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核酸序列的持变概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持变概率法是一种统计一维序列持续变化概率的方法,可用于统计核酸序列碱基交替变化情况,通过此方法得出:1)核酸序列中的持变概率与持变次数呈指数关系变化;2)人类各染色体的持变指数有一定的稳定性,受个体、测序方向的影响较小;3)持变指数具有特征性,核酸序列中产生的持变指数与随机序列中产生的持变指数有着明显差异.由此推断生物界可能存在着某种内编码规则约束着核酸进行编码,这一规则的外在表征即为持变指数.  相似文献   

2.
将非线性演化方程的变系数看作与实际物理场具有相等地位的新的变量,用推广的经典李群约化法,建立了常系数KP方程以及变系数CKP方程的解与新的变系数KP方程解之间的关系.利用已知的常系数KP和变系数CKP方程的解得到了新的变系数KP方程的一般解和某些特殊形式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证明了任意一元布尔方程(任意个已知变元)均可用已知变元的换元法化为至多含两个已知变元的一元布尔方程,并给出了解和解存在的充要条件的一般表示式;由此得到的计算程序常可大大减少计算量.由此结果,并利用提出的降维法,对多元布尔方程亦可得到相应的计算程序.对某些未知变元个数为无穷的布尔方程,应用上述结果亦可得到解.  相似文献   

4.
初值问题是原始方程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利用变分原理来处理初值的问题,Sasaki,Y.K.和另外一些人做过一些工作.在Sasaki的工作中,对变分初值解的收敛性讨论较多,而对变分方程中,各项系数如何选取才能得到较理想的初值,没有给出标准.同时,在迭代公式中,将地转参数f取为常数也嫌粗糙.为探讨变分初值的实用价值,我们曾在Sasaki工作的基础上,将迭代式中的地转参数f改为变数,用于低纬度(45°N—17°S)的正压原始方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自反Banach空间中引进并研究一类具有集值映射的广义强非线性变分不等式问题,并且证明了这类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定理.结果修正、改进和推广了文献Cho Y.J等人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处于单模量子化场中的运动二能级原子的纠缠动力学,讨论了子系统的熵变和原子-场耦合系统的共生纠缠.结果表明:原子初态处于基态时,熵变呈反关联演化,随着原子处在激发态几率的增加这种行为逐渐被正关联行为所替代.除此之外,还发现:共生纠缠的振幅随着原子处在激发态几率的增加而增加.另外,熵变和共生纠缠的振幅随着原子的质心运动的加强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带有变时滞的高阶模糊细胞神经网络(HFCNNs)的全局指数稳定性.通过引入非奇异M-矩阵和使用Lyapunov泛函方法,得到了带有常时滞和变时滞的高阶模糊细胞神经网络全局指数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8.
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的广义变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本构关系及弹性问题的基本方程,运用弹性问题基本方程中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构造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的变分问题.构造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的变分问题事先构造了一个适当的最小位能泛函,在最小位能泛函中引入两个待定的拉氏乘子λij和λi,把变分约束条件吸收到泛函中去,从而建立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的新泛函.然后将新泛函中的εij、μi、λij、λi作为独立变量,同时考虑新泛函的变分驻值条件识别待定拉氏乘子λij、λz,最后证明卸荷裂隙岩体线弹性阶段双变量的广义变分原理.  相似文献   

9.
推导了旋转对称函数的Rademacher-Walsh变换(RW变换)谱系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W变换检测旋转对称函数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计算机编程操作以及能检测多种特殊逻辑函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似变分不等式的一个迭代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辅助似变分不等式框架和(伪)invex协强制条件,给出了求解似变分不等式的迭代算法,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该算法是Zhu D L,et al(1996)和Farouq N E(2001)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甲壳素溶液中的尿素分解所产生的CO2与体系中的Ca2+反应生成碳酸钙,通过控制诱导反应温度、放置时间及体系的pH值,可诱导形成不同形貌的碳酸钙.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显示该碳酸钙为球霰石、文石和方解石晶体的混合物.结果表明:甲壳素能诱导形成形貌独特的碳酸钙,包括腔体直径为0.6~3.0μm的中空微球、宽约200nm的晶须聚集体、多孔网状结构和直径为1.5~3.0μm的表面光滑的微球.  相似文献   

