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扩径桩作为一种软土地基新型处理技术,它的存在使其承载性能优于传统桩基.本文通过在砂土中进行一系列尺寸相似比为10的扩径桩模型试验和PLAXIS 3D建模计算,研究扩径桩在抗压、抗拔条件下的承载性能与扩径体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持力层中,扩径体能显著提高等直径桩的抗压极限承载力1.76倍、抗拔极限承载力2.47倍,明显降低桩顶位移.扩径桩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在扩径段均发生显著突变,但扩径体两端存在侧阻弱化现象.在下压荷载下,扩径桩表现出多支点摩擦端承桩特性;在上拔荷载下,扩径段的侧摩阻力表现出强化效应.修正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单桩抗压、抗拔极限承载力参数取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适用于预估扩径桩的竖向承载力.该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软土地基中良好持力层的桩型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可采用桩底后压浆技术工艺.结合宁波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后压浆钻孔桩施工工艺,并对注浆和不注浆的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后单桩承载力提高了22%-29.4%,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工程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工艺特点以及竖向承载力的计算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桩型的受力特性、单桩承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是一种低噪音、低震动、单位面积承载力高的桩型,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该桩型较普通钻孔灌注桩能大幅度地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状,分析了桩端压浆对于提高桩基承载力的作用,研究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展规律及注浆前后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桩端压浆对提高桩基承载力,改善桩基沉降效果显著;桩端承载力提高3264kN,桩侧摩阻力提高较多,为6290kN;同时也表明自平衡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桩基承载力测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挤扩多支盘桩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并对工程同场地内的挤扩支盘桩与普通钻孔灌注桩进行承载力和沉降的对比试验研究.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挤扩支盘桩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经静荷载试验验证了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抗水平力及抗拔力都大大提高;结合提出的施工过程中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DX桩能够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沉降变形小,有节约材料,降低工程成本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扩底桩在当前工业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扩底桩承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扩底直径D、桩身直径d固定时,总极限侧阻力(kN)所占桩顶极限荷载的百分比随有效桩长L的增大而增大;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随着扩底桩直径D的增大,桩的承载力(kN)也变大。但极限端阻力(kPa)随扩底直径的增大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扩底桩桩身直径d和直径桩直径相同、人土长度相当时,扩底桩的承载性能比直径桩的要好、沉降要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对桩的承载力的一种新测试方法──动静法(Stanamic法)的测试机理,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开展动静法测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来解决普通钻孔灌注桩因沉渣造成桩端阻力偏小的难题.对某工程同场地内的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普通钻孔灌注桩进行施工可行性、承载力等的对比试验.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且造价比采用普通钻孔灌注桩的可节省10%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柔性桩减少刚性桩与土之间的刚度差,使之与土结合良好,达到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柔性桩软土地基加固的置换率、减少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及降低软地基处理造价等目的.将水泥土柔性短桩中心用沉管桩的工法施工低强度(C10)砼桩——"刚柔组合桩"的复合地基,处理宁波北仑某仓库的软土地基,经检测、计算验证和经济型比较,表明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法可应用于软土地基工程,且能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11.
借助平面应变问题的Green函数,可推导出任意弱形状夹杂的Eshelby张量表达式。利用该Eshelby张量,给出了由温度本征应变在夹杂内、外产生的应变场和应力场理论解。目的是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和AN-SYS数值模拟含任意弱形状夹杂内、外部的应变场和应力场,验证我们的应力场理论  相似文献   

12.
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该地区的水土治理规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从英、汉科技文献的文体入手,例举了4种常见的体例程式,探讨了英、汉科技文献中常见的几种句法特点,给出了翻译理解科技文章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4.
分别对番茄果肉及果芯的固形物进行低温分离提取,并分别采用这二种提取物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这种提取物对大鼠的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果芯固形物对大鼠血栓抑制效果优于果肉固形物.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基于互联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分析说明中国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已初具规模,中国参与全球化EC发展进程的时机已经到来,指出了目前中国大规模地推行EC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情况、实践教学、导师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提升教师内涵,形成由专业带头人、课程主讲教学骨干构成的教学梯队,高级职称比例从专业建设之初(2007年)的10.53%提高到50.00%;依托"导师制",注重能力培养,形成了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丰硕,2009年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申报并获得《通信原理》省级精品课;积极开展"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以毕业设计带动学习风气,就业率逐年递增,2009~2011年平均就业率为93.1%,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本专业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矩阵的合同、相似与二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矩阵的合同关系、相似关系都是等价关系,它们虽然不同。但又有联系.对称矩阵是这两个知识点的交汇点。即两个实对称矩阵合同当且仅当它们相似.进一步得到二次型可以通过一个正交变换化为标准型。这一理论是高等代数教科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行的教科书对该理论的证明至少涉及到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欧氏空间的内容.本文利用欧氏空间的正交性质给出这一理论新的简洁证明。以供教学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8.
闪电事件时空变化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 481个站点的闪电日数数据诊断1961—2016年我国闪电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单站闪电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呈分段变化特征。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和东南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大致呈2~4 a的周期变化。西北西部、西藏和西南地区分别呈2,4和6 a,3和8 a与2~6 a的显著周期变化。年均单站闪电日数突变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但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闪电日数呈明显的“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1961—198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闪电日数主要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以后,正距平范围逐渐减少。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闪电日数年际变化趋势整体上以减少为主,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减少明显;在波动特征的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沿长江两岸附近地区均为闪电日数年际波动较大的地区,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新疆中部及北部地区年际波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中国正常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提供重要的基本数据,并了解立体视与性别的关系;揭示弱视与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的规律.方法随机抽样测定473名(男232人,女241人)4~6岁正常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同时无选择地测定122例弱视与斜视门诊患者的立体视.结果473名儿童中,465人(98.3%)通过120",402人(85%)通过60″,且无性别差异.122例患者中100人(82%)为立体视盲,弱视愈深,立体视愈差,其立体视损害与注视性质及斜视的发生有关(P<0.05),单、双眼弱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立体视损害较共同性外斜视者更重(P<0.01).结论我国正常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情况良好,且无性别差异.弱视、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20.
对于杭州五大名泉虎跑泉、龙井泉、玉泉、郭婆井和吴山井,明、清两代地方志中曾相继记载,近期又有学者陆续对其进行研究.但始终未见有系统论述.今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测试结果,对这五大名泉的缘起、成因、水化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并对它们的水质作一综合评价.为适应当前杭州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环保工作的深入需要,笔者还对如何开采、利用和保护这些名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