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硫脲做为表面修饰剂,合成了硫脲表面修饰的掺杂Cd2 的ZnS纳米晶(ZnS∶Cd/SC(NH2)2),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d2 掺入了ZnS纳米晶中,硫脲分子中的S原子与该纳米晶表面的金属离子存在配位作用,ZnS∶Cd/SC(NH2)2纳米晶为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7 nm的球形粒子且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热注入法,以P[N(CH_3)_2]_3为磷源合成了具有近红外荧光的Ag∶InP/ZnSe纳米晶.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对产物的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Ag掺杂浓度和温度对InP纳米晶荧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Ag掺杂浓度和反应温度,发现当Ag掺杂量为6%,反应温度为200℃时,Ag∶InP纳米晶的发光效率最高.将制备的Ag∶InP的表面包覆ZnSe,粒子的荧光效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45%.将具有近红外荧光的Ag∶InP/ZnSe纳米晶应用于细胞成像,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纳米晶在细胞成像中清晰可见且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表面修饰CdS和(CdS)ZnS纳米晶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水相中合成了CdS纳米微粒,以ZnS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CdS)ZnS水溶性纳米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表征其粒度和形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表征其光学特性。制得的CdS近似呈球形,直径为8nm;CdS纳米颗粒表面经ZnS修饰后,其荧光发射峰强度显著增强,表面态发射减弱。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为模板制备CdS, ZnS及其掺杂纳米材料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苯乙烯-马来酸酐为模板,合成了CdS,CdS︰Mn,ZnS,ZnS︰Mn及ZnS︰Tb纳米微粒.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所得微粒尺寸均匀,TEM结果显示CdS纳米微粒的尺寸为2.5 nm.从荧光光谱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证实了基质到掺杂离子的能量传递.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聚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键合作用,金属离子首先与聚合物的羧基配位,生成硫化物纳米微粒后,聚合物又包覆在纳米微粒的表面形成保护层.  相似文献   

5.
以十八胺为表面修饰剂,硬脂酸镉和硫脲为前驱物,在甲苯-乙二醇两相界面处合成了CdS纳米粒子.研究了反应时间、前驱物浓度、前驱物和表面修饰剂摩尔比等因素对合成CdS纳米粒子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方法对CdS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  相似文献   

6.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Cu2+掺杂的CdS纳米晶. 分别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技术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形状进行分析表征,研究了掺杂CdS纳米晶的荧光激发与发射光谱. 实验结果表明,在样品制备过程的溶液中回流2 h后,组成为Cd0.99Cu0.01S的样品形状有棒状和粒状2种,Cu2+的掺入使得CdS纳米晶的荧光发射光谱红移,没有掺杂的样品在回流前的最大发射波长在520 nm处,而组成为Cd0.99Cu0.01S和Cd0.98Cu0.02S的样品在回流前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95和610 nm,通过改变Cu与Cd摩尔比可调控CdS纳米晶的发射波长范围.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酸辅助水热合成CdS纳米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嘉立  陈铭 《化学学报》2010,68(4):325-328
利用聚丙烯酸(PAA)和硫代乙酰胺(TAA)合成大分子硫源,采用水热的方法在180℃下制备立方相CdS纳米片,纳米片平均大小在100nm.用X射线衍射仪器(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紫外吸收光谱(UV-Vis)对CdS纳米片进行了形貌和性能表征,并分析了CdS纳米片形成的可能机理.此外,反应的溶剂对CdS纳米材料的形貌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溶剂热法合成CdS纳米晶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脲和醋酸镉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不同的反应介质和温度下合成了CdS纳米晶,比较了单胺与双胺对合成CdS纳米晶形貌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合成的CdS纳米晶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介质对其形貌有影响,在双胺的条件下,60℃时合成了纯相的六方相CdS纳米棒;双胺条件下更易生成纳米棒,且高温下晶体的结晶性更好。PL分析表明,水(溶剂)热法制备的CdS的荧光光谱图与大多数CdS类似,均在440~480 nm和550 nm处存在发射峰,但较宽的发射峰蓝移说明材料的光学性质受到材料形貌和制备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La3+-SiO2掺杂纳米TiO2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嵌段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a3+-SiO2掺杂纳米TiO2,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等手段,考察了La3+-SiO2掺杂纳米TiO2的结构与光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La3+和SiO2掺杂使TiO2的晶粒在生长过程中受到阻碍.Ti-O-Si键和Ti-O-La键的形成抑制了金红石相的形成和晶粒长大,提高了TiO2的热稳定性,有利于获得高纯度锐钛矿相纳米TiO2.La3+-SiO2掺杂将TiO2的光响应范围拓宽至可见光区,提高了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与纯纳米TiO2相比,La3+-SiO2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pH值,在水相中合成了稳定的受激发出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的CdS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谱(XRD)对产物的光学性能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dS量子点分散性较好,量子产率为8%,为立方晶型,粒径约1 nm;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了量子点在洋葱内表皮细胞膜上聚集及受激发射荧光行为,实现细胞膜初步标记.  相似文献   

