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先庶 《物理》2004,33(9):671-672
1994年秋,我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加庆祝黄祖洽院士70华诞的聚会,又见到了分别30多年的黄先生,回想我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就是在黄先生手下迈开的,黄先生对我的教育和熏陶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说:“我为曾是‘黄祖洽兵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里所说的“黄祖洽兵团”,是指原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理论室的反应堆理论组(简称47组).下面就是我对47组期间科研工作的一些片断回忆。  相似文献   

2.
刘寄星 《物理》2004,33(9):664-667
黄祖洽先生是为新中国富强做出重要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今年正好是他80寿辰.我有幸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40年来一直受到他的教育和指导.他的为人标准和为学之道,一直是我努力效仿的榜样.恩师大寿之年,为表达对黄先生爱国奋斗精神和科学成就的钦佩,不顾自己对音韵格律之无知,写了六首律诗赞扬先生功绩、品德.诗虽不雅,是我心声.现将之发表出来,并略加说明,献给黄先生.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是黄昆先生百岁诞辰,也是他逝世15周年。在纪念黄先生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想起黄先生的夫人李爱扶(Avril Rhys),今年是李先生的93岁诞辰和逝世6周年。李爱扶先生是英国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生,黄先生就  相似文献   

4.
黄昆先生离开我们4年多了,今年9月2日是他九十诞辰的日子.回忆黄先生对我们的言传身教,环视我们身在其中的我国科学和教育界繁花似锦的景象和许多令人"欲言还休"的隐忧,深深地感到黄先生的离开对我国科学和教育界是多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黄昆先生(1919—2005)是对固体物理学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黄-朱模型",黄先生建树了固体理论享誉国际的丰碑.黄先生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今年(2009年)9月是黄先生诞辰90周年,经同意,我们特转载《物理》杂志发表的这篇文章以表达对先生的思念.希望先生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拳拳报国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垂范世人、启迪后学.文章原载《物理》杂志38卷(2009年)第8期575~580页,编者按语有所改动,特对《物理》杂志编辑部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朱慧珑 《大学物理》2015,(2):11-12,28
<正>1师生缘1982年,我将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正在考虑报考理论物理研究生.正巧我父亲的同事说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最近来了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黄祖洽院士做所长.黄先生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功臣,为此他作为主要作者之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且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当时我查了一下招生简章发现黄先生的招生方向正是我所喜欢的,就以  相似文献   

7.
刘力 《物理》2005,34(8):608-609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从事于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科技栋梁之才.黄昆先生与《物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物理》上发表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令《物理》增色;黄先生也曾多次表示《物理》是他晚年以来唯一坚持阅读的期刊,足见黄先生对《物理》的喜爱.2005年7月6日,黄昆先生不幸逝世,我刊特组织这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深深的哀思.伟人已逝,但先生的精神与风范长存.  相似文献   

8.
我的领路人     
蔡少辉 《物理》2004,33(9):669-670
1955年8月我从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1956年起到1980年,我师从黄祖洽教授廿四载,后来他就被调去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了.在彭桓武先生领导下,黄先生把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领进核反应堆理论和粒子输运理论的研究领域,从事核反应堆理论设计,而后又转战核武器理论探索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告别厅.深深地鞠躬之后,我注视着黄先生安详的面容,身体被党旗覆盖,那宽阔丰满的天庭,显得尤为突出.这是怎样一颗睿智的头颅!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令我高山仰止.从宇宙大爆炸原初物质的产生到各种夸克态,从输运理论到流变学,从固态物质到软物质,从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到细胞生命中的钙离子流动,……,在讲座中在闲谈时,黄先生为我们娓娓道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追根溯源,列出复杂的公式,理出清晰的脉络.他的头脑就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6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先生.三十年后,回忆我在他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很多事情,感到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可以说,黄先生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的人.黄祖洽先生(中)与丁鄂江(左)和冯世平(右)我最初见到黄先生是1981年12月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11.
冯世平 《物理》2004,33(9):673-674
我的老师黄祖洽院士生于1924年10月2日,今年10月2日是他的80岁生日.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早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第一位研究生.自研究生毕业后至1980年,黄先生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相继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九研究所等单位,他和彭桓武先生是我国核反  相似文献   

