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2019年9月2日是黄昆先生(图1)百年诞辰。黄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4年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4年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吴大猷),1948年在英国布列斯托尔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导师莫特),之后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ICI博士后研究员,并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是黄昆先生百岁诞辰,也是他逝世15周年。在纪念黄先生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想起黄先生的夫人李爱扶(Avril Rhys),今年是李先生的93岁诞辰和逝世6周年。李爱扶先生是英国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生,黄先生就  相似文献   

3.
夏建白 《物理》2005,34(8):611-613
黄昆先生从1951年回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几门课上.1956年3月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黄昆先生参与了制定这个规划,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建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半导体专门人才.不久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就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和四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从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4.
陈辰嘉 《物理》2005,34(8):615-618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黄昆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万分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和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回忆与黄昆先生曾经在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  相似文献   

5.
 黄昆先生巳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了七十年.在前不久举行的“黄昆教授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上,一百多位黄昆先生的同事、朋友及学生济济一堂,用科研成果向我国固体物理领域的开拓者,表示自己的祝贺和仰慕.杨振宁先生,黄昆先生四十多年的挚友,专程从大洋彼岸赶来祝贺.李政道先生也发来了高度评价黄昆成就的贺信.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特地出版了“晶格动力学和半导体物理--黄昆教授七十寿辰纪念”一书,十五位国外知名学者与十九位国内专家在上面撰写了专论.黄昆先生的学术成就,对祖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他的为人,受到了大家出自内心的尊敬和称赞.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黄昆先生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典范,他在国外时己在固体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与谢希德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同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固体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77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9年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黄昆先生不仅在固体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半导体科技人才.1956年3月,我国集中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同年暑假,我国创办了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黄昆先生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谢希德先生任副主任,从此开启了我国自主培养半导体科技人才的新纪  相似文献   

8.
我的研究生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昆 《物理》2002,31(3):129-133
在黄昆先生30寿辰时,新加坡的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用英文出版了黄昆先生的论文选集:Selected Papers of Kun Huang。黄昆先生为选集中收集的20篇论文专门写了一篇《注释》,看过该选集的同志都认为《注释》实际上总结和介绍了黄昆先生一生中作研究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对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很有教益,建议《物理》杂志将《注释》释译成中文发表,后来我们了解到,北京大学的张树霖教授已将《注释》译成中文,在张树霖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注释》的中文翻译稿经黄昆先生校订并征得他本人以及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的同意,现在本刊“特约专稿”栏以“我的研究生涯”为题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谢家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杰出贡献的加速器专家,是我国电子直线加速器事业的奠基人。他对我国第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研制和建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崇高的荣誉。欣值他75岁寿辰之际,谨向他致以衷心的敬意与热烈的祝贺。 谢家麟先生于1920年8月8日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日军侵占东北之后,全家定居北京。谢先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在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研究室从事研究设计工作。1944年他在桂林与范绪籛女士结婚,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土学位。为了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他毕业后当即启程回国,但船到檀香山中途,被美方以“所学专业与军事有关”为借口,扣留不许离开美国国境。  相似文献   

10.
正叶企孙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老师的老师。1945年,我从当时在贵州眉潭的浙江大学转学,插班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叶先生教我们电磁学。我在浙江大学的物理老师王淦昌教授是1925年叶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学生。据王先生说,一开始物理系的老师只有叶先生一人,所有的物理专业课都由他一人主讲。我进西  相似文献   

11.
黄昆先生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授。他善于用简单深刻的语言阐述物理原理,使听者受益匪浅。他有一句名言:听不懂,永远都是讲的人的问题。在本文作者看来,黄昆先生的讲课和讲演之所以精彩,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是他本人对物理学精湛透彻的理解,其次是由于他对教书育人具有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正>时光匆匆流逝,好似白驹过隙。昨夜的星辰一颗一颗陨落,转眼间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星星虽然陨落,但其光芒却永远闪耀在中国的科学史册上,也留在我们所有后辈的心中。我虽然不是黄昆先生固体理论方面的嫡传弟  相似文献   

13.
刘力 《物理》2005,34(8):608-609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从事于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科技栋梁之才.黄昆先生与《物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物理》上发表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令《物理》增色;黄先生也曾多次表示《物理》是他晚年以来唯一坚持阅读的期刊,足见黄先生对《物理》的喜爱.2005年7月6日,黄昆先生不幸逝世,我刊特组织这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深深的哀思.伟人已逝,但先生的精神与风范长存.  相似文献   

14.
 张宗燧先生从1948年到1952年在北大物理系任教,其时笔者正在北大就读,深受先生教晦。值此先生百年冥诞之际,特著此文缅怀先生在北大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施汝为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了.在施汝为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谨以这篇短文,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施汝为先生于1901年11月19日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20年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科机械系学习,1924年转学至南京东吴大学物理系.1925年毕业后,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开始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阎守胜 《物理》2003,32(10):637
作为《物理》杂志的主编 ,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 ,物理学院的一员 ,衷心祝贺北京大学物理系建系 90周年 .我在 1 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 .当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 ,我们年级扩招 ,报到时因宿舍尚未调整好 ,很多同学打地铺 ,暂住未名湖畔第一体育馆 ,后来才搬到现已拆除的 1~ 1 5斋 (现电教、光华管理学院位置 ) ,也是约 3 0人住在一起 ,分三个隔段 ,十分热闹 .当时的物理系在进西校门右手边的物理南北楼 ,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教授阵容 ,有周培源、叶企孙、饶毓泰、王竹溪、褚圣麟、胡宁、黄昆等先生的大名 ,物理南北楼大屋顶的中式古建筑 ,…  相似文献   

17.
祝贺彭桓武先生80华诞黄祖洽(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100875)彭桓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今年正好是他的80寿辰。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作研究生开始到现在,他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黄昆先生的九十诞辰,黄昆先生的学术和教学思想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指导着我们几代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竹溪先生,已离去我们十年了.在王竹溪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谨以这篇短文,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王竹溪于1911年6月7日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6岁时赴上海求学,1929年夏在上海麦伦中学高中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深得系主任叶企孙先生的赏识.1933年夏,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该校研究院的研究生(1935年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