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海带细胞壁及细胞壁中的藻酸盐、褐藻糖胶、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中的Sr、Ca、Mg、P含量作了ICP-AES测定。结果显示,海带中的锶主要位于细胞壁,细胞壁中的锶主要位于揭藻糖胶。  相似文献   

2.
应用ICP-AES技术,检测了Sr、Ca、Mg、P在海带叶状体的褐藻淀粉、藻酸盐、褐藻糖胶和纤维素等多糖中的分布,发现锶主要存在于褐藻糖胶中[9.6×10-3(糖干重),占叶状体总锶的47.2%],而其他成分中的锶含量都较低。提示锶与维持藻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褐藻糖胶及其与胶原复合物的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FTIR、UV对从海带中提取的褐藻糖胶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部分凝血活醇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醇时间作为评价标准,对其体外抗凝血活性作了初步的评价,并与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作比较。结果表明:褐藻糖胶具有类似肝素的多糖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活性,但低于肝素。将褐藻糖胶固定于胶原上,所得的胶原-褐藻糖胶复合物仍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4.
褐藻糖胶的分离、化学修饰和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酸法提取褐藻糖胶,经乙醇初步分级得褐藻糖胶HD1和褐藻淀粉HD2;褐藻糖胶HD1经DEAE(二乙氨乙基)-纤维素柱层析,控制洗脱速度1.0mL/min,先经二次水洗脱,然后用0~1.5mol/LNaCl梯度洗脱;浓缩、透析,得褐藻糖胶HDⅠ和HDⅡ;用氯磺酸法合成了硫酸酯化褐藻糖胶HDSⅡ;红外光谱法确定了硫酸酯键的特征吸收。通过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模型,对比研究了褐藻多糖化学修饰前后体外抗氧自由基性质;褐藻糖胶HDⅡ经硫酸化修饰后、通过清除.OH自由基表明,褐藻糖胶组分HDⅡ、HDSⅡ均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一种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胶原/褐藻糖胶膜。采用FTIR分析了胶原与褐藻糖胶间离子键的形成,并分别采用体外凝血试验tAPTT、tTT、tPT和MTT染色法评价了其体外抗凝血活性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生长增值效果。结果表明,tAPTT、tTT分别在不同浓度出现显著性差异,而tPT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胶原/褐藻糖胶膜比胶原膜的OD550nm增加得多,HUVEC增殖数量有大幅度提高,胶原中添加褐藻糖胶后促进了HUVEC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褐藻多糖铈配合物对质粒DNA及牛血清白蛋白的裂解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褐藻糖胶、褐藻酸及褐藻演粉为配体,分别与四价的铈(Ce^4 )结合,形成了水溶性的褐藻多糖铈配合物,在生理中性条件下,它们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均有一定的裂解作用,但对质粒DNA(Plasmide DNA)仅有褐藻淀粉铈配合物有非常明显的裂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谷物样品中淀粉,非淀粉多糖和游离糖的流水序列测定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物样品中各单糖及游离糖、淀粉、可溶性和不溶性NSP流水序列测定方法:用80%乙醇提取游离糖;而后用乙酸缓冲液、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分解淀粉,得到可溶和不可溶NSP;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方法测定淀粉;NSP和游离糖再经水解。与内标共同完成还原和酰化过程,用装有高级性毛细管柱的GC测定。该法不仅可给出构成NSP各单糖含量,也可给出淀粉和游离糖的量值。  相似文献   

8.
张淑平  王金歌  施利毅 《应用化学》2007,24(12):1448-1451
通过各种理化性质的测定,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褐藻糖胶进行了分析,乙醇沉淀法的测定结果为:总糖含量(76.00±9.00)%、硫酸根含量(11.33±0.47)%、岩藻糖含量(35.60±4.20)%、重均/数均分子量(3.42×104)/(1.21×104);高分子电解质沉淀法的测定结果为:总糖含量(70.00±11.00)%、硫酸根含量(10.80±0.58)%、岩藻糖含量(35.15±2.85)%、重均/数均分子量(1.15×105)/(5.88×104)。高分子电解质沉淀法所得褐藻糖胶粗品和纯化后褐藻糖胶,其高分子电解质残留量分别为(0.12±0.038)%和(0.022±0.002)%。结果表明,乙醇沉淀法所得产品质量优于高分子电解质沉淀法,但是高分子电解质沉淀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更适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UPLC-Q-TOF-MS) 技术,结合多元变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0.1%褐藻糖胶喂养黄颡鱼幼鱼1~8周的脂质代谢组学.通过不同喂养时间的黄颡鱼脂质成分的重要性(VIP)值和差异性(P)值,筛选出98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中鉴定出与褐藻糖胶对黄颡鱼随喂养时间变化的影响有重要作用的11种脂质生物标志物,包括Lyso-PC 16∶0、PC 22∶6/16∶0、PE 22∶6/16∶0、PI 18∶0/22∶6、DAG 16∶0/16∶0、DAG 16∶0/18∶1、DAG 18∶1/18∶1、TAG 20∶5/16∶0/18∶3、TAG 20∶4/16∶1/18∶2、TAG 16∶0/18∶2/20∶5 和TAG 18∶2/14∶0/18∶1.研究表明,经0.1%褐藻糖胶喂养不同时期的黄颡鱼中Lyso-PC、PC、PE和PI的含量在第8周时达到最大值;DAG的含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而TAG的变化不定,TAG 18∶2/14∶0/18∶1、TAG 20∶5/16∶0/18∶3和TAG 20∶4/16∶1/18∶2的含量随着喂养褐藻糖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TAG 16∶0/18∶2/20∶5呈减少的趋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褐藻糖胶可能通过调节脂质成分的含量来增加黄颡鱼幼鱼的免疫力.本研究结果为褐藻糖胶对黄颡鱼脂质代谢响应机理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离子交换法从海带中提碘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卤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了解歧化反应的实用意义,并能初步掌握离子交换剂应用技术。一、原理海带中所含的碘一般以 I-离子状态存在。用水浸泡海带,I-离子及其它可溶性有机质如褐藻糖胶等都进入浸出液中。若用海带重量13~15倍的水量浸泡海带,可使浸出液中 I-离子含量达到0.5~0.55克/升。海带浸出液中褐藻糖胶的存在妨碍碘的提取,应预先除去。  相似文献   

