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计量比概念。  相似文献   

20.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面向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程,经过几代教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建设成为一门教学形式新颖多样、教学内容层次丰富的创新性化学实验课程,有效帮助学生整合实验理论和方法,锻炼和提升化学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深度分析和解决化学相关科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习惯的形成和科研素养的提升。对综合化学实验课程近年来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总结,并对课程未来的建设思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