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比研究了等离子渗氮GCr15钢与GCr15钢基材在含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脉冲直流等离子渗氮炉对GCr15钢进行离子渗氮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离子渗氮层相组成,测量了渗氮前后的表面硬度值,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GCr15钢渗氮处理前后在含ZDDP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的分析探讨了摩擦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渗氮处理可以明显提高GCr15钢的表面硬度值,在ZDDP作用下,其减摩性能和抗磨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在质量百分数为1.5%的ZDDP润滑作用下具有最优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由于在离子渗氮GCr15钢和未渗氮GCr15钢摩擦表面分别生成了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的摩擦反应膜,并且前者表面的磷酸盐膜总量多于后者,可以有效地隔离摩擦副表面的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2.
随着船舶柴油机功率密度和转速等性能参数的不断提升,配气凸轮-挺柱副面临着更加严苛的工作环境,尤其是界面微观接触区的摩擦学特性,在瞬态载荷冲击、速度冲击、曲率变化及局部粗糙峰接触条件下,界面摩擦及闪温迅速突变,带来磨损和胶合等表面失效问题. 本研究中基于先进三维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考虑凸轮-挺柱副瞬态突变工况及几何变化、瞬态表面粗糙度影响以及润滑油非牛顿流体作用,采用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的准系统数值分析方法开展凸轮-挺柱副摩擦闪温分析,揭示粗糙度参数、工况改变及几何结构对其润滑状态和摩擦闪温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船舶柴油机配气凸轮-挺柱副摩擦学优化设计及磨损胶合失效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了含纳微米硼酸盐及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复配添加剂的液体石蜡润滑下钢-钢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配体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纳微米硼酸盐/ZDDP复配添加剂对钢-钢摩擦副的抗磨作用产生对抗效应,在摩擦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摩擦系数突然升高,磨损加剧;在试验初期,磨斑表面较为光滑,相应的边界润滑膜为物理和化学吸附膜;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钢球磨斑表面吸附膜表面破裂,磨斑表面变得粗糙并形成微小磨屑碎片,相应的摩擦系数突然升高;随着试验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添加剂同钢球磨损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并生成含B、N、S和P等元素的摩擦化学反应膜,从而使摩擦系数波动减小。  相似文献   

4.
ZDDP作用下钨/钼膜的摩擦化学润滑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V高温磨损试验机考察了钨膜、钼膜以及钨-钼合金膜与ZDDP的交互作用规律,并使用XPS和SEM等表面分析技术分析摩擦反应膜的成分与化学态.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薄膜在加入ZDDP后,其表面的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基础油润滑作用下相同,均从0.11降到0.08左右.而磨损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钨膜表面的磨损量在加入ZDDP前后均保持在3.7×10-13m3左右;钼膜和钨-钼膜表面的磨损量在加入ZDDP后明显降低,而且钨-钼膜表面的磨损量降低幅度最大,达74.5%.这与不同材料表面的硬度值和生成的表面摩擦反应膜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油膜与摩擦力测量装置观察了滑滚条件下接触区润滑状态与润滑剂回填效应. 结果显示,在定量供油和恒定滑滚比下,不同供油量使接触区呈现出从边界润滑状态向弹流润滑状态的不同转化趋势,非接触回填机制是其诱因;在恒定卷吸速度下,随着滑滚比从负值向正值变化,入口距离减小、乏油宽度增加,接触区两表面润滑剂回填时间的差别是其主要原因;完全乏油条件下,接触回填机制对局部润滑油膜建立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球盘接触形式的光干涉膜厚测量试验机,研究了周期冲击载荷作用下蛋白质水溶液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膜生长特性.对比了溶液蛋白质组分、亲疏水对偶表面和冲击条件对球盘接触区蛋白质吸附膜厚的影响.结果显示动态冲击下蛋白质的吸附膜厚要远高于静态吸附,吸附膜不断在接触区生长,之后趋于稳定.金属钢球比陶瓷球、疏水盘表面比亲水盘面,均更有利于蛋白质吸附膜的生长.同时发现吸附膜厚与单一蛋白质的浓度关系不大,却和蛋白质种类关系很大,球蛋白比白蛋白具有更好的吸附成膜性能.  相似文献   

7.
