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例新颖的稀土钨多酸化合物H26(C2H8N2H2)K(H2O)[K(H2O)Nd8(H2O)2(W3O12)(SiW10O38)4]·18H2O 1。该化合物的不对称单元由两个[SiW10O38]12-通过一个{Nd4(H2O)12+}结构单元和W3O12连接而成。化合物1簇阴离子通过K离子连接成一维无限链,再通过氢键连接成二维平面结构。针对该化合物,做了一系列表征,测试了其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并对其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说明化合物1簇阴离子振动偶极矩对磁...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颖的磷掺杂硼钒氧簇化合物[Li(H2O)2]2[Cu(en)2]3[H2en]2[V12P12B6O68(OH)4(H2O)]·3(H2O)1通过水热法合成,通过Li+连接成一维无限结构,再通过氢键连成三维立体结构。针对该化合物,通过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并作了详细分析,化合物1簇阴离子振动偶极矩对磁场和温度的变化均有响应峰,2D-IR COS提供了一种结构表征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硅钨酸化合物[Cu(en)2(H2O)]n{[Cu(en)2] [SiW12O39.5]}n(OH)n·n(en)。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呈一维双链结构,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游离的乙二胺(en)分子、羟基与簇阴离子间的强氢键作用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二维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X射线粉末衍射(X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红外光谱(FTIR)显示,在1 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3 600~3 300 cm-1处νas(O-H)吸收峰由于形成氢键峰出现了宽化;5~50m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890,800和780 cm-1处较强的磁响应峰分别为νs(W═Od),ν(W-Ob-W)和ν(W-Oc-W),这是由于磁性粒子Cu与簇阴离子上的端氧配位导致钨氧骨架伸缩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发生变化;50~120 ℃热微扰2D-IR COS显示,920 cm-1处出现很强的νas(W═Od)响应峰,762 cm-1处的ν(W-Ob-W)和748 cm-1处的ν(W-Oc-W)响应峰相对较弱,验证了结构分析中簇笼上端氧形成的氢键比桥氧的氢键多,强氢键作用导致整个簇阴离子骨架对热响应敏感;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光谱表明,化合物分别在309和558 nm处出现了O→W的LMCT跃迁和Cu2+的d→d跃迁。热重分析(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乙二胺分子和羟基,第2阶段失去配位乙二胺和配位水,第3阶段540 ℃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不同pH条件下化合物与染料罗丹明B(RhB)的复合反应情况,实验表明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复合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沉淀,在pH 1时绘制RhB的标准浓度曲线,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复合反应后试液中残余的RhB的吸光度,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RhB与化合物复合反应的最佳配比为4∶1,为去除工业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RhB提供了新的途径,显示了化合物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理念,利用稀土硝酸铽[Tb(NO33]、有机配体BINDI (BINDI=N,N′-双(5-间苯二甲酸)-1,4,5,8-萘二酰亚胺)及Keggin型多酸H4SiW12O40·26H2O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反应,成功合成出多酸基稀土配位聚合物Tb4[SiW12O40]·[BINDI)]2·[DMA]16。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元素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和电子顺磁共振仪对稀土聚合物的结构组成、热稳定性、发光性能以及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发现该稀土配位聚合物结晶于Tetragonal晶系,空间群为P42/n,展现出3D手性双螺旋网络结构特征,其中多酸阴离子SiW12O40(简写为{SiW12})镶嵌在稀土有机基团形成的孔道中;红外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稀土Tb3+与配体(BINDI)配位成键;荧光光谱表明,在380 nm的激发波长下,配体显示出最强荧光发射峰,位于441 nm处,而化合物的最强发射峰位于471 nm处。