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非共面对称的高效率(e,2e)电子动量谱仪测量了SF6分子外价分子轨道的二维电子能量- 动量密度谱. 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B3LYP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验测量的轨道电子动量分布. 此外,对于最外层的4个来自F2p孤对电子贡献的非键分子轨道,实验上观测到非常明显的多中心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2.
利用(e,2e)电子动量谱学手段首次测量了乙硫醇分子全部价轨道的束缚能谱和电子动量分布. 谱仪采用非共面对称的运动学条件,入射电子能量为1.2 keV加束缚能. 实验结果与密度泛函和Hartree-Fock方法的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在束缚能谱中,观察到了17.8 eV的可能的伴线,并用电子动量谱进行了研究和标识.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一代高性能(e,2e)电子动量谱仪,在400-2400 eV的大范围入射电子能量条件下,测量了乙烯分子电子密度的动量分布.实验测量的乙烯1b3g轨道电子动量分布与平面波冲量近似的理论计算结果相比,在低动量区和高动量区出现明显的上翘(turn up)效应,并且此上翘效应随着入射电子能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进一步的分析证实由于分子的扭曲波效应引起1b3g轨道动量分布在低动量区和高动量区的上翘.实验测量结果将对分子扭曲波理论计算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电子动量谱仪在1200 eV电子碰撞能量下测量了碘甲烷分子内层轨道电子束缚能谱和电子动量分布. 在能谱上观测到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的两个分裂峰,得到了它们对应的电子动量分布. 采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自旋-轨道分裂成分的电子动量分布,计算结果在电子动量大于1.0 a.u.区域内与实验测量符合很好,但在动量小于1.0 a.u.区域内严重低估了实验. 扭曲波理论计算很好地解释了低动量区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电子动量谱仪在1200 eV电子碰撞能量下测量了碘甲烷分子内层轨道电子束缚能谱和电子动量分布.在能谱上观测到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的两个分裂峰,得到了它们对应的电子动量分布.采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自旋-轨道分裂成分的电子动量分布,计算结果在电子动量大于1.0 a.u.区域内与实验测量符合很好,但在动量小于1.0 a.u.区域内严重低估了实验.扭曲波理论计算很好地解释了低动量区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辨电子动量谱仪测量了乙醇分子外价轨道的电离能谱,通过对一系列角度关联的电离能谱进行解谱,获得了各个电离能峰对应的分子轨道电子动量分布.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乙醇分子两种构象异构体的轨道电子动量分布,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验测量的电离能为14.5和15.2 eV能峰对应的电子动量分布分别与理论计算的单个构象异构体trans 8a''和gauche 9a轨道电子动量分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自从70年代实现(e,2e)电子动量谱测量以来,电子动量谱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探测物质结构的强有力的手段[1]。它可以分辨壳层来获得原子分子价壳层轨道的动量空间的电子密度分布,尤其是对低动量端的电子分布非常敏感。二氧化碳分子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分子,对其结构的深入研究,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尤其在环境保护领域。以前,CO2分子的电子动量谱曾被测量过三次[2-4],但由于能量分辨或动量分辨较低,研究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用电子动量谱学的实验手段,进一步研究CO2分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研制的能量分辨为0.5 eV 的高分辨(e, 2e)谱仪测量了CF3I分子在9-15 eV能区的束缚能谱.新谱仪能较好地分辨该分子碘孤对轨道的自旋轨道劈裂组分5e3/2和5e1/2,并得到了它们各自的电子动量分布以及分支比随动量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了5e3/2和5e1/2态波函数的相对论效应.这是第一个分子轨道波函数相对论效应的直接实验观测.  相似文献   