选用镀Cr膜的玻璃盘和GCr15球作为摩擦副,在NGY-6纳米润滑膜测量仪上开展球-盘点接触摩擦副在润滑状态下的低速轻载滑滚特性试验,研究不同接触应力、钢球转速、滑滚比等参数对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及对应油膜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接触应力和钢球转速一定时,摩擦系数随滑滚比的增大逐渐增加后达到稳定状态,当滑滚比较大时,滑滚比的变化对油膜厚度几乎没有影响;当滑滚比一定时,摩擦系数随接触应力的增大逐渐增大,随钢球转速的增大逐渐减小,油膜厚度随接触应力的增大逐渐减小,随钢球转速的增大逐渐增大.摩擦副在弹流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增加幅度随接触应力的变化较小,而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其增加幅度变大.摩擦副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当滑滚比在0.10~0.50变化时,摩擦系数和油膜厚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人佶  宋期 《摩擦学学报》1993,13(2):170-176
本文对球(包括CVD TiC-TiN复合涂层球和GCr15钢球)盘(包括纯Pb与Pb-Sn-Cu电刷镀层盘)滑动摩擦副进行了摩擦与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真空下的摩擦系数比大气下的低,涂层球的摩擦系数比钢球的低,Pb-Sn-Cu涂层盘的摩擦系数比Pb涂层盘的低。磨损表面的扫描电镜观测发现,在CVD涂层破裂区的后沿形成了固体润滑转移膜,这有助于降低摩擦和磨损。磨损表面的俄歇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在油润滑及干摩擦下,盘的磨痕处仍有可起润滑作用的固体润滑膜存在。这种膜含有Fe元素,表明它是摩擦表面作用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荧光技术,研究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滑块-盘面接触供油的影响. 试验中以静止滑块和旋转玻璃盘构成摩擦副,润滑油围绕该面接触区构成一个供油油池. 结果表明:充分供油条件下,滑块表面的润湿性影响油池润滑剂的分布,但仍能保证接触区润滑剂的充分供给. 限量供油条件下,接触区外滑块表面润湿性影响了油池分布以及入口润滑剂的供给,低润湿性加剧接触区乏油程度,直接导致膜厚的降低. 润滑剂的高表面张力及在盘表面的低粘附都会改善润滑剂在润滑轨道上的回流;润滑剂在盘表面的反润湿现象导致了离散分布的微液滴,对润滑轨道上的回流和润滑油膜的形成起到了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球-环接触和球-盘接触形式的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仪,在定量供油条件下观察两种接触形式下的不同润滑特性,分析了润滑差异性的内在机制. 结果显示:在低速条件下球-盘接触膜厚始终高于球-环接触膜厚,由接触几何特性差异导致的不同动压效应、侧泄效应和润滑剂流动是其主要原因;在高速条件下球-盘接触形式易出现入口乏油,而球-环接触在整个测试速度范围内未出现乏油,不同的离心力作用方向是导致这种差异的诱因. 试验还观察与分析了黏度对两种接触方式下润滑特性的影响:低速条件下,高黏度润滑剂易导致球-环接触出现乏油;高速条件下,高黏度润滑剂能够推迟球-盘接触时乏油状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丁二酰亚胺在液体石蜡中的复合效应,并对这2种添加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时在铁表面形成的保护膜进行了原位动态变温红外光谱分析,同时还与其它添加剂组合体系作了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了二者产生复合效应的机理.结果表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丁二酰亚胺形成了络合物,并参与成膜过程而改变了膜的结构和组成,而且比单独使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时更易成膜,膜的分解温度也有较大提高,因而这2种添加剂组合具有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由于摩擦过程中形成的络合物的竞争吸附,减小了丁二酰亚胺在分散相粒子表面的吸附量,降低了丁二酰亚胺的分散能力,致使分散相粒子容易发生聚集,故此二者在分散性能上表现为对抗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用端面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几种镶嵌用固体润滑剂及添加剂在常温条件下对锡青铜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法、俄歇电子能谱法分析了摩擦表面转移膜的化学组成和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固体润滑剂的嵌入均可提高轴承的耐磨性,并对减小摩擦系数有一定的作用;摩擦表面固体润滑剂转移膜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减少摩擦副表面间的粘着现象,是改善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新型季铵盐磷酸酯油溶性离子液体(N88816P4),采用热重分析仪(TGA)分析其热稳定性. 采用SRV-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Bruker-NPFLEX表面非接触光学三维轮廓仪考察该离子液体作为聚α-烯烃(PAO 10)基础油减摩抗磨添加剂及其与商业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复配后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N88816P4具有优异的油溶性能,与ZDDP具有良好的配伍性. 在室温和高温(100 ℃)条件下,N88816P4均可显著改善PAO 10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较于与ZDDP复配,N88816P4 单独作为PAO 10添加剂表现出更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 铜片腐蚀试验结果表明,N88816P4几乎没有腐蚀性,且与ZDDP复配后能够明显抑制ZDDP的腐蚀.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斑表面形貌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结合能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斑表面主要化学元素进行分析,证明N88816P4能够与金属基底发生复杂的摩擦化学反应,由于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了含N和P元素的化学反应膜,从而起到优异的减摩抗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硼酸酯对ZDDP和氯化石蜡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铭  孙德志 《摩擦学学报》1998,18(2):171-174
通过摩擦学性能测试和摩擦表面膜成份的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分析,研究了硼酸酯同氯化石蜡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硼酸酯具有良好的减摩效果。氯化石蜡含量影响其与硼酸醒的相互作用效果。石油磺酸钙用作分散剂使硼酸酯的抗磨性能变差,ZDDP与硼酸酯在摩擦过程中互相竞争金属表面,从而改善硼酸酯的抗磨性,硼酸酯,氯化石蜡,ZDDP之间在减摩抗磨性能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的摩擦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江  李同生 《摩擦学学报》1996,16(3):213-220
在栓-盘式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于常温干摩擦条件下,对锡青铜轴承和镶嵌固体润滑剂(PTFE和石墨等复合物)的锡青铜轴承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固体润滑剂嵌入量不同的镶嵌轴承的摩擦系数都明显降低,耐磨性均比对照轴承的高2个数量级,其中以固体润滑剂嵌入面积分数为30%的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等,对磨损表面和磨屑的形貌、表面转移膜和元素的面分布等作了观察与分析,指出摩擦界面,尤其轴承金属摩擦表面固体润滑剂转移膜的形成是提高轴承性能的关键,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以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16.