由于三价铽离子不易被氧化也很难被还原,所以化合物的荧光发射不能归因于金属与配体之间的电子辐射跃迁,且化合物的发射峰与配体的发射峰比较相近,因此荧光主要是配体BINDI的发光。另外Tb(Ⅲ)离子的特殊跃迁发射带没有出现是因为在荧光测试时由于光照的原因导致样品的颜色发生了突变,即发生了光致变色的现象,导致光诱导电子转移以致荧光猝灭。引起金属配合物荧光猝灭的原因通常是光致电子转移,而电子转移的方向是配体中的电子向金属空轨道转移(LMCT)所致,形成配合物后其最大发射峰红移或蓝移是由电子转移导致分子内电子分布的改变,从而引起HOMO-LUMO能隙的减小或增大所致,与配体荧光光谱相比,化合物的发射峰发生了红移。此外,电子顺磁共振结果表明由于化合物中的BINDI配体在紫外与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电子转移形成配体自由基,以及多酸在光激发下,发生W5+→W6+的过程进一步促进该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现象。因此,该化合物具有极其敏锐光致变色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热合成法,以柔性的乙二胺四乙酸(H4EDTA)为配体、氧化镨以及氯化镉为金属源合成了一种镨-镉异金属-有机配合物[Pr2Cd3(EDTA)3(H2O)11]·14H2O (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化合物1的结构,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的C2空间群,a=16.154(3) Å,b=14.863(3) Å,c=14.875(3) Å,β=115.855(3)°,V=3214.2(9) Å3, Z=2,化合物1的结构中存在纳米尺寸大小的“心形”Pr6Cd6O12轮簇。其中Cd2+的配位数为7,采取单帽三棱柱的配位构型,而Pr3+采取十配位双帽四方反棱柱的构型。EDTA4-配体的四个羧基全部去质子化,与一个Cd2+和两个Pr3+配位,其中4个羧基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都与Cd2+配位,两个羧基分别桥连1个Pr3+。Pr3+和Cd2+通过μ2-O氧原子交替连接形成Pr6Cd6O12轮簇,每个Pr6Cd6O12轮簇与附近的6个Pr6Cd6O12轮簇共边连接,从而形成一个二维(6, 3)层状结构。二维层再通过…AAA…类型的堆积方式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游离水分子填充在二维层空隙中,与羧基以及配位水分子之间形成比较强的O-H…O氢键,这些氢键有利于结构的稳定。通过热重分析、稳态荧光光谱、热微扰二维红外相关光谱(2D-IR COS)、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手段进一步对化合物1的谱学性能进行表征。在红外光谱上,由于存在大量的氢键,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 680~2 640 cm-1波数范围内出现宽而强的吸收谱带。同时配体H4EDTA中的羧基脱去了质子氢,并且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因此化合物1中羧基的C=O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与未配位配体中的C=O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相比,向低波数移动,在1 527 cm-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固体荧光测试显示在32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配合物1能发出强的360 nm左右的荧光,主要是由能量在Cd2+和EDTA4-之间发生明显的LMCT跃迁转移引起的,因此化合物1可作为一类潜在的发光材料。热微扰下的二维红外光谱显示,由于水分子与羧基及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使得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对热的微扰响应比较敏感。紫外-可见光谱测试显示化合物1在位于216 nm处出现很强的紫外吸收峰,归属于化合物1中EDTA4-配体的中n→σ*跃迁及π→π*,位于444, 468和484 nm的弱吸收峰,归属为Pr3+的f-f跃迁。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研究了CrCl3·6H2O 浓度为0.1~0.6 mol·L-1的水溶液和[1ChCl∶2EG]/CrCl3·6H2O ILs中,Cr(Ⅲ)配合物的存在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CrCl3·6H2O的溶液中,Cr(Ⅲ)与Cl-和H2O形成[Cr(H2O)nCl6-n]n-3配合物,其配合物的优势物种受CrCl3·6H2O浓度的影响。水溶液中Cr(Ⅲ) 的优势配合物为[Cr(H2O)6]3+与[Cr(H2O)5Cl]2+,并随CrCl3·6H2O浓度增加,水溶液的UV-Vis吸收光谱峰红移,[Cr(H2O)5Cl]2+的相对含量增加。而[1ChCl∶2EG]/CrCl3·6H2O ILs中的优势配合物为[Cr(H2O)2Cl4]-和[Cr(H2O)3Cl3],且随CrCl3·6H2O 浓度增加,溶液的颜色从浅橙红色逐渐变为深绿色,溶液的UV-Vis吸收光谱峰蓝移,[Cr(H2O)3Cl3]的相对量增加。说明CrCl3·6H2O的浓度变化,将影响配体Cl-和H2O与Cr(Ⅲ)配位结合的配位数,从而影响配合物优势物种的相对量。  相似文献   

7.
