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1-(4′-乙基-联苯基)2-(4-烷氧基-2,3,5,6-四氟基基)乙炔的液晶化合物。用偏光显微镜以1及DSC确定了它们的液晶相态,它们均为向列相液晶,并与相类似全碳氢类液晶化合物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研究液晶性能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五氟苯基-2-三甲硅基乙炔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4-正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甲酸苯酚酯一类新型化合物。通过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所得到的化合物是新型的单变向列型液晶。本文亦考察了端基对液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合成新型含氟液晶化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扩大人们对液晶及其器件应用等方两的科学理解。本文以1—五氟苯基—2—三甲硅基乙炔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4’—正烷氧基—2,3,5,6—四氟联苯基—4—乙炔基)葶甲酸4—氯苯酚酯一类新型化合物。通过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所得到的化合物是呈现高度稳定的近晶A相和向列相的新型互变液晶,分子结构对液晶行为的影响也在本文中得到考察。  相似文献   

4.
骨架结构中含有多氟原子的液晶,由于在改善熔点、粘度、双折射率及介电各向异性等物理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高文以1—五氟苯基—2—三甲硅基乙炔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4—正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甲酸4—正戊氧羰基苯酚酯一类新型化合物。通过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是呈现近晶A相和向列相的新型液晶。端基对液晶行为的影响也在本文中得到讨论。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4’—[(4-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甲酸4”—烷氧基苯酯系列的液晶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确证其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相变温度。确定了它们的液晶相变类型,它们具有向列相和近晶C相。  相似文献   

6.
2,5—二取代吡啶类液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合成了2-(4‘-烷氧基)苯基-5-烷基吡啶系列5个液晶化合物,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并测定了相变温度及相态。  相似文献   

7.
液晶分子结构及几何构象对液晶性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4’—正烷氧基—2,3,5,6四氟联苯基—4—羧酸和4’—正烷氧基—2’,3’5’,6’—四氟联苯—4—羧酸的合成及其对位取代的苯酚酯等几类新型合物,通过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它们的相变行为,初步的结果表明,在分子中引人全氟苯不利手液晶相的形成,而且全氟苯环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对液置液晶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联苯基中引入全氟苯环。  相似文献   

8.
设计并合成了4’—〔(4-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申酸4”—溴笨酚酯系列的液晶化合物。经IR、MNR、MS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相变温度,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向列相和近晶A相。  相似文献   

9.
以五氟苯基三甲基硅乙炔为起始原料制务了一系列的4’—〔(4-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甲酸4”—庚基苯酚酯的液晶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确证其结构。偏光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表明它们存在向列相以及近晶C相。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4'-[(4-烷氧基-2,3,5,6-四氧苯基)乙炔基]苯甲酸4“-甲基苯本分酯系列的液晶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确证其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相变温度,确定了它们的液晶相变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两大类液晶核中心含有柔顺亚甲氧基的四氧苯环乙炔类手性液晶化合物合成及相变性质,讨论了不同末端基团、桥键对液晶相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4-乙酰基吡啶及对氯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例新的化合物4′-(4-(4-羧基苯氧基)苯基-4,2′6′,4″-三联吡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此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405(5)nm,b=0.7708(2)nm,c=2.0567(7)nm,β=107.699(6)°.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品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37733(8)nm,b=1.2711(3)nm,c=1.1403(2)nm,β=94.15(3)°,V=0.54547(19)nm3,Z=4。该化合物含有一维[CuCl]n阶梯链结构。在堆积结构中,弱的分子间C—H…Cl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是控制这个化合物新颖超分子层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由1,4-二碘代苯出发,经过两步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2-甲基4.(4-(吡啶-3-乙炔基)苯基)-3-丁炔-2-醇.通过1H NMR、13C NMR核磁共振、Ⅹ-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体学参数:a=3.3321 (4) nm,b=1.00539(11) nm,c=0.89158(10) nm,α =90.00°,β=92.442(2)°,y=90.00°,V=2984.2(6) nm3,Z =4.  相似文献   

