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激光磁共振为手段分别在紫外光照射和火花放电条件下观测了α-蒎烯、β-蒎烯与NO/NO2的化学反应.得到如下结果:α-蒎烯、β-蒎烯在火花放电条件下可与NO/NO2发生化学反应,α-蒎烯-NOx体系的反应比β-蒎烯-NOx体系的反应完全;α-蒎烯、β-蒎烯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与NOx发生不很剧烈的化变反应.所获得的信息对了解大气化学反应及光化学烟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庞学霞  邓泽超  贾鹏英  梁伟华 《物理学报》2011,60(12):125201-125201
利用一个空间零维大气等离子体模型对其中的氮氧化物在不同电离度情况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放电后不同初始电子密度下的氮氧化物(包括NO,NO+,NO2,NO2+,N2O,N2O+,NO3和N2O5)及影响其产消的主要反应物N和O3的密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子初始密度ne0=109 cm-3时,NO和NO2的去除率较高,氮氧化物总密度较小,最适合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同时,还对N和O3随电离度变化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气等离子体 氮氧化物 电离度 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3.
用激光磁共振方法研究了氮氧化物与腐殖酸的反应.腐殖酸是一种重要的地表环境物质,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研究它们之间的反应从而了解地表环境物质与大气环境物质的相互作用,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地表环境能吸收掉一些污染.NO2与胡敏酸反应被消除85%,NO2与富里酸反应被消除90%.NO与胡敏酸反应被消除30%,NO与富里酸反应被消除33%.腐殖酸在消除氮氧化物的同时也将被氧化和硝化形成有机矿物肥料,这些为使用地表环境物质治理工业污染废气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激光磁共振方法研究等离子体放电对NOx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利用激光磁共振光谱方法对在直流辉光放电情况下NO2,NO气体性能改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利用放电法消除有害化学尾气NO2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行设计的介质阻挡放电型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研究了NO初始浓度、O2初始浓度、放电功率、电源频率等因素对NTP转化N2/O2/NO气氛中NO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NO去除率随功率增大而升高,到达一最大值后随功率增大而降低;NO去除率随O2初始浓度增加而降低,随NO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相同放电功率下,同一组分中NO去除率随电源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相同放电功率下降低电源频率可提高NO去除率。O2初始浓度不高于5%时,NOx大部分为NO,NO2和O3浓度均随放电功率增大而降低,NO2、O3生成量随O2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多。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N2/NO气氛中NO的实验系统,利用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诊断法分析了NTP技术处理NO的反应机理,以及研究了NTP系统的运行参数和N2体积流量对NO转化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V(P-P)的增加,N2发射光谱强度相对于NO发射光谱强度的比值增加,N2第二正带系发射光谱强度增加,表明放电区间的高能电子浓度增大,有利于N2离解成N原子,从而促使NO还原转化;增加N2体积流量会使NO转化率降低,NO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刘海  李启楷  何远航 《物理学报》2013,62(20):208202-208202
ReaxFF/lg势函数是在ReaxFF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范德华引力的描述, 因此可以更好地用于描述晶体密度和结构, 而含能材料密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爆轰的宏观性质(如爆速、反应区宽度、能量输出结构等). 本文采用ReaxFF/lg反应力场分析了高温条件下凝聚相CL20-TNT共晶的初始分解情况, 并通过简单的指数函数拟合势能演化曲线获得了平衡和诱导期以及整体反应时间, 随后通过反应速率方程得到了共晶热解的活化能Ea (185.052 kJ/mol). CL20-TNT共晶热解过程中CL20分子均在TNT之前分解完毕,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TNT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 温度越高二者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越接近. 有限时间步长下的产物识别分析显示主要产物为NO2, NO, CO2, N2, H2O, HON, HNO3. NO2是C–NO2和N–NO2键均裂共同贡献的结果, 其产量快速地增加, 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 此过程伴随着NO2参与其他反应使得NO2中的N原子进入到其他的含N 分子中. 次要产物主要为CO, N2O, N2O5, CHO. N2O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 使其分布有着剧烈的波动特征. 关键词: 共晶结构 高温热解 ReaxFF/lg 势函数 分子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与CO、NCO在均相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并进行了动力学和平衡常数的分析. CO与NO的均相反应存在两条反应路径:两者首先反应形成中间体CNO2,CNO2不易稳定存在,其继续与CO、NO反应分别生成NCO、N2O. NCO的生成速率大于N2O,但两条反应路径的反应速率常数都很小.与已发现的反应路径相比,反应中间体CNO2可以降低均相条件下CO与NO的反应能垒,分析发现CNO2中的N原子是易发生反应的活性位点. NCO与NO的反应同样存在两条路径,优势反应路径随温度升高而改变,但非优势路径对反应的贡献不能忽略,分析平衡常数可知N2的存在对反应影响可以忽略,因此燃烧环境中NCO与NO的反应既生成N2O和CO,也生成N2和CO2.  相似文献   