12.
在1953年4月份的物理通報上發表了黄昆先生的“表面張力”一篇專論。由於黄先生的观點被一些大学物理教材中所採用,以及我們教研组最近由这个問題所引起的討論;使我觉得現在还有把个人对黄先生的大作的意見發表的需要。 現在先將黄先生对表面張力存在的証明概述於下。文中是把分子间的作用力分成了吸引力与推斥力这兩个分別的部分。再做了以下的五个假設,就是(1)推斥力和吸引力间差别的絕对化;(2)分子熱运動可以忽略;(3)重力的影响可以不計;(4)液体不受任何外压强;(5)液面是平的。然後由計算中証明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7月6日,黄昆先生于北京逝世。他离开我们已将近5年了。1941年黄昆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到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42~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导师是吴大猷先生。黄先生自1951年回国到  相似文献   

14.
<正>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2019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黄先生作为中国半导体科技界的一代宗师,立德立言,赤心报国,以身作则,行为典范,使我们这一代学生辈的科技人员受益匪浅。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黄先生的学生。清华和北大虽然相隔很近,但就读清华大学的我  相似文献   

15.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在香港出生于一个印尼归侨家庭,祖籍广东新会,5岁时迁回大陆。他于1945—1949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门大学教育部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厦门市、江门市科学技术顾问,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客座研究员。曾(或现)任东北大学及五邑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Duisburg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黄先生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2002年黄先生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4 月30日,黄先生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黄先生于1950年初在东北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前身)参加工作。当时东北的产业部门急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刚解放时的东北基本上是空白。黄先生决定放弃他感兴趣的搞专业摄影的想法,他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原子光谱分析研究中去。20世纪50年代初,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用的主要是摄谱法,在当时实验条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黄先生完成了电机碳刷子和电解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建立了电解锌、电碳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1952年起,他用新到的苏制中型摄谱仪,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电解铜阳极泥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量的样品,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高压电火花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激发光源。他还帮助工厂建立了光谱分析实验室并建立黄铜的分析方法;建立并推广了球墨铸铁球化剂的测定方法;建立了不锈钢的分析方法……。在随后的50多年,黄先生一如既往,奉献在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中,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1955年黄先生为冶金部建立了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并分析了一批重要样品;他在钼矿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阶法”和“内标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扩大了“数阶法”单谱线测定的含量范围,扩展了分析浓度范围,提高了该方法的精密度。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仪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1957年黄先生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很好的评价和采用,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没有专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出售,当时国内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黄先生在我国首次建立起了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光谱论文,在国内起了倡导作用,促进了我国的原子吸收光谱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开展。上世纪70年代他看准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上市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新型光源,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当时他用的是一台原用于加工塑料封皮的射频发生器改装的简陋装置,经他研究改进后,消除了它的放电声响和射频辐射泄漏等严重缺点,为国内研制ICP装置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较先进的ICP光谱仪后,他参与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及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些工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他所研制的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而非氢化物元素的灵敏度则保持不变,从而获得一项中国专利。他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 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 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1991年在国际光谱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近年来主持研究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离子荧光分析,改善了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的检出限,几倍甚至几十倍。HCMP技术1997年获中国专利,并已用于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仪上,于2000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非传统性氢化物发生法方面,近十多年来黄先生也和同事们作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例如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等等。黄先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逾200篇,主持或参与编著科技书籍有“An Atlas of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ICP-AES” (RSC, 2000),《分析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当代化学前沿》(致公出版社,1997)、《发射光谱分析》(冶金出版社,1977,1979)、《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科学出版社,1964)等11种。黄先生在培养原子光谱分析人才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光谱分析骨干和科研教学人才。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参与中科院举办的光谱学习班的讲课和指导实验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他曾为国内外十多个原子光谱培训班讲课。1984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黄先生虽年事已高,却仍亲自为研究生讲授课程,在《今日化学》讲座中为本科生讲授分析化学进展、科学道德等专题。他在给学生上课或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用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做学问先要做人的道理。他在出访时,也常常就近看望他在国外的学生,和他们讨论科技动态或他们的论文;介绍国内情况,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另一方面也向他们学习他所不熟识的东西。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黄先生多次参与了厦门市“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竞赛等活动,与福州、厦门中小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探索科学真理。针对学术风气的不良倾向,讲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历史和现实。他还多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大学院校举行了“从以德治国想到科学道德和公民道德”专题讲座。他教育青年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同时鼓励年轻人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信念。他的报告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会后多位有关单位领导、院士要求复制他的报告和幻灯片资料作为参考。黄先生近几年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活动,他参加过“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巡讲团(2002年)。黄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曾任第五届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届福建省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近年来他先后被聘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厦门市科学技术顾问和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为地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做出了贡献。他曾向厦门市提出重视科学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建议,为市领导所接受,将科学仪器列为该市新兴产业之一。最近他向江门市建议重视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得到该市领导的重视。黄先生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了解国外科技动态。近二十多年来应邀在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大会报告7篇,特邀(主题)报告21篇。1996年主持了厦门国际光谱化学高级研讨会,同年任第5届欧亚化学大会的“环境与分析化学研讨会”中的分析化学研讨会的中方召集人。1997年他代表我国申办第五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成功,并主持了于1999年在厦门召开的这个会议。黄先生先后担任了第31届(1999)、第33届(2003)和第34届(2005)国际光谱会议(CSI)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第4届(1997)、第6届(2001)和第7届(2004)亚洲分析科学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2003年他代表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在西班牙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CSI)成功,使这个著名国际系列会议,五十多年来第一次,将于2007年在中国(厦门)举行。目前他正和同事们一道紧张有序地进行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的筹备工作。黄先生曾(或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等,对学会组织建设做了很多工作。黄先生现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及十多种国内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仍然在为我国的光谱分析事业默默奉献着。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我们谨以此文对著名的化学光谱学家,我们的良师益友黄本立院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正>10年前的10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庆祝黄祖洽先生80寿辰的典礼,这是中国物理学界一次令人难忘的盛会。中国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极其难得地同时坐在黄祖洽先生的两旁,50多位院士出席仪式向黄先生致敬和祝贺,表明了他的为人、功绩和学问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我在庆典中代表黄先生的母校——  相似文献   

