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物材料是推动生物医学领域日新月异变化的基石,医用水凝胶作为重要成员,近年来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可注射的、以生物相容性方法交联的聚谷氨酸(Poly (γ-glutamic acid), PGA)/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复合水凝胶。研究首先采用EDC/NHS方法合成了酪胺(Tyramine,Ty)接枝聚谷氨酸的PGA-Ty前体大分子及半胱胺(Cysteamine, CA)修饰透明质酸的HA-CA前体大分子。两种前体大分子的结构分别使用核磁和红外进行了确证。得到的两种前体大分子在低浓度双氧水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的共同作用下,于水相中交联得到互穿网络(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IPN)水凝胶。实验对IPN水凝胶样品的系列性能,如平衡含水量、内部形貌、酶降解速率以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并选取了盐酸四环素为药物模型对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体外抗菌效果进行了测评。凝胶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凝胶支架对细胞3D培养的效果证明其生物相容性优异,体外包埋的细胞经72h培养,未表现出明显细胞毒性。系列数据证明,该种水凝胶可以设计成为pH敏感型的药物控释载体材料,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有作为细胞支架、创伤辅料等其它生物医用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郑浙梁 《大学化学》1997,12(2):17-19
医用化学在医专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改革郑浙梁(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10012)三年制的医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一个独立层次,其任务是培养掌握一定医药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面向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医学专科教育对于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3.
Fe3+-H2O2-Rh6G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水中的邻苯二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酚类化合物对于人体及其他生物的毒性较大,邻苯二酚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在农业、染料、香料、橡胶、医药、感光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监测废水中邻苯二酚的含量是控制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测定邻苯二酚的方法主要有光度法[1,2],原子吸收法[  相似文献   

4.
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医药与医学用品、化妆品、食品工业等领域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材料——胶原蛋白产业化,近期在成都取得重大进展。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应用广泛,过去主要依赖于进口。定向酶解提取胶原蛋白技术,是由我国著名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专家、  相似文献   

5.
聚磷酸酯医用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磷酸酯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结构较易进行修饰和功能化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可以应用于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动物体内显影剂等医用领域。本文论述了近年来的聚磷酸酯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作为药物缓释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情况。随着合成研究的深入,聚磷酸酯在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材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生物医用材料中最受重视的材料之一。但是聚乳酸也存在许多缺陷,限制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聚乳酸疏水性强、细胞亲和性差、力学性能不足,降解产物造成局部酸性积累而导致机体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缺乏修复、降解、吸收速度与细胞的增殖、组织修复速度匹配的系列产品,成本高,均聚物成孔性能差等缺陷,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以上各个缺陷做出的改进方案,并对聚乳酸医用改性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当人体发生病变后若体内产生并蓄积过量的胆红素会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其在新生儿和肝炎症中尤为常见,进而有引起神经毒性甚至死亡的危险。目前,药物疗法对其的效果不理想,换血疗法虽然有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和局限,而血液净化疗法虽然潜力优越,但治疗效果和使用安全性方面仍需大力改善和提高,故设计研制安全高效的清除胆红素的医用吸附剂一直是临床上血液净化研究中的难点。当前的胆红素医用吸附剂主要集中在活性炭类、合成高分子树脂类、多糖类、磁性材料类等,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医用胆红素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胆红素医用吸附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羧甲基壳聚糖是壳聚糖-NH2或-OH被羧甲基取代后的一类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同时具有抗菌作用。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的潜力巨大。制备羧甲基壳聚糖生物膜或凝胶时多以戊二醛为交联剂[1],但戊二醛有一定的细胞毒性[2-3],用作医用材料的制备时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纳米材料使用的日益增多要求我们仔细评估其难以预料的毒性(细胞毒性、溶血毒性、血液毒性和免疫毒性)和生物学相互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旨在探索纳米材料与人的细胞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临床应用中,有些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常通过静脉注射、渗透、溶解和扩散等方式引入到血液组织中。血液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是一个复杂的体液,它包含超过3700种不同的蛋白质。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些纳米材料将不可避免地会与丰富的血浆蛋白(或其他血液成分)发生某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然而,纳米材料和血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决定纳米材料的毒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纳米材料与血浆蛋白(或其他血液成分)在分子水平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本文主要综述了典型的三类高分子纳米材料(包括聚阳离子,高分子胶束和药物(基因)/载体复合纳米粒子)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这些内容对体内使用的纳米材料的分子设计和血液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医药行业中,对硝基酚(p-NP)主要用于生产对氨基酚,进一步合成重要的消炎镇痛药物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因此p-NP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药原料药和化工中间体.目前,国内生产p-NP常采用对硝基氯苯水解法.该废水中主要含有p-NP;废水毒性大,严重污染环境.所以,能够方便、准确地检测出废水中p-NP的含量以及有效治理该废水,对提高生产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