9.
张贵银  靳一东 《物理学报》2008,57(1):132-136
以Nd:YAG激光器的二倍频输出光为抽运光,其三倍频输出抽运的光学参量发生/放大器输出光为探测光,利用光学-光学双色双共振多光子离化光谱技术(OODR-MPI),获得了NO2分子在605—675nm探测光波长范围内的多光子离化激发谱. 通过对NO2分子离化机理的分析,确定了在此波长区间,NO2分子经1+3+1双共振多光子过程离化,离化通道为NO2(X2A1) 关键词: 2')" href="#">NO2 光学-光学双共振多光子离化谱 里德伯态 分子常数  相似文献   

10.
高纯气体在半导体器件制作及燃料电池等行业应用广泛,但其杂质气体直接对加工精度及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关键痕量杂质气体进行浓度诊断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化学发光光谱理论和氮氧化物催化转化机理,设计了一套痕量NO/NOx同步高精度测量系统,通过标定实验可知,该测量系统具有高线性度(R~2=0.99967)、高灵敏度、低检测下限(约25 ppt, 1 ppt=10–12)、易操作性等优势;同时,综合考虑不同背景气体对荧光、磷光的淬灭效应,建立不同高纯气体中NOx测量方法,并利用该探测系统对实验室常用4种高纯气体(Ar, O2, CO2,N2)中ppb量级的氮氧化物进行测量,结果表示CO2中的NO含量最高,约为9 ppb (1 ppb=10–9),其他高纯气体中的NO含量较低,仅有0—4 ppb, 4种高纯气体的NO2含量均较低(<6 ppb);最后结合气体制备及提纯方式对高纯气体中杂质NOx含...  相似文献   

11.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SAPO-34分子筛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原位考察了298-773K范围H2O,NH3和NO在SAPO-34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SAPO-34对水的吸附是可逆的,对NH3和NO的吸附则是不可逆的。吸附水在623K完全脱附,脱水后的分子筛在3625-3600cm^-1出现表征桥式羟基(Si-OH-Al)的特征峰。发现SAPO-34对NH3和NO均有良好的吸附-催化活性。吸附NH3后,桥式羟基消失,位于3135,3032和1399cm^-1处在423K时出现三个吸收峰,在673K达最大,且峰高分别是SAPO-34骨架峰高的3.9,1.7和6.7倍;吸附NO后,在室温下位于1364cm^-1也观测到一强而尖锐的峰,其强度与骨架峰强度相当。对这些峰进行归属表明,吸附NH3和NO后产生了新的物种NO3^-。  相似文献   