润滑油脂对钢丝微动磨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殷艳  张德坤  沈燕 《摩擦学学报》2011,31(5):492-497
在自制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矿用钢丝为研究对象,探讨润滑油脂对钢丝微动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润滑油脂使钢丝微动运行区域中部分滑移区和混合区显著缩小,滑移区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显著降低,跑合期延长;润滑油脂条件下,部分滑移区损伤轻微,环状区域较光滑,混合区和滑移区摩擦氧化减少,损伤以表面疲劳及磨粒磨损为主,磨痕表面较平滑,损伤程度明显小于干摩擦条件.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plate-impact pressure-shear friction experiments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dynamic slip resistance and time-resolved growth of molten metal films during dry metal-on-metal slip under extreme interfacial conditions. By employing a tribo-pair comprising of a hard tool-steel against a relatively low melt-point metal (7075-T6 Al alloy), interfacial normal stress of up to 5 GPa and slip speeds of approximately 250 m/s have been achieved. These extreme interfacial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lten metal film at the tribo-pair interface. A Lagrangian finite element code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rmo-mechanical fiel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observed slip response. The code accounts for dynamic effects, heat conduction, contact with friction, and full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At temperatures below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tribo-pair materials are described as isotropic, thermally softening, elastic–viscoplastic solids. For material elements with temperatures in excess of the melt temperature a purely Newtonian fluid constitutive model is employed.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能球磨和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添加Ta和Ag的镍基复合材料. 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宽温域范围内的摩擦磨损性能和力学性能,利用SEM、XRD等表征分析其物相组成、磨损机理及断裂机制. 结果表明: 热压烧结过程中,Ta与石墨模具中的C反应生成TaC陶瓷相并在基体中弥散分布;Ta、Ag的加入降低了材料的摩擦磨损,NiCrMoAl-Ta-Ag复合材料实现了在室温~800 ℃的连续润滑,室温时Ag提供润滑作用,中温时由磨屑和Ag形成局部润滑膜,800 ℃时磨损表面形成了含氧化物、钼酸银和Ag的润滑膜. 加入Ta极大提高了材料的机械性能,NiCrMoAl-Ta合金在室温~1 000 ℃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归因于原位生成的TaC和Al2O3陶瓷相的弥散强化;材料的断裂机制随温度升高由微孔聚集型断裂转变为以微孔聚集型和氧化断裂为主的断裂.   相似文献   

19.
表面特性对纯滑弹流油膜形状和摩擦力的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界面滑移效应可能产生较低的摩擦力,采用具有不同表面浸润性的玻璃盘,进行了纯滑弹流润滑试验.在采用SiO2镀膜玻璃盘的球-盘接触高聚物纯滑润滑试验中,从弹流到动压润滑的摩擦系数曲线呈现不同于传统Stribeck曲线的两个拐点.两个拐点分别与凹陷出现及弹性变形消失相关联.在较低载荷下,不同盘表面产生相近的干涉图像和摩擦系数曲线,高聚物的非牛顿效应产生的表观滑移可能是入口凹陷及非典型摩擦系数曲线的主因;在较高载荷下,盘滑试验中铬盘产生的摩擦系数和油膜厚度均较SiO2盘低,具有较低表面能的铬盘产生的界面滑移被认为是产生较低摩擦系数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