9.
借助电子动量谱学结合量子化学理论和其他方法可以给出轨道电子在整个空间的分布信息,由此给出电子运动的完备描述[1,2 ] .清华大学电子动量谱学实验室近几年已成功地对甲烷[3] 、异丁烷[4 ] 、环戊烷[5] 、二乙酰等[6 ] 分子的轨道电子动量分布进行了测量.我们利用第二代电子动量谱仪首次对CH2 F2 分子3a1和2b2 轨道的电子动量谱进行测量,并与理论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同时还计算了坐标空间和动量空间中电子在x - y平面的密度分布.电子动量谱学最基本的过程是(e ,2e)反应,即电子与靶粒子碰撞而发生的电离过程.而对于(e ,2e)反应,含有大量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相同电子成分轨道的实验和DFT-B3LYP/6-311+G*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系统研究了CF3Cl,CF2Cl2 和CFCl3分子外价壳层的轨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F3Cl,CF2Cl2 和CFCl3分子的Cl(3p)孤对电子轨道随着Cl原子个数增多,分子内相互作用逐渐增强,Cl原子3p轨道电子动量分布的特征逐渐淹没;F孤对电子轨道和的电子动量分布在高动量区出现了一个弱结构,且随Cl原子个数增多和F原子个数减少逐渐消失,这可能是由于部分轨道C-Cl 键电子成分的贡献;除3a1轨道外,C-F成键轨道和的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均在低动量端低于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d-like” 轨道低动量端的扭曲波效应;3a1轨道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均在 范围内低于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扭曲波效应和电子关联等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电子碰撞Kr(4s2)(e, 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扭曲波玻恩近似,计算了共面对称条件下低能电子碰撞Kr(4s2)的(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与实验结果比较后发现,极化效应和后碰撞相互作用在共面对称几何条件下的~Kr(4s2)低能(e,2e)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e,2e)谱学已成为研究原子和分子电子结构和电离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迄今国内外传统(e,2e)谱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再重点介绍近几年开展极化(e,2e)碰撞电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尚仁成  马骏 《物理学进展》1998,18(4):369-382
传统(e,2e)谱学已成为研究原子和分子电子结构和电离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迄今国内外传统(e,2e)谱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再重点介绍近几年开展极化(e,2e)碰撞电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Xe(4d~(10))(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修正后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了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Xe(4d~(10))(e,2e)反应的三重微分截面.散射电子能量为1000 eV,敲出电子能量为20 eV,散射电子角度分别固定在2°,4°和7.5°.理论计算与Avaldi等人的实验结果和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发现出射电子之间的后碰撞相互作用较弱,极化效应在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研究原子(e,2e)反应动力学中跃迁矩阵元的计算方案。通过引入因子1/r12和e-λr的付立叶变换及Feynman参数积分技术,将包括三个库仑波、两粒子相互作用项和原子束缚态轨道波函数的被积函数,在两粒子坐标空间下的六重积分解析地约化为实空间下的二重积分。  相似文献   

16.
黄艳茹  任欢  宋见 《物理学报》2015,64(6):63401-063401
通过量化计算得到了二氯乙烯偏式、顺式和反式三种同分异构体的几何结构参数, 并利用电子动量谱学方法计算了二氯乙烯偏式、顺式和反式同分异构体的四个芯轨道的动量密度二维分布图和动量谱线. 对比不同异构体的四个芯轨道在坐标空间和动量空间的电子分布情况发现, 在坐标空间无法体现的原子轨道间的相互干涉作用在动量空间被放大了, 表现为动量曲线具有多峰结构和一定的周期性. 通过计算周期值可以求出不同异构体相邻原子间的间距; 通过判断周期轴的方向能够得到三种异构体的分子轴取向.  相似文献   

17.
ELECTRONMOMENTUMSPECTRAOFEXCITEDHe(21S)ANDHe(23S)ChenZhangjinShiQicunChenJiXuKezunDepartmentofModernPhysics,UniversityofScien...  相似文献   

18.
采用畸变波玻恩近似(DWBA)方法,计算了入射能量为400 eV和200 eV的 电子碰撞锂原子(e,2e)反应在非共面对称几何条件下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并研究了 极化势对TDCS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标准一阶扭曲波玻恩近似方法(DWBA)计算了共面双对称几何条件下不同能量电子碰撞电离N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与Nixon和Murray 最新的实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当入射电子能量较低时,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较差;随着入射电子能量的增加,而符合程度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标准一阶扭曲波玻恩近似方法(DWBA)计算了共面双对称几何条件下不同能量电子碰撞电离N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与Nixon和Murray[1]最新的实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当入射电子能量较低时,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较差;而随着入射电子能量的增加,符合程度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