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合成了四种N,N'-双(2-吡啶甲酰胺)-1,2-乙烷(H2L)稀土配合物。经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值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H2L)(NO3)2](NO3)·3H2O(Ln=Sm,Eu,Gd,Tb)。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配体H2L中酰胺羰基氧和吡啶氮分别与稀土离子配位,硝酸根为双齿配体,Ln(Ⅲ)与H2L形成了1:1的螯合物。另外,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对Sm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NA的加入[Sm(H2L)(NO3)2](NO3)·3H2O配合物在265m处的紫外吸收峰逐渐减小,并产生红移现象,得到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24×10^5.Sm配合物使EB-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由于配合物和EB争夺与DNA的结合位点,从而使体系中游离的EB增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峰的变化亦显示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谱峰强度减弱,同时1282cm^-1处的谱峰消失,说明配体的吡啶环在一定程度上插入了DNA的双螺旋平面,导致吡啶环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发生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燕青  郑静  鲍昊 《光谱实验室》2009,26(6):1461-1463
合成了[Cu(ctl)phen]NO3.H2O固体配合物,phen为1,10-邻菲咯啉;ctl为瓜氨酸(L-Citrulline),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测定对配合物的配位行为进行了表征;电子吸收光谱、粘度测定研究表明在pH=7.2的缓冲溶液中,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alf thymus DNA,ctDNA)发生部分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SmL2TyrONO2](NO2)2[L=2.6-二(苯并咪唑-2')吡啶(H2bzimpy);Tyr为酪氨酸(DL-Tyrosine)].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键合模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以水杨醛甘氨酸席夫碱(Sal-GlyK)、邻菲罗啉(Phen)和2,2'-联吡啶(Bipy)为配体、Eu3+、La3+为中心的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RE(Sal-Gly)(NO3)·2H2O和RE(Sal-Gly)(Phen)(NO3)·H2O、RE(Sal-Gly)(Bipy)(NO3)·H2O(RE3+=Eu3+,La3+)。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了稀土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及其结合常数。结果表明,本文合成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的顺序为RE(Sal-Gly)(Phen)(NO3)·H2ORE(Sal-Gly)(Bipy)(NO3)·H2ORE(Sal-Gly)(NO3)·2H2O,表明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含有良好平面性和较大表面积配体的配合物可以更好地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中。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四种N,N′-双(2-吡啶甲酰胺)-1,2-乙烷(H2L)稀土配合物.经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值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H2L)(NO3)2](NO3)·3H2O(Ln=Sm,Eu,Gd,Tb).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配体H2L中酰胺羰基氧和吡啶氮分别与稀土离子配位,硝酸根为双齿配体,Im(Ⅲ)与H2L形成了1∶1的螯合物.另外,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对Sm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NA的加入[Sm(H2L)(NO3)2](NO3)·3H2O配合物在26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逐渐减小,并产生红移现象,得到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24×105.Sm配合物使EB-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由于配合物和EB争夺与DNA的结合位点,从而使体系中游离的EB增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峰的变化亦显示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谱峰强度减弱,同时1 282cm-1处的谱峰消失,说明配体的吡啶环在一定程度上插入了DNA的双螺旋平面,导致吡啶环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发生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牛磺酸与2-吡啶甲醛反应合成了一种牛磺酸Schiff碱,并制备了它与Cu(Ⅱ)的配合物[CuL(H2O)].NO3,其中HL=C8H10N2O3S,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等方法对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铜配合物[CuL(Gly)]NO3·H2O(L=6-二(苯并咪唑-2′)吡啶(H2bzimpy);Gly为甘氨酸(Glycine).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淑艳 《光谱实验室》2011,28(4):1841-1844
合成了新型配合物Pd(Ⅱ)苊醌缩氨基硫脲,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以氧、氮和硫(ON S)三齿鳌合形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9.
解庆范  陈延民 《光谱实验室》2011,28(4):1996-1999
采用直接合成法用牛磺酸和2-吡啶甲醛合成牛磺酸Schiff碱,并以此为配体合成La(Ⅲ)的配合物,同时对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等表征,从而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L aL2(H2O)2]NO3.H2O,HL=C8H10N2O3S。  相似文献   

10.
尤静  杨莉宁  郭慧 《光谱实验室》2013,(6):3040-3044
甲硝唑与过渡金属钴(Ⅱ)、镍(Ⅱ)的卤盐反应得到配合物[Co(C6H9O3N3)2Br2](1)和[Ni(C6H9O3N3)2Cl2]·2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可能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对两种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光谱分析及黏度分析表明两者均以部分插入的方式与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以水杨醛甘氨酸席夫碱(Sal-GlyK)、邻菲罗啉(Phen)和2,2’-联吡啶(Bipy)为配体、Eu3+、La3+为中心的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RE(Sal-Gly)(NO3)·2H2O和RE(Sal-Gly)(Phen)(NO3)·H2O、RE(Sal-Gly)(Bipy)(NO3)·H2O(RE3+=Eu3+,La3+)。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了稀土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及其结合常数。结果表明,本文合成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的顺序为RE(Sal-Gly)(Phen)(NO3)·H2O>RE(Sal-Gly)(Bipy)(NO3)·H2O >RE(Sal-Gly)(NO3)·2H2O,表明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含有良好平面性和较大表面积配体的配合物可以更好地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中。  相似文献   