车晓芳  陈宏善 《物理学报》2011,60(4):43601-043601
(H2O)6是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的最小水分子团簇并具有能量较低的多个稳定异构体.本文利用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各稳定结构的异构化过程.(H2O)6的环状结构与最稳定结构的能量差0.31 eV为一个氢键的键能.水分子团簇的异构化是分子间氢键打开或重组的过程,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每次只涉及一个氢键的打开或重组,异构化的能垒高度在0.07—0.21 eV之间. 关键词: 水分子团簇 2O)6')" href="#">(H2O)6 异构化过程 从头计算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热法合成两个同构新型锗钨酸化合物[M(phen)3]2[GeW12O40]·2H2O [M=Zn(1), Co(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邻菲罗啉(phen)的π…π和C—H…π分子间作用力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动态红外光谱(2D-IR COS)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PX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FTIR显示在3 400 cm-1附近出现较宽的吸收峰是νas(O—H)吸收峰,在1 650~1 350 cm-1之间出现的峰是phen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峰,在1 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5~50 m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在1 300~1 500和3 000~3 300 cm-1范围内,化合物1和化合物2出现明显差异,可能是化合物中过渡金属(Zn(Ⅱ),Co(Ⅱ))造成配体phen苯环中C—C骨架振动伴随C—H…π氢键中νas(C—H)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的变化。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水,第2阶段失去配位邻菲罗啉,第3阶段620 ℃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了化合物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系(胃癌细胞HGC-27、SNU668,肝癌细胞Huh7,肠癌细胞HCT116、SW480)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两个化合物对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都小于100 μmol·L-1,有机配体和锗钨氧酸簇的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大大增强;化合物1、2对于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两种化合物对肠癌细胞SW480的抗肿瘤活性最高,对胃癌细胞SNU668的抑制作用最低。虽然化合物1和2同构,但是过渡金属的不同,导致于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差别较大,化合物2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比化合物1强,其中化合物2对于肠癌细胞SW480的抑制作用是化合物1的2.7倍,为进一步研究作为多酸抗癌药物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具有良好发光性能和可溶性的一维链结构配位聚合物Tb(Fur)3(H2O)2.DMF和Tb2Zn(Fur)8(H2O)2及四核异金属配位聚合物Tb2Zn2(tpca)10(phen)2,用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晶体结构。在这些配合物中Tb3+分别是8配位、9配位和7配位,金属离子之间都是通过羧酸根-CO2-基团成桥连结。研究了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讨论了配位结构对荧光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二甘醇二胺(SALDA)及双水杨醛缩四甘醇二胺(SALTTA)两类直链醚型Schiff碱,并用于合成钴、镍的四种Schiff碱配合物,经分析,其组成为[M(SALDA)](NO3)2·H2O和[M(SALTTA)](NO3)2·nH2O,并以热重-差热分析、紫外、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配位作用.此类配合物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有催化效果,转化率~70%,分子量峰值可达100万.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三种具有Keggin结构的硅钨氧簇化合物:K3H[SiWⅥ12O40]·3H2O(Ⅰ),(H3O)4[H3SiWⅥ9WⅤ3O40]·2H2O(Ⅱ)和[(CH3)4N]4[SiWⅥ12O40]·4.5 H2O(Ⅲ),用FTIR,NIR FT-Raman,UV-Vis和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进行了光谱研究,探讨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这些化合物中, 阴离子相同或类似,具有孤立的[SiW12O40]簇骼基元,通过静电作用和弱的氢键与阳离子及水相连。它们的FTIR和NIR FT-Raman光谱研究表明:硅钨酸盐的特征振动频率与其结构相关,由于化合物Ⅱ中的部分W6+已被还原成W5+,使νas(WOd)振动频率降低,且簇阴离子电荷大小也明显地对νas(W—Oc—W),νas(Si—Oa),δ(Oa—Si—Oa)等产生影响;化合物Ⅰ和Ⅱ的UV-Vis光谱显示,在200和250 nm左右有紫外吸收谱带;化合物Ⅰ的稳态荧光光谱观察到分别以220,350和440 nm激发时,相应在350,440和520及675 nm左右产生一个或两个发射峰。  相似文献   

12.
通过Keggin结构稀土硅钨杂多配合物K13[Ln(SiW11O39)2] (其中Ln=La,Ce,Pr,Nd,Sm,简写为Ln(SiW11)2)与碘化(E)-N-甲基-4-(2-(4-二甲氨基苯基)乙烯基)吡啶(C16H19N2I,AI)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含轻稀土元素的硅钨杂多配合物与半菁衍生物的复合材料。应用元素分析和TG-DTA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16H19N2)10K3[Ln(SiW11O39)2]。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上述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及复合材料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具有[(VO)12O6B18O42]簇骼的4种新颖的多钒硼酸盐簇合物:(enH2)6H3[(VO)12O6B18O42]·13H2O(1),[Ni(en)2]6H3[(VO)12O6B18O42]·8H2O(2),[Cu(en)2]5H3[(VO)12O6B18O42][B(OH)3]2·16H2O(3)和(enH2)4Na4H3[(VO)12O6B18O42]·8H2O(4)。通过FTIR, 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其中,化合物(1)含有[(VO)12O6B18O42]的分立结构,环状B18O42通过8个B—(μ3—O)—V键被两个V6O18簇夹在中间;而化合物(2)是在(1)的基础上,由6个[Ni(en)2]各自通过两个Ni—(μ3—O)—B与B18O42的桥氧配位形成另一类新的分立型结构;化合物(3)和(4)的[(VO)12O6B18O42]构筑单元间分别通过[Cu(en)2]2+和无机Na+离子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多钒硼酸盐簇合物的特征振动频率和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相关;UV-Vis DRS表明,在205和260 nm附近出现金属氧簇化合物的荷移跃迁;用310 nm光激发, 在约415 nm处能引起由Oμ→Mo的荧光发射, 同时还研究了其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4.