11.
多功能纳米晶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是材料、化学、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基于掺杂调控纳米晶生长和性能的思想,发展了纳米晶修饰和复合的概念和技术,使用绿色安全的化学溶液法结合外延生长技术合成了巯基丙酸(MPA)包覆的掺杂CuInS2/CdS基纳米晶材料。通过适当调整掺杂异价离子的种类,实现了对CuInS2/CdS基纳米晶显微结构和性能的调控,获得了具有特定相结构、组分、尺度和光学性能(吸收性质、光学带隙、发光强度)的纳米晶。存在于基质晶体中不同金属掺杂离子,会造成半导体的禁带中间产生掺杂能级,导致二次跃迁,进而产物体现出不同的禁带宽度。掺杂Co 2+、Fe 2+、Er 3+离子的CuInS2/CdS纳米晶光致发光(PL)峰强度降低明显,这是由于Co 2+、Fe 2+、Er 3+离子掺杂有效地抑制了空穴-电子对的复合,降低了纳米晶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几率,使得其光催化活性得到增强。这些半导体纳米材料在光催化、能量转换与储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镝掺杂铁氧体纳米晶的制备、表征和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荣立  陈文龙  张宗祥  孙强  尹文萱 《化学学报》2008,66(11):1322-1326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了镝掺杂铁氧体纳米晶,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古埃磁天平、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能谱仪(EDX)等仪器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Dy3+掺杂量对铁氧体纳米晶的结构、磁性和粒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量稀土元素镝离子的掺杂可以提高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磁性、降低矫顽力, 当n(Fe3+)∶n(Dy3+)=14∶1时其磁性最强. Dy3+替代或充填进入了尖晶石晶格, 且主要占据B位. 掺杂了镝的铁氧体磁性纳米粒子粒度变小, 且分布更集中、均匀, 当Dy3+加入量为n(Fe3+)∶n(Dy3+)=14∶1时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由掺杂前的14 nm降低到到8 nm. 这种具有超顺磁性的软磁铁氧体纳米晶可应用于纳米磁液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以对苯二甲酸(H2L)为配体,合成了系列(Eu1-xYx)2L3.3H2O固体粉末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并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钇掺入配合物后,能增强Eu3+的特征荧光,当铕与钇的摩尔比为0.05∶0.95时荧光强度最强.  相似文献   

14.
杨海峰  闫妍  张福强  陈颖  屠波  赵东元 《化学学报》2004,62(21):2177-2181
以高度有序的介观结构SiO2/CdO纳米复合物为前驱体,在硒源或硫源存在的还原性条件下,利用原位水热反应,合成了介观结构SiO2/CdSe及SiO2/CdS纳米复合物,除去SiO2后,得到半导体CdSe及CdS纳米晶.通过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能散射谱(EDX)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介观结构SiO2主体材料在合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形貌和尺寸限制作用,得到的CdSe和CdS均为直径在8 nm左右的类球形六方相纳米晶.  相似文献   

15.
离子交换膜中CdS单分散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世铭  刘平  付贤智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0):1151-1155
以硫代乙酰胺(TAA)为前驱体, 采用液相反应在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Nafion)中自组装得到了均匀分布、单分散的纳米CdS晶体;与文献报道的前驱体如Na2S和H2S不同, TAA可以在全氟磺酸离子膜中均匀扩散, 最终在Nafion薄膜中得到均匀分布的纳米CdS晶体. 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散射X射线分析(EDXA)研究了Nafion薄膜模板中CdS纳米晶体的形成机理、晶粒大小和分布;采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Nafion薄膜中单分散纳米CdS晶体的光学性质. 结果表明, 随CdS纳米晶体尺寸的减小, 量子尺寸效应明显增强;在紫外吸收谱中表现为吸收边明显蓝移, 而在光致发光谱中, 表现为带边发射的蓝移.  相似文献   

16.
以Nb2O5,K2CO3和CuO为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合成K4Nb6-xCuxO17催化剂,并通过层间离子交换反应,胺插入反应以及硫化反应制备CdS插层K4Nb6-xCuxO17复合催化剂(K4Nb6-xCuxO17/CdS)。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X),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子荧光光谱(PL)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制氢活性。结果表明,Cu离子掺杂进入K4Nb6O17晶格中,CdS位于K4Nb6O17层间。CdS插层K4Nb6-xCuxO17催化剂的最大吸收光波长约为550 nm。催化剂制氢活性有明显提高,紫外光和可见光下3 h产氢量分别达到279.83 mmol.gcat-1和7.11 mmol.gcat-1。最后讨论了复合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17.
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共轭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巯基乙酸(TGA)作为稳定剂,合成了水溶性的CdSe和核壳结构的CdSe/CdS半导体量子点。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核壳结构的CdSe/CdS半导体量子点比单一的CdSe量子点具有更优异的发光特性。用TEM、电子衍射(ED)和XPS分别表征了CdSe和CdSe/CdS纳米微粒的结构、形貌及分散性。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证实了巯基乙酸分子中的硫原子和氧原子与纳米微粒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在pH值为7.4的条件下,将合成的CdSe和CdSe/CdS量子点直接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实验发现,两种量子点均对BSA的荧光产生较强的静态猝灭作用;而BSA对两种量子点的荧光则具有显著的荧光增敏作用,存在BSA时CdSe/CdS量子点的荧光增强是不存在BSA时体系荧光强度的3倍。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色氨酸和苏氨酸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氮掺杂碳点(N-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CDs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4.1 nm...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单分散性良好且尺寸可调的具有荧光性质的CuFeS2纳米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元素分析和光电流测试等技术对其组分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CuFeS2纳米晶尺寸变化对吸收光谱和光电响应行为的影响规律.随着CuFeS2纳米晶尺寸增大,其吸收峰位表现出符合量子尺寸效应的相应红移;具有荧光性质的CuFeS2纳米晶可控制备预示其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2个新的铜髣配合物,[Cu(dppBz)(dpq)]ClO_4(1)和[Cu(dppe)(dpq)]ClO4(2)(dppBz=1,2-双(二苯基膦)苯,dppe=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q=[2,3-f]吡嗪并[1,10]菲咯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1的中心Cu髣离子通过二亚胺配体和双膦配体共同螯合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2的结构与1类似。配合物2的发光光谱表明它的发光具有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特性。对配合物1和2在0.2~2.8 THz范围内进行了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结果表明0.40~0.90 THz的吸收与中心Cu髣离子的配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