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教学结合物理前沿和科研的尝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柯孚久,祁祥麟为了把《大学物理》课与当前物理学进展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我们在《大学物理》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我们力图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的,即教活知识、培养能力及以德育人.一、教活知...  相似文献   

2.
刘承宜  殷建玲  杨友源  吴本韩 《物理》2004,33(7):534-540
教学期刊论文的情况是教学情况的一种反映.国内外的物理教育研究期刊分别为《物理教学》、《大学物理》、Physics Education,The Physics Teacher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文章利用物理教学期刊论文,分别从论文的形式(前言、摘要和参考文献)和内容两方面对中国与国际的物理教育研究与发展开展了初步的比较研究,通过利用教育理论对统计资料的解释初步揭示了国内外物理教育研究的差距,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物理》课里的量子力学基础的内容太少且缺乏深度,应把“量子和学基础”扩展成深度和篇幅与“力学”,“电磁学”相当的基本内容,中给出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4.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和《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已分别在本刊2006年第5期和第6期刊登.本刊将继续刊登有关文章. 为让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工科物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历史概况,本刊特请上海交通大学胡盘新教授(原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回忆整理撰写了这篇文章,并请原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学江教授、原副主任委员吴百诗教授、原委员恽瑛教授、汤毓骏教授以及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络员汤发宇同志对该文进行了修正补充. 几十年的物理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时俱进,稳步发展,充溢着我国物理教学老前辈的睿智和敬业精神,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工作都是基于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老前辈和他们的业绩,并不断学习他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物理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物理规律直观化.通过演示实验,将那些很难想象和理解的物理规律多次重复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物理规律得到反复的实验验证,从而让学生体验、感受到物理学理论、概念、规律的深刻含义,加深和拓展对物理内容的理解,了解其应用.这种区别于讲课、习题课和普通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手脑并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国家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最新《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物理教学总学时中20%的学时应在演示实验室中完成.也就是说,物理演示实验应该从单一的传统的课堂辅助教学形式,转化、发展为有利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演示实验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多媒体大课室进行一年《大学物理》教学的一些做法及对学生的一次关于多媒体教学的问卷调研。  相似文献   

7.
韩忠  陶纯匡 《物理与工程》2007,17(2):1-2,27
新的《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作为本门课程的法规性文件即将颁布实施.制定《基本要求》的专家是在充分考虑了各类学校的差异,历时数年,几经论证和讨论后动笔起草的.自初稿以来,他们是在征求了新老专家的意见,几易其稿,不断完善而最终定稿的.《基本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博,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教育从义务教育、高中到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阶段都存在相互衔接问题.该文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给大学物理带来的问题和困难的研究是有普遍意义的,对目前正在展开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我们也希望高校物理教师认真关注一下当前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改革给大学物理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挑战.欢迎大家在素质教育的统一思想下就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和改革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为便于大家研究,有关作者的问卷调查和课题研究资料同时刊发于中国物理教育网.  相似文献   

9.
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障碍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伟 《物理通报》2004,(12):14-16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概念又是物理教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用浓缩了的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科学抽象的直接产物,它反映自然界各种丰富多彩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最基本的质的规律性.美国伯克利教程第一卷《力学》中有一段很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章登宏 《物理与工程》2003,13(2):63-64,62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知识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大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有助于解决物理学时少、内容多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矛盾,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阐述了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新的时期,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紧扣教育部《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和大学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不同特点,就大学物理课程中的近代物理部分与中学物理课程脱节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衔接的对策,希望为顺利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物理与工程》2004,14(4):1-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4年5月15~17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了一次春季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为研讨“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草案而专门安排的.参加会议的有22名委员,包括军队院校协作组负责人康颖教授,农林学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物理》2007,26(7):F0004-F0004
东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是面向全校理、工、文、管、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物理实验课程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研学创新活动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十年间,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重点教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东南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两门课程均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中心获得了江苏省教改成果特等奖、国家出版总署电子出版物奖、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奖、全国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成果大奖赛一等奖等省、部以上诸多奖项。2005年《物理实验》修编本教材由高…  相似文献   

14.
《物理通报》由河北省物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是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注意文化品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物理杂志.在国内物理学界有广泛影响,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谢希德、吴大猷、杨振宁、王淦昌、彭恒武等都曾题词支持与鼓励.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已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作为本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科《大学物理》的课程设置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物理》和《电路分析》之间并不是先修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在文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  相似文献   

18.
《物理与工程》2014,(4):64-64
1会议概述 华东地区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4年5月30日至31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主办,青岛大学承办,华东地区的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的委员以及来自华东地区50多所高校、《物理与工程》杂志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计算物理》课程教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将本门课的教学与MATLAB软件相结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物理与工程》2009,19(6):13-16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果茨基提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并指出"只有那种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继前两次解读《基本要求》以后,本文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ZPD),从三个方面对《基本要求》作了第三次解读:论述了《基本要求》提出的对大学物理作出的课程论定位:通设的、必修的和基础的 分析了《基本要求》体现的大学物理的课程论新理念:生成的、互动的和建构的 探讨了《基本要求》确立的大学物理的教学论定位: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