12.
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自动引导作用可能存在制约条件,PAN和SOTO认为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能够受到中央箭头线索的调节.然而,由于箭头线索所引发的注意转移同时包含了主动注意转移和自动注意转移这两种成分,因此还不清楚根据中央箭头线索进行的内源性注意转移是否是中央箭头线索成功阻止记忆匹配项捕获视觉注意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发现,中央箭头线索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确实是由于主动的内源性注意转移所致,箭头线索所引发的自动的外源性注意转移并不能阻止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这进一步表明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不具有非常强的自动性,受主观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冬瓜为原料,比较了腌制方式、配料及接种腌制对冬瓜腌制过程中理化指标(pH、盐度、总酸、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指标(细菌、乳酸菌总数)的影响,并对成品进行了感官分析.结果表明:熟腌成熟时间为20d,生腌成熟时间较长为90d,但品质较好;在生腌中加辣椒腌制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5,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8.60×10-7,而盐度和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盐度变化不显著;在生腌中接种腌制冬瓜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6,亚硝峰阶段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1.38×10-5,而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增高了1.70×10-4,菌落总数增高了3.3×107cfu·mL-1,乳酸菌总数增高了1.0×107 cfu·mL-1.综合感官分析,得出生腌接种和生腌加辣椒方式均可提高冬瓜的感官品质,接种戊糖片球菌发酵的冬瓜感官品质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四氯化钛(TiCl4)为原料,采用3种不同的沉淀剂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用TG-DTA和FT-IR对前驱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沉淀剂导致粉体表面状态不同.以乙酸和尿素为沉淀剂的粉体表面不仅沉淀剂可以形成化学吸附,水分子也参与反应并在粉体表面形成-OH基团,而以EDTA为沉淀剂的粉体表面只吸附沉淀剂.煅烧后,用TEM对颗粒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以EDTA为沉淀剂制备的粉体分散性优于其他沉淀剂制备的二氧化钛颗粒.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沉淀剂的性质及其在粉体表面的吸附状态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由门级组成的两类锁存器, 并证明了传统的维持阻塞触发器即为由其中单轨输入锁存器设计的主从触发器.由于两个由时钟控制的与非门被主从两部分公用, 因此它的结构特别简单  相似文献   

16.
以冬瓜为原料, 比较了腌制方式、配料及接种腌制对冬瓜腌制过程中理化指标(pH、盐度、总酸、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指标(细菌、乳酸菌总数)的影响, 并对成品进行了感官分析. 结果表明: 熟腌成熟时间为20d, 生腌成熟时间较长为90d, 但品质较好; 在生腌中加辣椒腌制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5, 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8.60×10-7, 而盐度和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 盐度变化不显著; 在生腌中接种腌制冬瓜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6, 亚硝峰阶段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1.38×10-5, 而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增高了1.70×10-4, 菌落总数增高了3.3×107 cfu?mL-1, 乳酸菌总数增高了1.0×107 cfu?mL-1. 综合感官分析, 得出生腌接种和生腌加辣椒方式均可提高冬瓜的感官品质, 接种戊糖片球菌发酵的冬瓜感官品质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卵巢凋亡细胞形态在不同染色方法下的实验结果,选用HE、甲基绿-派洛宁、吖啶橙、Hoechst33258等对家兔卵巢组织石蜡切片染色,普通光镜或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染色方法显现凋亡细胞的特异性是否有差异。实验结果显示,4种方法均可以识别凋亡细胞,荧光染色与普通染色间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苄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酸酯( BGEA)、纳米二氧化硅与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合成了一种纳米SiO2改性的活性稀释剂SiO2-BGEA.利用SEM观察固化薄膜的断裂截面与表面.后将SiO2-BGEA作为稀释剂加入到环氧丙烯酸树脂中配制成光固化涂料,利用T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对其光固化膜的热性能、透明度等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聚苯乙烯/纳米TiO2复合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硅烷偶联剂WD-70改性纳米TiO2粒子,应用超声技术将纳米TiO2粒子分散在异丙醇介质中,然后进行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包覆.成功地制备了以聚苯乙烯为壳、纳米TiO2粒子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观察复合粒子的形貌发现纳米TiO2粒子完全包覆在聚苯乙烯微球中。通过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还发现聚苯乙烯链是通过偶联剂WD-70以化学键的方式与纳米TiO2粒子相连。  相似文献   

20.
酸浸/电极法测定粮食中氟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浸/电极法是当前广泛采用的测定粮食中氟含量的国家标准方法,该方法仅对样品进行一次酸液浸泡测定。研究表明对燃煤型地氟病区的主要携氟介质玉米一次酸浸即可提取全部酸溶性氟,但辣椒却需要经过多次酸浸提取;玉米和辣椒的酸不溶态氟含量基本为一定值,这两点在制订粮食的含氟量及人体的摄氟量卫生标准时宜作适当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