12.
以硝酸铕、苯乙酮酸(HE)、1,10-罗啉(phen)和三苯基氧膦(TPPO)合成了Eu—L,EuL3phen和EuL2(TPPO)2NO3三种新型固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三元配合物的组成。IR表明,苯乙酮酸与Eu^3+离子形成配合物后△v(vas(CO2^-)-vs(CO2))(△v(Eu—L)=391cm^-1;△v(EuL3phen)=389cm^-1;△v(EuL2(TPPO)2NO3)=402cm^-1)值均大于钠盐的△v(379cm^-1)值,配合物中羧酸根以单齿方式配位;配合物中苯乙酮酸的α-酮基参与配位,其红外吸收峰移向低波数。在^1H NMR中,苯乙酮酸苯环上5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在形成配合物后移向高场。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EuL3phen和EuL2(TPPO)2NO3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74.0,358.2和383.4nm。发射光谱显示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分别是^5D0-^7F0,^5D0-^7F1,^5D0-^7F2,^5D0-^7F3,^5D0-^7F4跃迁(Eu—L:577.8,590.2,614.0,648.4,695.4nm;EuL3phen:578.0,588.4,591.6,611.2,617.0,649.4,687.6,698.6nm;EuL2(TPPO)2NO3:577.8,590.4,614.6,649.2,697.6nm)。荧光光谱表明TPPO对Eu^3+离子的荧光发射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铕(Ⅲ)-呋喃甲酸配合物的光谱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硝酸铕 ,呋喃甲酸和邻菲咯啉 (phen)合成了配合物 [Eu(FA) 3·2H2 O]·NO3(4 ,4’ Hbpy) ,[Eu(FA) 3·phen]H2 O和Eu(FA) 2 ·NO3·phen。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溶液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表征。溶液荧光光谱表明 ,配合物 [Eu(FA) 3·2H2 O]·NO3(4 ,4’ Hbpy)的发光强度比混配配合物Eu(FA) 2 ·NO3·phen和 [Eu(FA) 3·phen]H2 O的发光强度小很多 ,而且发光寿命较短 ,三元配合物 [Eu(FA) 3·phen]H2 O的发光强度比四元配合物Eu(FA) 2 ·NO3·phen的发光强度略大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混合配体配合物 [Pd(biqu) (bmal) ]· 2 H2 O(其中 biqu:2 ,2 '-联喹啉 ,bmal:苄基丙二酸根 )。配合物的组成及键合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测定了该配合物与鱼精 DNA的作用规律 ,从插入方式角度讨论了配合物与 DNA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以Zn()为中心离子,5-氟脲嘧啶(5-Fu)和邻菲口罗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Zn(Phen)(5-Fu)2](NO3)2配合物,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该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作用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1.56×106L/mol,结合位点数n=1.40,且该配合物能够猝灭BSA分子表面94.0%的色氨酸(Trp)残基,是良好的BSA猝灭剂。  相似文献   

16.
Liu N  Jia CM  Zhang Q  Yuan WB  Dai XQ  Wu JB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2):3343-3346
合成了新型仲胺类配体L(N,N’-二(4-甲基苄基)乙二胺)及其四种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配合物,[ML2(H2O)2]2+.2NO3-(M=CuⅡ,CoⅡ,NiⅡ,ZnⅡ),利用元素分析、红外、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用X-ray单晶衍射解析了Cu-L单晶结构,为波谱分析推测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验证。通过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该四种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均为静电结合,Cu-L,Co-L,Ni-L,Zn-L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7×103,2.5×103,1.35×103和9.85×102。  相似文献   

17.
D-氨基葡萄糖金属配合物对DNA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d-氨基葡萄糖金属配合物Cu(Ⅱ),Zn(Ⅱ)Ni(Ⅱ),Fe(Ⅲ),Co(Ⅲ)金属配合物,并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它们与DN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它们与DNA的作用方式,发现它们在银胶上的吸附方式基本相同,因而有相似的SERS,其中CuGlu,Co(Ⅲ)Glu作为抗癌药物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稀土配合物RE(TPTZ)Cl_3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以2,4,6-三吡啶基三嗪(TPTZ)与Sm, Eu, Tb和Dy氯化物反应,合成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以及Tb分别1∶1掺Gd, Y, La的三种异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测定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RE(TPTZ)Cl3·3H2O(RE=Sm, Eu, Tb, Dy)和Tb0.5Ln0.5(TPTZ)Cl3·3H2O(Ln=Gd, Y, La);TPTZ作为三齿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即中心环提供一个N原子,两个吡啶环分别提供一个N原子;配合物中3个水分子与稀土离子配位,1个Cl-在外界,2个在内界,为1∶1型电解质;配合物内外界可能为[RE(TPTZ)(H2O)3Cl2] Cl,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8。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测试表明,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中,Tb配合物发光最强;三种1∶1掺杂异核Tb配合物荧光强度大于纯Tb配合物,表明Y3+, La3+和Gd3+都可以敏化Tb3+的发光,其中Gd3+的敏化作用最强,Y3+次之,La3+最差。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表征了N,N’-二甲基-5-硝基-2,2’-联咪唑分别与铜盐Cu(Ac)2·H2O、CuBr2、CuCl2·2HO和CuSO4·2H2O所形成的4种配合物。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室温下,通过双核配合物[Cu(dppm)(NO3)]2(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与四苯基硼钠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中反应制备了三核铜(I)配合物[Cu3(dppm)3(NO3)(OH)](NO3),经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和ES-MS等现代分析手段表征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在室温下的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