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进 《数学通讯》2024,(1):8-11+4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双减”政策强调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笔者将“微项目式”学习融合到作业设计中,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呈现“三会”素养,本文介绍基于“三会”素养的数学“微项目式”作业设计路径:“观”(观察生活)、“提”(提出问题)、“析”(分析策略)、“探”(探究问题)、“解”(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由于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提取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遇到某些数量复杂的应用题,往往不知该从哪里人手,所以教师把应用题的求解过程讲透、讲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探讨了几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讲解过程,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出发,借助于各种图形、表格,把单一的语言文字化为条理清楚又直观的图示,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应用题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正因应用题源于实际问题,追求创新性,所以学生有些想法与出题人本意有差异,即应用题“Bug”.“Bug”一词的原意是“臭虫”或“虫子”,现在多指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作为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想法,并从学生出发,帮助其发散思维.笔者通过教学中一些应用题“Bug”,探讨学生思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笔者认为,三维立体目标是一体三面,关键是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二是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等途径来掌握学习的策略,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在“做中学”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文章以“折纸中的数学”的活动课教学为例呈现构建高效活动课堂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过程,并提出“做中学”理念下的数学活动课需讲究目标先行,关注创新设计,重视拾级而上,着意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排列组合应用题变化多,解题无一定方法可循.对于一道条件排列组合应用题,学生对自己作出的答案往往半信半疑,因为他们在埋头作题的过程中,尝到了“要么重复、要么遗漏”的苦头.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在“理论指导”这一教学原则的启发下,我利用“整体部分观”这个观点,认识基本原理与基本公式,也用它来指导求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7.
“哈!又是数学课!”“唉!又讲应用题!”“应用题,大难题!若是有绝招对付应用题,那我们的世界该多么美好啊!”……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既然是在学完方程组解法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教学的重点就应放在它的列法上而不是它的解法。这就自然地形成一种“只注重列而不注重解”的倾向。这种不良倾向,既影响学生运算技能技巧的提高,又影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为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倾向的弊病,本文仅就列二元二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为例,谈“列”与“解”的辩证关系。“列”固然重要,“解”亦重要,“列”与“解”是列方程组解应用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列”是“解”的基础,“解”是“列”的继  相似文献   

9.
张忠 《中学生数学》2010,(2):42-43,41
函数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就是“数学建模”,它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重要方法.在建模时常会因出现“忽视从实际出发”、“理解不全面”、“与事实不符”等几种解题误区,下面就函数应用问题中的这几个误区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因为许多学生感到解应用题时经常找不到思路,考试时它是丢分的“大户”,平时教学时常常是学生听得懂却不会做.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我们课题组尝试运用“样例学习法”,结合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样例学习法是指利用解答好的习题(worked exampls)来帮助学生形成图式的方法.运用“样例学习法”特别要注意:第一,该方式主要用于复杂的习题;第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并注意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后再看解答好的习题,并对照自己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第三,要进行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四算”系指口算、笔算、珠算和电算。这是。三算教学”发展至今天的必然产物,因为在三算教学实验成功的基础上,结合电算教学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儿童在对三算感兴趣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电算化的好奇感。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转换而转换,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时代韵需要。实践证  相似文献   

12.
蒋乐 《中学数学》2024,(6):36-37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借鉴“两学一归纳”的教学方法,秉承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精准把控学生心理,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力求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3.
一个“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本文就“问题情境———工作量应用题”的教学实践,谈谈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做法和体会.一、问题情境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六章“实践与探索”单元教学中的问题4:试对以下情境提出问题,并列方程求解(必要时可对情境作适当补充),学校要制作一个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完成此项工作可得报酬450元.此问题从情境看,能从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中有五个最突出的数 ,即 1,0 ,i,π ,е ,这五个数是最具代表性的 ,是数学中的五虎将 .“1”是一切实数的出发点 ,通过它和自然数对可构造全体实数 ;“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是所有实数中唯一的中性数 ;“i”是虚数的基本单位 ,借助它可以完成从实数到复数的扩充 ;“π”是圆的周长与该圆的直径之比 ,称为圆周率 ,它是一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量 ,它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有人戏称“不可一日无此君” .“е”是近代发现的超越数 (不是任何整系数代数方程的根的数 ) ,成为普遍使用的自然对数的底 .“1” ,“0”代表算数 ,“i…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数学“学思讲”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包括:学——充分发挥优势智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思——问题化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讲——教师进行针对性地讲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效率,而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阐述利用认知结构理论和“再创造”理论改进“旋转变换”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校地处银南六盘山地区,从1985年开始搞“三算结合”实验,到90年代中期引进“珠心算”,已走过了17个春秋。由刚起步的一个班5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全校33个教学班1936名学生,全部开展了珠心算教学。我们坚持“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出人才;先普及后提高,在普及中抓提高”的原则,大力推广珠心算,把我校办成山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学习深度发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在研发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鉴于此,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本文试图谈一谈关于学生学习起点方面的点滴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数学观”的一种延续,它在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思想,即“分层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分层的意识,而这种分层的意识不仅仅是体现在帮助学生对课程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上,还更应表现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作业设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业负担,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对“双减”与初中数学教学内涵、逻辑进行简要阐明的基础上,指出了“双减”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指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并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包括做好前期准备,提高预习效果;加强技术应用,深化知识理解;打造趣味课堂,满足个性学习;优化作业设计,促进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