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收集乙酸乙酯时使用了饱和碳酸钠溶液。对于该实验,有几个问题困扰着我们:(1)饱和碳酸钠溶液起何作用?(2)可否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相似文献   

2.
利用传感器数字化技术,分析室温下碳酸氢钠稀溶液直接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的行为、pH及其变化趋势,设计数字化实验,为碳酸氢钠溶液在生物上作为二氧化碳缓冲液的行为提供化学实验验证。进行热力学计算,为其缓冲原理提供化学理论支撑。实验证明,碳酸氢钠稀溶液是构建二氧化碳缓冲液的充要条件,其作用原理是通过自偶电离建立碳酸氢钠碳酸钠缓冲对,从而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建立溶解平衡,其总方程式为:2HCO-3(aq)CO2-3(aq)+H2O(l)+CO2(g)。  相似文献   

3.
李大塘  谭鲜娥 《化学教育》2018,39(18):38-40
基于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不同,采用适量的百里酚蓝乙醇溶液,设计了可快速、方便、有效地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该方法现象明显,可靠性强,重现性好,成功率高。可应用于食品、药品检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深入研究并解释了可溶性镁盐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明确指出由于碳酸氢镁配离子的形成和离子强度的影响,导致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有效浓度大大降低,因此可溶性镁盐与碳酸氢钠不能直接生成碳酸镁。进一步强调碳酸镁与强酸不能大量共存,明确指出方程式Mg2++HCO3-=MgCO3+H+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计算说明了在水中不存在碳酸铁(Ⅲ)和碳酸铜(Ⅱ)。在水溶液中易溶性镁盐与碳酸钠反应的产物是碱式碳酸镁(3MgCO3·Mg(OH)2·3H2O)。计算指明在水溶液中易溶性镁盐与碳酸氢钠反应才能得到碳酸镁。  相似文献   

6.
王飞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20,41(15):88-91
理论计算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作用的反应限度,设计实验并证实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可以反应得到乙酸钠和碳酸氢钠。通过对乙酸乙酯碱性水解机理的解读、讨论、分析,发现该反应速率极小,是因为碳酸钠溶液的强极性,导致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相互作用的接触面积显著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7.
朱成东 《化学教育》2023,(19):41-45
创设了4组数字化实验情境,将较为抽象的沉淀溶解平衡转化为简单的曲线表征。学生主动解决与曲线相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了难溶电解质的“可溶”,建构了沉淀溶解平衡模型,通过定量计算理解了溶度积的概念,并利用Q与Ksp的关系判断平衡的移动。其中利用浊度传感器测浊度的数字化实验解决了向碳酸钙饱和溶液中加碳酸钠溶液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溶液变浑浊现象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伍强  金立新  唐瑜  蔡益 《化学教育》2020,41(19):111-113
绘制了溶液pH与碳酸氢钠分解率的标准曲线。分别测定了室温放置和沸水浴2种情况下溶液中碳酸氢钠的分解率,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了溶液中碳酸氢钠的最大分解率。指出保存碳酸氢钠溶液时容器必须密封且尽可能盛满溶液;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不宜采用加热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春 《化学教育》2020,41(17):97-100
借助手持技术通过滴定的方法探究了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原理,根据相关文献知识和实验对比研究,结合相关实验数据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深度分析了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原油中氯和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氧弹燃烧法对原油样品进行燃烧,然后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吸收液进行吸收,并提出了离子色谱法分离测定原油中氯和溴的含量的方法。以Dionex IonPac AS23型分离柱为离子交换柱,以4.8mmol·L-1碳酸钠-1.0mmol·L-1碳酸氢钠溶液为淋洗液等度洗脱。氯和溴的质量浓度均在0.01~1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3mg·kg-1与0.7 mg·kg-1。方法用于原油样品分析,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3.5%~4.2%之间,回收率在91.8%~109%之间。  相似文献   

11.
杨飞  马宏佳 《化学教育》2014,35(11):82-84
能否用氯化钙或氯化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看法众说纷纭,通过手持技术设计实验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此长期纠结的问题,最终得出在常量范围内可用氯化钙和氯化钡2种氯化物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化学实验里,硷式碳酸铜的消耗量是较多的,有时会感到缺乏,因此,介绍一种简便的制法,供大家采用。当硫酸铜和碳酸钠在溶液中互相反应时,最后可得到硷式碳酸铜。反应过程,是先生成碳酸铜,再水解而成为硷式盐。制备方法:在(1/2)N 的 CuSO_4溶液内,一面搅拌,一面加入(1/2)N 的 Na_2CO_3溶液。溶液内先生成绿色的沉淀,继而发出 CO_2的气泡。继续加入 Na_2CO_3溶液,到溶液能使石蕊纸变为显着蓝色为止。将它静置过  相似文献   