Parent compounds of cyclopentadienyltitanium substituted heteropolytungstates with Keggin structure, An[(CpTi)XW11O39]· xH2O (A=Me4N, K; X=P, Si, Co; Cp=η5-C5H5) were synthesized in aqueous phase. By allowing parent heteropoly compounds to react with protonated 8-quinolinol, he title supermolecular compounds (C9H8NO)mAn[(CpTi)XW11O39] · xH2O (A=Me4N, H; X=P, Si, Co) were synthesized. The titl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ry analysis, IR, UV, 1H NMR,XRD and TCG-DS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itle compounds are new heteropoly compounds, and there is a charge transf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rganic cation and heteropoly an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rmal analysis show that QCpTiPW, QCpTiSiW and QCpTiCoW begin to decompose at 212.4, 194. 2 and 171.2℃,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ntibacterial test reveal that QCpTiSiW has the b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the MIC values of QCpTiSiW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ous are 64. 0 and 0. 500 μg · mL-1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三种不同的钒氧簇合物的合成和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三种钒氧簇合物:[{Ni(phen)2}2V4O12]H2O (Ⅰ),[N(CH2CH2)3NH]Na(H2O)6{K4(H2O)4 [V10O28]}(H2O)4 (Ⅱ)和[(CH3)4N]6[V15O36Cl] (Ⅲ)。通过用FTIR, 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FTIR研究表明,化合物的相关基团的特征振动吸收峰和其结构相关。化合物Ⅰ的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在200, 230, 260和350 nm出现四个宽峰,分别对应Ot→V, Oμ→Ni,Oμ→V荷移和phen的π-π*跃迁。文章还对这三个钒氧簇合物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最后,应用Gaussian98的量子化学计算,说明化合物Ⅰ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Zn的两种新型有机膦酸盐,Zn(4,4’-bipy)(HBCP)1和[Zn2(phen)2(BCP)(H2BCP)].H2O2。其中化合物1为二维结构,Zn2+采用四面体配位方式,而化合物2为零维结构,Zn2+有五配位和六配位2种的配位方式。还利用了一维FTIR、热微扰下的二维IR相关光谱、Fluorescence和UV-VisDRS光谱等研究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发现了化合物1以350nm激发,在412和520nm左右出现两个宽带发射峰,而化合物2在336nm激发下只在398nm处出现宽带发射峰。  相似文献   

17.
两种含铋的杂多化合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个含铋的杂多化合物:Co5[Bi2Co2W20O70(H2O)6]·44H2O(Ⅰ)和Na3H2[Ce3(H2O)18Bi2W22O76]·23H2O(Ⅱ),通过用FTIR, NIR FT-Raman和UV-Vis DRS光谱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νas(MOd)和νs(M—Ob—M)的特征振动频率和材料的结构相关。νas(M—Ob—M)振动频率可说明当W原子被Co原子取代时氧化活性增强。在化合物Ⅰ和Ⅱ的UV-Vis DRS谱中,分别存在254,319和220,310 nm的(Od→W),(Ob, c→W)的荷移跃迁特征峰,化合物Ⅰ还在529 nm处出现宽而弱的Co2+的d-d跃迁吸收谱带。最后,文章还对化合物Ⅰ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用于说明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Redhammer  G. J.  Amthauer  G.  Lottermoser  W.  Roth  G. 《Hyperfine Interactions》2002,141(1-4):345-349
Hyperfine Interactions - About 80 different synthetic trioctahedral micas {K}[Fe2+ 3?x Me x ]〈Si,Al,Fe〉4O10(OH)2 with Me = Ni2+, Mg2+, Co2+, Al3+ and Fe3+ have been synthes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