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面解析几何中曲线与方程一节,通过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与方程的解的关系,阐述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揭示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问题),指出了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研究的方向(曲线的轨迹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等),是平面解析几何问题解决的开篇之作.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对于其中蕴涵的“以点代线”的原理本身的研究似乎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对于确定两条曲线的位置关系、解决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求圆锥曲线方程中某些几何参量的范围、甚至在研究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等问题中都起着…  相似文献   

2.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第一章“直线”的最后一节,其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第一章的最后安排了这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它使学生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莹 《中学数学》2023,(15):47-48
<正>轨迹意识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一种重要行为意识,也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除在解析几何中熟练应用外,在解三角形、平面向量以及立体几何等其他场合,也经常借助轨迹意识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1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意识解析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其实质就是由曲线上的动点变化规律,按照一个条件的变化引起其他相关新动点的变化情况,利用对图形结构的理解、探索与联想,构建“形”与“数”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究新动点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是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依托,研究平面解析几何中一类点的轨迹.这类题型在历年高考卷中“闪亮登场”,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创新点.并且这类题型往往是客观题,其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注重多元联系和多元应用,集知识的交汇性、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能力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新课标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要求的相对降低,各类考试的解析几何问题中有关“组合曲线”的考题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地位则显得更加重要,也将是新高考中解析几何内容考查的重点之一.所谓“组合曲线”问题指的是题目中的曲线是分别由两条二次曲线的部分组合而成的问题.下文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例析.  相似文献   

6.
夏云晶 《数学通讯》2013,(12):29-32
解析几何主要是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过于关注代数推理过程,而忽视了平面几何性质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在解析几何中有许多问题,比如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和  相似文献   

7.
椭圆是最常见的曲线之一,椭圆的教学活动是平面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有关椭圆的教学研究也是我们经常关注的课题.在此,谈谈本人采用“实验为先导,猜想作主线”方式进行椭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敬请同行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8.
《数学通讯》2007,(3):40-45
通过坐标法建立平面内的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利用方程的特点来研究几何问题,这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这种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使得解析几何题具有很强的交汇性,这种特征在2006年的高考题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何慧娴 《数学之友》2022,(18):69-71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巧妙将“静止”问题与“运动”问题相互融合,实现“动”“静”之间的转化与过渡,提升问题创设的情境深度与创新度.实际解决问题时,可以从“动”与“静”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或借助“动”的特征,或借助“静”的关系,从不同视角切入,归纳技巧,总结规律,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与双曲线仅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有几条湖南邵阳教育学院王正第研究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过已知点与给定二次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有几条?对于圆、椭圆和抛物线来说较为简单.但对双曲线来说稍为复杂,学生对此往往感到困惑.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平面解析几何課中,“曲綫和方程”部分的具体內容主要是指“曲綫方程的意义”、“依已知曲綫求它的方程”、“就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綫”等。其中后两部分常称为曲綫和方程的两个基本問題。由于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构成了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偶間的一一对应,使平面解析几何中“就数論形”打下了物貭基础,从而在曲綫方程的概念中,再由于构成了某些方程与平面上的某些曲綫間的一一对应,进一步就使得平面解析几何中“就数論形”获得了現实意义。这就是說,由于曲綫是被看作具有某些共同性貭的点的軌迹,而曲綫方程正是具有某些共同性质的点在坐标平面上的坐标之間关系的反映,这样一来,几何中的形(点之間的关系)与代数中的数(数之間的关系)原为对立,而被揭示以統一,为“就数論形”与“依形判数”的相互轉化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全部平面解析几何的內容正是在这种相互轉化的过程中展  相似文献   

12.
解析几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数学重要考点之一.2016年高考数学江苏卷解析几何以圆为载体,考查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向量线性表示.该题属于中等偏难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阅卷过程中发现解答的正确率不及预期,均分仅仅7.06分.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本文拟通过剖析今年的解析几何试题,谈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过双曲线的焦点且长度为m的弦有几条向本清(湖南城步一中)研究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高考解析几何命题的热点之一.过二次曲线的焦点且长度为m的弦有几条?这一问题对于椭圆与抛物线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双曲线来说稍为复...  相似文献   

14.
“空间距离计算”教学之我见孟凡春(江苏建湖县教师进修学校224700)“空间距离计算”问题是空间点、直线、平面三元素间位置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考查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能测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四点共圆在平面几何里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但在平面解析几何里,较少涉及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四点共圆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在圆锥曲线中也有一些关于四点共圆的定理.下面列出其中几个,并给出证明.  相似文献   

16.
将平面解析几何与空间解析几何中“静态”的坐标平移公式“动态”化,圆内旋轮线问题、卫星在太阳系中的轨迹问题及卫星在银河系中的轨迹问题的求解可说明“动态化”平移公式的应用.此外,使用MatLab软件对卫星的轨迹图形进行了描绘.  相似文献   

17.
点到直线的距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一个重点。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两种 :点在直线上 ,点在直线外。当点在直线外时 ,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随之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涵盖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中两点间距离、向量运算、直线方程、平面方程等诸多知识点。下面以一具体例题说明。例 求点 A( 2 ,4,1 )到直线 L:x+12 =y2 =z-2-3 的距离。解法一 先求过 A点与直线 L垂直的平面方程 .用点法式 ,得2 ( x -2 ) +2 ( y -4) -3 ( z -1 ) =0即 2 x +2 y +3 z -9=0 .  将直线方程用参数方程表示为x =2…  相似文献   

18.
巧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求无理函数的最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波 《数学通讯》2007,(4):17-18
求无理函数的最值常见的方法有代数换元法、三角换元法、导数法等.但是有一些无理函数因其解析式结构的特殊性.用以上常规的方法不易求其最值,若能仔细分析无理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数形结合。构造出相应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利用其“形”的特征,可转化为求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曲线)上的一动点到模型外两定点的距离和(差)的最值.或动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最值,或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该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值,从而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使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本文根据动点所属不同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分类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说课是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形式.通过说课活动,能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现就立几课中“三垂线定理”一课提出一个范例,仅供参考.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的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为今后继续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  相似文献   

20.
解析几何以坐标系为桥梁,将点用坐标表示,线用方程表达,进而达到用代数方法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目的.因此,解析几何的根本方法是坐标法、核心思想是数形结合与转换.由于圆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的性质为学生所熟知,那么解析几何中再一次研究圆的目的和任务何在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继直线部分的教学再次“显性”渗透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圆的平面几何知识的合理运用,增强学生的化归与转化能力,达到培养求简意识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试就两方面的协同发展,谈点粗浅认识.一、判定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