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问题空间"转换的展示平台——解题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加卫 《数学通报》2006,45(8):53-56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就内在的思维活动而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被看成“问题空间”的不断转换.这里的“问题空间”是指任务范围的内部心理表征,包括对目标、现有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可以执行哪些操作等等的理解.由此看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建构的“问题空间”的质量是问题解决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舍费尔德曾以解题记录的方式去研究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解题记录”的方式去展示学生“问题空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 ,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 ,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 ,也即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 ,则称作问题性思维 .根据认知理论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  相似文献   

3.
摭谈数学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结构不良问题"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知识1.1"结构不良问题"的定义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就内在的思维活动而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被看成"问题空间"的不断转换.这里的"问题空间"是指任务范围的内部心理表征,包括对目标、现有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可以执行哪些操作等等的理解.根据问题空间是否明确,把问题划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震 《数学通报》2023,(5):7-11+41
<正>心理学家们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而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只有结构化的数学知识才有助于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促进融会贯通.真正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从而对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数学解题的“以退求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世球 《数学通报》2000,(10):30-3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 ,教师教数学也离不开问题 ,当师生接触问题时 ,认为它的全部元素、性质及关系都是他们知道的 ,就称其为稳定系统 ;否则称其为问题系统 .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问题系统转化为稳定系统的过程 .解题的“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解题策略 .”[1 ]消除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就是将问题系统转化成了稳定系统 .实现转化、消除差异需要策略的引导 .“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 ,总要应用某个策略 ,策略是否适宜常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 ,所谓创…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教学应重在教会学生"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问题由已知情境、目标情境、解和解题基础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所谓“解”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问题的已知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智力活动 .要保证智力活动的顺畅进行 ,既有内隐的必要条件 ,也有外显的必要条件 .首先 ,问题解决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 ,也就是要“会想”,这是内隐的必要条件 .其次 ,问题解决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保障 ,也就是要“会做”,这是问题解决外在的必要条件 .问题解决的心理条件告诉我们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既需要“会想”的经验 ,又需要“会做”的知识 ,而这些都是学生运用全部心智…  相似文献   

7.
孟小龙 《上海中学数学》2004,(5):F002-F002,1
从哲学到教育学 ,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到信息加工理论 ,都从不同角度或不同侧面对学习过程作过描述 ,并对有效学习这个概念作过界定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 ,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他认为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获得不断发展 ,以适应新的环境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 ,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 .若获得成功 ,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 ,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 ,使其与环境适应 (顺应 ) ,直至达到认知上的新的平衡 .如果面…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 .定势理论认为 ,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状态 ,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 ,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 .这种趋向性 ,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 ,起着正效应 (正迁移 ) ,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带来负效应 (负迁移 ) .任何人在思考问题时 ,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作用 .鉴于思维定势的两重性 ,我们在教学时如何挖掘思维定势的正效应的积极因素 ,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的消极影响 ,这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而且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就此谈谈…  相似文献   

9.
1 “初始问题”的概念及其形式初始问题是指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新课程论的基本理念 ,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工、提炼 ,以文字、符号、图像或图表等形式表述的 ,一开始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问题 .初始问题一般有三要素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障碍 (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中介环节 )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 ,没有障碍便不成问题 .通常我们可以把初始问题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确定性问题 ,即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被清楚地说明 ;另一类是不确定性问题 ,即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其中有些具有较大的不确…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无非是经历同化顺应过程。个体接触到新的知识,首先是以旧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其进行解释与吸收(同化),将新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暂时不能解释容纳时,则内部系统就会及时对旧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顺应),以便包容新知识,达到认知结构的新的平衡。这就是“同化顺应”理论在认识新知识和指导教学方面的基本内容。运用这个理论指导高等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对实现“高速度与巩固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以概率论教学为例,谈谈“同化顺应”理论在优化教学中的作用,以飧同行。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simon)认为:“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表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表征,即心理表征,就是在头脑中考虑问题,它依赖问题解决者的知识和经验;另一种是外部表征,即把问题用数、图形、表格、模型等外部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是外部表征,下面应用实例谈谈借助外部表征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认知策略引导思维的过程与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G.Polya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提出,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目标?前提与目标有什么差异或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1).事实上,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以指导解题是应用认知策略有效地引导思维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用来引导或调整注意、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方法.任何一个数学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应用某些认知策略,策略是否适宜常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以前解类似问题所用的…  相似文献   

13.
1元认知理论概述 1976年,弗拉维尔(Flavell,JohnH.1928~)提出“元认知”的术语.他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我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要使学生学好所必需的“数学知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培养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观察、联想、穷根溯源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意义、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科所涉及的思维方法 ,是在整体上指导我们审视数学问题的一般原则 ,而常用的数学方法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 .初中数学教材蕴涵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一、化未知为已知一个数学问题 ,总是由已知未知两部分组成 .化未知为已知是分析综合 ,是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概括起来就是 :由“已知”看“可知”(综合过程 ) ,由“未知”看“需知”(分析过程 ) ,若“可知”与“需知”沟通好了 ,解题途径就找到了 ,这里就充分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6.
表征(Representation)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在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概念的“心理表征”受到了高度关注,相对于“单一表征理论”,“多元表征理论”更加强调数学概念心理表征的多元性,强调概念表征不同方面的相互渗透与必要互补.  相似文献   

17.
朱永厂 《上海中学数学》2004,(4):F002-F002,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教育部批准后于2003年公布于世.通过对《标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标准》中自始至终体现着开放的理念.本文中笔者就新课程标准中的开放理念谈一些自己的想法.1开放的问题所谓问题是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主体所要解决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某种差异,是主体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数学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使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得以重建,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使数学教学往大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一类问题 :已知某条圆锥曲线和某条直线 ,探求在圆锥曲线上是否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或已知在圆锥曲线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求解有关参数的取值范围 .这类问题虽以解析几何的面目出现 ,但其解决过程则属代数推理 ,其间涉及到中点坐标公式、二次方程及其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关不等式的处理等内容 ,具有一定的知识综合性 ,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 ,转化变形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等 ,因而受到各级各类考试命题者的青睐 .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这类问题的解法时 ,提炼出“一等”“一不…  相似文献   

19.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也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概念的“心理表征”受到了高度关注.相对于“单一表征理论”,“多元表征理论”更加强调数学概念心理表征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徐明 《数学通报》2002,(4):33-35
表征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呈现和记载的方式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 ,当人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 ,编码 ,转换 ,存储和提取等 )时 ,这些信息在头脑中得以表征 .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又是被加工的客体 .同一事物 ,其表征形式不同 ,对它的加工也不同 .知识的表征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 ,“通过以多种方式应用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 ,认知才得以进步 .理解知识如何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它如何在人脑中表征的 .”西蒙也曾指出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 ,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