17.
今年 10月 2日 ,是黄祖洽院士的八十寿辰 ,黄先生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祖国的核事业 ,在原子核反应堆理论 ,核武器设计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我们在此祝愿他老人家健康、幸福、长寿 !黄祖洽院士如何以其敏捷的思维、孜孜的追求、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信和独到的治学精神 ,由普通的学子成长为一位知名科学家 ,已有文章介绍 ;黄祖洽院士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巨大贡献 ,已有文章给了很高评价。我们都是黄先生的学生 ,谨以他领导下在原子能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 )多年研究工作的亲身经历写下此文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贺。…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2日,是黄祖洽院士的八十寿辰,黄先生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祖国的核事业,在原子核反应堆理论,核武器设计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我们在此祝愿他老人家健康、幸福、长寿!黄祖洽院士如何以其敏捷的思维、孜孜的追求、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信和独到的治学精神,由普通的学子成长为一位知名科学家,已有文章介绍;黄祖洽院士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巨大贡献,已有文章给了很高评价。我们都是黄先生的学生,谨以他领导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多年研究工作的亲身经历写下此文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贺。  相似文献   

19.
X射线与物质相遇时,会被物质原子的电子所散射.它在物质结构分析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完整晶体,如果入射与散射的X射线波矢差等于晶体倒格矢,则会出现布拉格峰,峰高与样品的体积平方成正比,而峰宽则反比于晶体尺寸.对于大块样品来说,布拉格峰非常尖锐. 然而,实际材料往往偏离严格的周期排列.其原因可以是晶格原子的热运动,它在布拉格峰附近产生附加的散射强度,被称为热漫散射;另一种可能的漫散射的机制是由材料中外来杂质与缺陷引起的,它是由黄昆先生首先提出并在理论上作出分析. 1947年,在莫特教授建议下,黄先生定量地研究了稀固溶…  相似文献   

20.
回忆彭桓武先生对我们的教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桓武院士是我们的入门老师,今年10月6日他八十岁了。岁月如梭,回忆往事犹历历在目。 1956年我们大学毕业时,彭先生和黄祖洽先生刚从苏联学习反应堆理论归来。当时国内还没有人搞反应堆理论,苏联援建的重水反应堆正在建设,计划于1958年开堆做临界实验。为了培养一批反应堆理论工作者,从北大技术物理系挑选了十来个人,又从其它院校挑选了数学、工程方面专业的十来个人。头一年由彭先生亲自讲反应堆理论课,接着黄先生指导我们做反应堆的物理计算,与此同时,彭先生主持每周一次的seminar(学术讨论班),由我们轮流报告世界各国实验和动力反应堆的研究发展情况。这样的seminar即使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也雷打不动。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与彭先生接触较多,他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使我们终生难忘。 一、关于对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的看法 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唯有基础理论高”而轻视应用理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