11.
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糖酯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以单糖和乙酸乙烯酯或乙酸酐为底物的糖脂合成反应。建立了定性、定量检测糖酯的方法,考察了7种脂肪酶催化糖酯合成的活力,发现来自假单孢菌属的PSL1的活力最高。研究了PSL1对不同单糖底物的选择性,发现对甘露醇的选择性最好,转化率可达95%。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的含水量对糖酯合成的影响,探讨了酶浓度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乳化剂OP存在下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人发中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八种表面活性剂对空气乙炔火焰中Sr原子吸收信号的影响,发现乳化剂OP能使Sr原子吸收信号增强55%,同时还有降低和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效果。采用6%乳化剂OP为增敏剂测定了人发中痕量锶,回收率为96-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5%。  相似文献   

13.
褐藻糖胶的提取纯化及其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海带中提取出的水溶性提取物,经超滤,醇析获得褐藻糖胶粗多糖,以DEAE-Seph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F1,F2和F3三个级分,这三个级分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尤其是F3级分,能显地延长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相似文献   

14.
首次观测到Ag2CO3溶胶体系中的吸附分子(对氨基苯甲酸PABA)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特强,该体系对PABA的增强程度比Ag胶还强。同时,分别向该体系加入少量的S2O3,Fe(CN)6,H2O2和NO3-溶液后,观测其对PABA的SERS谱带强度的影响,探讨该体系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胶体表面的Ag+或Agδ+是该体系的SERS活位吸附点,而表面络合物对其SERS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ICPAES法同时测定高纯碳酸钡中锶、钙、镁、铁考察了谱线选择、基体的影响,确定了仪器最优化工作参数方法回收率为96—107%,RSD为471-9.62%  相似文献   

16.
乳化剂OP存在下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人发中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八种表面活性剂对空气乙炔火焰中Sr原子吸收信号的影响,发现乳化剂OP能使Sr原子吸收信号增强55%,同时还有降低和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效果。采用6%(V/V)乳化剂OP为增敏剂测定了人发中痕量锶,回收率为96~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5%。  相似文献   

17.
谭涓  刘中民 《催化学报》1998,19(5):436-441
采用XRD,SEM,IR和CP/MAS及MAS NMR等手段,对快速水热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全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由原始凝胶到SAPO-34结晶体过程中固相物质的组成结构随晶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APO-34晶核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硅氧,磷氧和铝氧四面体由无序排列的胶团到有序排列的晶格骨架的重排过程,同时又是羟基缔合脱水环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二烷基吡啶(DPB)的吸附和表面胶团化对二氧化硅(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加入电解质的效应.结果表明:DPB在CAB-O-SIL上的吸附等温线呈双平台(或LS)型,溴化钠(0.1mol/L)的存在使吸附等温线向低浓区移动,第二平台的饱和吸附量增大,但基本不影响第一平台的吸附量,这些结果都与涉及形成表面胶团的二步吸附模型相符.当DPB浓度很低时,CAB-O-SIL悬浮液的稳定性随DPB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当DPB浓度增至smc(临界表面胶团浓度)附近时,悬浮液稳定性急剧提高.NaBr的存在,并不影响上述悬浮液稳定性规律.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二步吸附和颗粒相互作用模型,并结合DPB吸附等温线的研究结果,可以合理地解释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魏雁声  张乃昌 《分析化学》1998,26(5):515-519
在胶体系中磷光衰减符合一级指数衰减公式Pt=P0e^-t/r,作者以激光诱导时间分辨光谱技术测量了SDS胶束中荧蒽的磷光寿命和瞬时磷光强度PO值。  相似文献   

20.
用铜试剂(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取代聚氯乙烯中的部分氯原子制备了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聚氯乙烯酯(PVC-SR),研究了紫外光照下PVC-SR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反应,考察了光照时间、单体浓度、PVC-SR用量及官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VC-SR能有效地引发MMA聚合,其产物是交联型接枝聚合物,且具有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