12.
用激光磁共振方法研究了氮氧化物与腐殖酸的反应.腐殖酸是一种重要的地表环境物质,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研究它们之间的反应从而了解地表环境物质与大气环境物质的相互作用,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地表环境能吸收掉一些污染.NO2与胡敏酸反应被消除85%,NO2与富里酸反应被消除90%.NO与胡敏酸反应被消除30%,NO与富里酸反应被消除33%.腐殖酸在消除氮氧化物的同时也将被氧化和硝化形成有机矿物肥料,这些为使用地表环境物质治理工业污染废气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观察PVC敏感膜各成分在对离子识别时发生的变化,应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含有二苯并24冠8的PVC敏感膜对多种离子的识别作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显示,在PVC敏感膜与浓度为0.1mol/L的CdSO4、ZnSO4、Pb(NO3)2、Na2SO4、KCl、NaCl溶液分别反应后,归属于二苯并24冠8的吸收峰,峰高明显增高,其他一些吸收峰也有增高;而PVC敏感膜与浓度为0.1mol/L的Li2SO4、MgCl2分别反应后,PVC敏感膜各吸收峰无显著变化。还讨论了影响识别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反应时间、阴离子的作用、敏感膜发生识别作用的位置。结果表明:含有二苯并24冠8的PVC敏感膜对不同离子有选择识别的作用,可选择识别Cd2+、Zn2+、Pb2+、K+、Na+,不能识别Li+、Mg2,PVC敏感膜中的中性离子载体二苯并24冠8对离子的识别起主要作用,四(4—氯苯)硼钾也参与了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5.
Nitric oxide (NO) and nitrous oxide (N(2)O) are two important trac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Determin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15)N abundance of NO and N(2)O in air is difficult owing to their very low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NO < 1 ppb(v); N(2)O approximately 0.32 ppm(v)). Although (15)N analysis of N(2)O in ambient concentrations can be carried out using a gas chromatograph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system (GC-QMS) and a dosage of 2 mL of air by means of a sample loop, this system is not sensitive enough to measure the ambient concentration of NO and its (15)N abundance. Therefore the concentration of NO must be enriched by cryotrapping (cooling with liquid nitrogen). The (15)N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ed enables the sensitive and sufficiently precise measurement of (15)N-enriched NO in air. Furthermore, the analytical equipment developed greatly improves existing (15)N(2)O analysis using the GC-QMS technique. An application of the (15)N analysis method will be shown for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NO and N(2)O formation in black earth soil after (15)NH(4)(+), (15)NO(3)(-) and (15)NO(2)(-) labelling. Copyright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接触的色散荧光发射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谱方法,在大气压条件下,对脉冲电晕放电脱除NO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在该研究中,首先利用色散荧光发射光谱方法,得到纯NO气体脉冲电晕放电中各活性粒子的色散荧光谱,并对其进行归属,确定了各活性粒子的灵敏指纹跃迁谱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NO气体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N+,O,N2及NO分子的灵敏指纹跃迁谱线的时间行为特性,研究脉冲电晕放电脱除NO的化学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晕放电过程中,NO分子首先与高能电子发生非弹性电离碰撞,变成NO+离子,随后NO+离子发生解离反应,形成N+离子和O原子;N+离子在向阴极运动过程中与电子碰撞结合成激发态N原子,继而和其他激发态N原子结合成为激发态N2;而O原子则应与其它O原子结合成为O2。由此建立了大气压条件下纯NO气体脉冲电晕放电脱除NO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土壤提取液中游离氧化铁含量的FIA-ICP-AES测定法。考察了采术量以及提取剂(盐酸羟胺和草酯)的浓度对的影响。试验表明:如果选择50μL采样环进样,并将盐酸羟爱和草酸的浓度控制在10mg.mL^-1以下,则进样顺畅,不出现喷雾嘴堵塞的现象,分析线的背景干扰也得到有效抑制。此法的回收率为97.6%~100%,RSD≤3.5%。  相似文献   

18.
植物中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植物样品经硫酸 过氧化氢凯氏法消煮后 ,分别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获得硝态氮 (包括亚硝态氮 )、氨态氮、总氮的含量。通过样品测试数据的比较 ,证明分别测得的氨态氮、硝态氮含量之和与所测总氮结果一致。本文为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中氮元素各种形态含量的分析提供了选择测定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