13.
于艳丽 《化学教育》2019,40(11):76-78
通过实验观察到铝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反应并冒出气泡,为此,设计了几组对比实验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常温下,铝与浓度在6.5×10-6 mol/L以上的碳酸钠溶液(pH ≥ 8.8)是可以反应的,而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气。  相似文献   

14.
分析化学中的沉淀方法,经过逐渐的发展,已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三种沉淀方法,卽(1)常法沉淀(非均匀沉淀),(2)均匀沉淀,(3)小体积沉淀。均匀沉淀与小体积沉淀是为了减少沉淀对其他元素的共沉淀所采取的二种不同沉淀方法。在化学意义上,这二种方法各趋极端。在均匀沉淀的整个过程中,沉淀剂的浓度保持在必需的最低水平,使沉淀缓缓生成。相反,小体积沉淀则须在沉淀之前将溶液蒸发至2—3毫升,加入大量固体盐(例如5克氯化銨),搅拌均匀,此时溶液已分布在固体盐表面而呈干涸状态,然后加入大量浓沉淀剂(例如10毫升浓氨水),使沉淀迅速生成,最后加足量水以溶解固体盐使与沉淀分离,至此沉淀过程已完毕,卽可过滤。  相似文献   

15.
2-(5-溴-2-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HL)或2-(2-苯并噻唑偶氮)-5-磺丙氨基苯酚(H_2L’)与钴(Ⅱ)反应和氧化形成的Co(Ⅱ)L_2和CO(Ⅲ)L_2·Cl或Co(Ⅱ)L_2’·(TBA)2和Co(Ⅱ)L_2’·TBA在C_(18)硅氧烷键合相和乙醇-氯仿或乙腈-水流动相之间分配。不同实验条件下取得的HPLC图上的不同色谱峰表明,最初形成的是不稳定的钻(Ⅱ)配合物,但很快被溶液中的氧氧化为稳定的钴(Ⅲ)配合物,KIO_4等强氧化剂和加热均可加速氧化。与迅速制备钴配合物所得的可见吸收光谱相比,放置一段时间或加热或加入强氧化剂所得的吸收光谱明显红移,由此确证配合物中不稳定的钴(Ⅱ)型体和稳定的钴(Ⅲ)型体的存在。电泳实验中配合物向正或负电极的移动也确证了两种钴型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周梅华  李亚 《化学教育》2020,41(3):102-104
盐酸、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当碳酸钙沉淀出现后,混合溶液pH是否基本不变?此时的pH是否为7?为此用数字化实验对盐酸、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pH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对平台段的出现及平台段溶液pH进行了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美娟 《化学教育》2007,28(3):51-51
设计一组实验,分别在一定体积的1.5 mol/L的苯酚乳浊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晶体碳酸钠、不同体积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蒸馏水作对照,观察反应现象。结果观察到实验组苯酚乳浊液变清的现象。结论苯酚能与晶体碳酸钠或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盐,并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POE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尝试用比较思维方法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设计多组实验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结构、性质等,以期学生学会用比较思维和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纳米氧化铝材料研制中若干关键步骤的反应过程的考察结果.(1)铝酸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后,产生无定形氢氧化铝沉淀.在碳酸氢钠未大量过剩条件下,氢氧化铝沉淀前有一个反应诱导期.在此期间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已有显著变化.在260nm附近紫外吸收增强;和Ba2[Al2(OH)10]等含六配位铝原子的晶体的紫外光谱对比,讨论了铝酸钠溶液分解的机理;(2)实验表明:和丝钠铝石相比,在上述反应条件下无定形氢氧化铝不是平衡固相而是亚稳相;(3)实验表明:无定形氢氧化铝在拍散和凝胶形成过程中晶化,形成拟薄水铝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豇豆和苦瓜中对氯苯氧乙酸的残留量。豇豆和苦瓜样品采用1.8mmol·L~(-1)碳酸钠-1.7 mmol·L~(-1)碳酸氢钠溶液超声提取,固相萃取C18小柱净化。以1.8mmol·L~(-1)碳酸钠-1.7mmol·L~(-1)碳酸氢钠溶液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测定。对氯苯氧乙酸的质量浓度在0.05~25.0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对氯苯氧乙酸在豇豆和苦瓜中的检出限(3S/N)依次为0.04,0.03mg·kg-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96.7%~10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4.7%~7.7%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