15.
水热合成了钒磷酸盐体系中少有的结构中具有多面体共棱连接的层状孔道结构化合物(pipzH2)2[(VO)3(HPO4)2(PO4)2]·H20的纯相。用ICP、单晶XRD、TG-DTA、粉晶XRD和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在空气中开始失重的温度为274℃,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合物中有机分子分解,同时伴随着重结晶过程,但晶体的外观形貌保持不变直至有机部分分解殆尽。相变过程分析和与模板相同的(pipzH2)0.5[(VO)(PO4)]的热稳定性对比研究表明,有机模板的稳定性及分解过程不但影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热变化过程,还影响原晶体微形貌的保持;无机骨架结合的牢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钴(II)配合物[Co(pht)2(MeOH)2(H2O)2](Hpht:苯妥英,即5,5-二苯基-2,2眯唑烷酮),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2124(2)nm,b=1.09996(19)nm,c=1.1574(2)nm,β=92.555(2)°,V=1.5419(5)nm^3,Dc=1.425mg/m^3,Z=2,F(000)=690,μ=0.615mm^-1,R1=0.0467,wR2=0.1116[I〉2σ(I)],GOF=1.026。Co(II)离子位于八面体的中心,与六个配位原子配位(4O+2N)。  相似文献   

17.
在与前人不同的条件下水热合成了孔道结构铁磷酸盐(C4H12N2)2[Fe6(HPO4)2(PO4)6(H2O)2]·H2O。用ICP、有机元素分析仪、TG-DTA、变温XRD、变温FT-IR等分析技术对其成份、物相和热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室温~330℃,化合物失去吸附水,有机模板哌嗪开始氧化脱氢;330~380℃,哌嗪环破坏,大部分有机模板和结晶水脱除,化合物结构骨架明显破坏;470℃化合物完全非晶化;650℃形成FePO4和Fe4(P2O7)3新物相。哌嗪起到平衡电荷和支撑结构的作用。哌嗪环破坏并脱除是导致结构破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酸性介质中,3,4-二乙酰基-2,5-己二酮与硝基苯胺作用,满意地得到了2,5-二甲基-3,4-二乙酰基-1-(硝基苯基)吡咯,用IR、1HNMR、高分辨质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2,5-二甲基-3,4-二乙酰基-1-(3-硝基苯基)吡咯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体学数据如下:a=0.9375(1)nm,b=1.2814(2)nm,c=1.2985(1)nm,β=100.96(1)°,V=1.5315(3)nm3,Z=4,M=300.31,Dc=1.302×103kg/m3.  相似文献   

19.
采用Ni(II)盐和氨基甲磺酸缩3,5-二氯水杨醛席夫碱(H2L)以及1,10-邻菲咯林(phen)在甲醇和水溶液中合成了三元配合物[Ni(II)(C8H7O4NCl2S)(Phen)(H2O)],(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晶胞参数为:a=1.5640(3)nm,b=1.5650(3)nm,c=1.5650(3)nm;α=94.84(3)°,β=94.73(3)°,γ=94.80(3)°,V=3.7881(13)nm^3,Z=6,Dc=1.420g·cm^3,F(000)=1602,μ=1.100mm^-4,最终偏差因子(对Ⅰ〉2σ(Ⅰ)的衍射点),R1=0.0769,ωR2=0.1306,对全部衍射点R1=0.1323,ωR2=0.1468,ω^-1=[σ^2(F0)^2+(0.1977P)^2],P=(F0^2+2Fc^2)/3。配合物1通过卤卤作用(Cl-Cl0.3574(8)nm)堆积成3D无限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具有新颖三维超分子结构的亚磷酸-草酸镓化合物Ga(HPO3)(C2O4)(C3N2H4)·(C3N2H5)(化合物1),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ICP和CHN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3288(3)nm,b=0.63614(13)nm,c=1.5364(3)nm,β=90°,Z=4。在化合物1中存在一个由[HPO3]单元和GaO5N八面体通过共顶点的氧原子组成的四元环梯形链。值得注意的是草酸根离子和咪唑离子镶嵌在一维链的两侧,相邻的两个链上的咪唑分子和草酸单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氢键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氢键作用使化合物1的结构由一维链状变为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有机的咪唑分子在该化合物的合成中同时发挥了配体和模板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