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冯小强  李小芳  杨声  伏国庆 《化学学报》2011,69(16):1946-1950
合成并表征了桂皮酸-1,10-二氮杂菲-镧三元配合物,运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三元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三元配合物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三元配合物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使BSA发生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在室温下,三元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O-羧甲基壳聚糖与稀土La(Ⅲ)、Nd(Ⅲ)的配合物,并研究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BSA紫外吸收光谱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明显的减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配合物对BSA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以桂皮酸、8-羟基喹啉为配体,以镱、铕为中心离子的稀土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进行表征,并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BSA紫外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配合物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荧光。  相似文献   

4.
在生理条件(pH=7.4)下,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探讨了华法灵铈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和紫外光谱可知,华法灵铈配合物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通过Stern-Volmer方程等,计算出了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静态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一系列热力学参数ΔH,ΔS,ΔG的相对大小,确定出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且用同步荧光法讨论了华法灵铈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4种橙皮苷的金属配合物,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橙皮苷4种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从而判断出橙皮苷-锌与BSA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其它配合物与BSA的作用为动态猝灭。并用热力学方法对结合反应的作用力类型做出了推断,橙皮苷-锌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并得出了橙皮苷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橙皮苷金属配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玉民  吴锦绣 《无机化学学报》2006,22(12):2165-2172
本文合成了稀土元素La,Pr,Gd和Dy的芦丁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差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在模拟动物体生理pH值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这4种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配合物对HSA和BSA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发现:HSA和BSA与这4种配合物发生了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这种猝灭作用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用Scatchard方程求出了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数n;并求得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初步确定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的作用力是氢键和Van der Waals力;同时用圆二色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配合物对HSA和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橙皮素(HS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共存金属离子Cu2+,Zn2+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SP对BSA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是氢键和范德华力,Cu2+,Zn2+的加入未改变HSP对BSA的猝灭类型和作用力类型。通过比较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猝灭效率和三维荧光光谱图变化,推知Cu2+,Zn2+能与BSA产生结合作用,使其成为受制状态下的刚性肽链,从而影响HSP进入BSA疏水腔,减弱了HSP与BSA的结合能力,表现为与HSP存在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壳聚糖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镍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壳聚糖镍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在室温下,壳聚糖镍与BSA的的结合常数KA为7.08×106。  相似文献   

9.
一种含磷三足体衍生物及其铕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伟  杨水兰  宋盼  杨天林 《应用化学》2015,32(7):777-787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磷的水溶性三足体衍生物[L:N-二(吡啶-二氨基乙酰基)甲基磷酸]及其Eu(Ⅲ)的配合物,用红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和紫外光谱法等技术手段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室温下该配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配体与苦味酸铕形成1:1型配合物Eu(pic)3L;配合物与BSA之间有很强的结合作用;配合物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配合物与BSA的作用力为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 分别考察了Fe3+和Cu2+对配合物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证明Fe3+和Cu2+能够以金属离子桥键与配合物结合使配合物-BSA的稳定性增强。 根据Foster型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可知,配合物可以和BSA以偶极-偶极无辐射进行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测定阿替洛尔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阿替洛尔(AT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 10.0的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中,ATN在0.78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与ATN的浓度在4.8~3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6,n=11),方法检出限为3μmol/L。当BSA加入ATN溶液后,ATN氧化峰电流降低,氧化峰电流的降低值ΔIp与BSA的浓度在2.6~31.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紫外光谱表明ATN的加入使BSA的吸收峰发生蓝移。荧光光谱表明,AT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1.
含磷三足体稀土铕(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 H=7.3的Tris-HCl缓冲溶液(模拟生理条件)中,采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曲线和紫外光谱研究了N-二(苯-二氨基甲酰基)甲基磷酸铕(Ⅲ)配合物[Eu(pic)3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可以形成1∶1结合型无荧光复合物Eu(pic)3L-BSA,Eu(pic)3L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回归方程计算出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及结合位点数n,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配合物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根据Foster的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可知配合物与BSA之间可能以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方式进行能量传递.分别考察了Fe3+和Cu2+对配合物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推测Fe3+和Cu2+可能在配合物与BSA间起"离子架桥"作用,使Eu(pic)3L-BSA复合物的稳定性增强.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形成无电活性的Eu(pic)3L-BSA复合物,使得溶液中游离的配合物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Zn2+离子对槲皮素(Qct)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Qct和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Qct和Zn2+离子都可以使BSA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Qct和BSA之间的结合常数为3.17×107L.mol-1.s-1,结合位点数为1.32.定量计算表明,加入Zn2+离子后,Qct与BSA间的结合常数显著降低、结合位点数减小,表明Zn2+离子参与了Qct与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热变性方法,研究了烟酸(NA)和1,10-邻菲啰啉(Phen)构建的三元Cu(Ⅱ)配合物([Cu(Phen)(NA)]·H2O)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NA中羧酸根离子与Phen中两个氮原子均与Cu(Ⅱ)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141~0.205V出现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并且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和减色,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式量电位发生正移;配合物能猝灭中性红(NR)-DNA体系的荧光,同时配合物的加入使DNA熔点升高,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嵌入结合。  相似文献   

14.
2,4-二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4-二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具有强烈的猝灭作用. 二者之间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作用距离(3.13 nm). 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胺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15.
以Zn(Ⅱ)作为中心离子,磺胺嘧啶(HSD)作为配体合成了配合物Zn(SD)_2·2NH_3;利用荧光、红外差谱、圆二色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常数,推断其二者之间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的加入使BSA的构象发生变化,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用壳寡糖及酰化壳寡糖与氯化钕反应,合成了壳寡糖-钕和酰化壳寡糖-钕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本文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两种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壳寡糖-钕和酰化壳寡糖-钕分别与BSA的结合常数为1.33×104L·mol-1和6.95×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5和1.3,说明配合物与BSA均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能够被BSA储存和运输,并且酰化壳寡糖-钕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壳寡糖-钕。最后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确认。因此,酰化壳寡糖-钕可以被BSA存储和运输,有望成为蛋白质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7.
邻菲咯啉合铜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两种配合物,[Cu(phen)(L-Phe)(H2O)]ClO4(1)(L-Phe为L-苯丙氨酸根)和[Cu(phen)(Gly)(H2O)]ClO4·2.5H2O(2)(Cly为甘氨酸根),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配合物(2)与BSA的结合常数大于配合物(1)与BSA的结合常数,牛血清白蛋白对配合物的结合位点数为1,荧光猝灭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叶酸(FA)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含Fe3+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叶酸及Fe3+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无Fe3+离子时,叶酸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当存在Fe3+离子时,叶酸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此时Fe3+以"离子架桥"的方式参与叶酸和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Cu(Ⅱ),Ni(Ⅱ)存在的条件下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 dihydrate,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猝灭常数Ksv表明,金属离子Cu(Ⅱ)或Ni(Ⅱ)的存在不影响其猝灭机理。基于Fci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2位色氨酸残基问的距离:讨论了金属离子与BSA的结合构型对BC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2,4-二羟基苯甲醛和对氨基水杨酸(PAS)反应合成了新型席夫碱及镍配合物。利用~1H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BSA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推断二者作用力的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抑菌能力明显大于中心原子和配体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大于大肠杆菌,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0μg·mL~(-1)和2.50μ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