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 篱子(M^2+=Cu^2+,Co^2+,Ni^2=,Zn^2+,Cd^2+)与核酸碱基(P=腺嘌呤,胞嘧啶)形成的二夫配合物以及与腺甘-5'-三酸(ATP)形成的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三元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酚物的稳定性用平衡常数ΔlgKM大,这可能与三元混配配合物分子内存在配体间的芳环堆积、氢键作用以及πA-πB协同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PH电位滴定法首次研究了水溶液中三元混配配合物M(Bic)L^+(M^2+=Ni^2+或Zn^2+,L=苯并咪唑、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Bic^-=N,N-双(羟乙基)甘氨酸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性。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值用△lgKM=lgK^M(Bic)M(Bic)L-lgK^M ML来表示。结果表明这些三元混配配合物比统计规律所估计的要稳定得多,且△lgKNi。  相似文献   

3.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HL的酸常数(L=苯并咪唑,吡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以及二元配合物CuL2+和三元混配配合物Cu(Bic)L+(Bic-=Bicine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常数.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用△lgKCu=lgKCu(Bic)Cu(Bic)L-lgKCuCuL来表示.结果表明由于δ-π协同效应和疏水作用,三元混配配合物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Mn_2(bzacen)_2(MeOH)_2(μ-4,4′-bipy)](ClO_4)_2化合物,并测定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n,晶胞参数:a=1.3082(3)nm,b=1.2713(3)nm,c=1.8006(5)nm,β=110.91(2)°,Z=2,μ=5.97cm-1,R=0.0580,GOF=1.66.在配合物阳离子中,4,4′-联吡啶桥联2个[Mn(bzacen)(MeOH)]+,而锰原子具有3个N原子和3个O原子形成的扭曲八面体配位构型。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表明,形成配合物后,v_(C=N)、v(C=O)、和v(C=C)移向低频。红外光谱的1110cm ̄(-1)谱带表明ClO_4 ̄-未与Mn(Ⅲ)配位,812cm ̄(-1)振动说明4,4′-bipy充当桥联二齿配体。拉曼光谱中的463cm ̄(-1)和401cm ̄(-1)别为Mn-O和Mn-N的振动带。电子光谱证明存在d-d、d-π和π-π跃迁。电极电位测定显示该配合物Mn(Ⅲ)的价态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推导出一种有判别单核或多核配合物并直接测定MmRn型配合物和稳定常娄的平衡移动法公式lg(Ai/(Amax-Ai)^m)=nlgcR+lg(m.β.(CM/Amax)^(m-1)。用SC3+=CPAⅢ和Fe^3+CAS两个配合反应体系加以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用pH法在25.0±0.1℃、I=0.1mol/L KNO3条件下研究了铜(Ⅱ)与12-(2'-羟基-5取代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酮-α-氨基酸所形成的竞争性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测定了该体系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探讨了大环配体的取代基效应及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pH法在25.0±0.1℃、I=0.1mol/LKNO3条件下研究了铜(Ⅱ)与12-(2'-羟基-5取代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所形成的竞争性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测定了该体系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探讨了大环配体的取代基效应及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推导出一种能判别单核或多核配合物并直接测定MmRn型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平衡移动法公式lg(Ai/(Amax-Ai)m)=nlgc′R+lg(m·β·ˉ(cM/Amax)(m-1)。用Sc3+-CPAⅢ和Fe3+CAS两个配合反应体系加以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CS_2在Cu-S键中插入产物(Ph_3P)_2Cu(S_2CSPh)与CH_2Cl_2-C_2H_5OH混合溶剂反应,获得单核铜配合物(Ph_3P)_2Cu(S_2COOC_2H_5)和双核铜配合物(Ph_3P)_3Cu_2Cl_2等化合物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前者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化学式为C_(39)H_(35)CuOP_2S_2,分子量为709.3,空间群P21/n,a=9.329(6),b=18.664(11),c=20,341(13),β=95.59(5)°,V=3525(4)~3,D_c=1.337g/cm~3,Z=4,F(000)=1492,μ=0.852mm~(-1),R=0.045。  相似文献   

10.
三核钼-硫配合物Mo_3S_7(dtc)_3I·S_8·2CH_2Cl_2(dtc=C_4H_8NCS_2~-)是由低热固相合成得到的。晶体属单斜晶系,M_r=1500.19,空间群P2_1/n,a=11.881(3),b=15.559(4),c=26.197(7),β=98.53(2)°,V=4789A~3,Z=4,D_c=2.08g/cm~3,F(000)=2920,μ(MoKα)=25.24cm~(-1),对于2397个I≥3σ(I)的独立衍射点,最终偏离因子R=0.060,R=0.066。该配合物的基本骨架是[Mo_3S_7(dtc)_3]~+,其簇芯为[Mo_3S_7]~(4+)单元,3中Mo原子组成正三角形平面,Mo-Mo的平均键长力2.723,Mo原子平面上的硫原子形成盖帽的μ_3-S,其Mo-S平均键长为2.383A,3个S_2基团分别位于三角形3个棱的外侧,并分别与邻近的两个Mo原子结合形成12中Mo-S键。与μ_3-S相对而位于平面另一侧的Ⅰ原子与3个μ_2-S连结,平均距离为3.257A,成键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1.
Nd(CCl_3COO)_3(Phen)_2和[Eu(CCl_3COO)_2(Phen)_22H_2O]~+[CCl_3COO]~-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成义祥,王培筠,陆维敏,董南(杭州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8)关键词INDO,稀土混配配合物,电子结构,化学键...  相似文献   

12.
在束-气条件下,通过检测反应产物的化学发光光谱,研究了亚稳态He(2~3s)原子与甲烷、氯代甲烷(CH_nCl_(4-n),n=1~3)反应中的解离激发动力学过程.观察到反应的主要激发态碎片CH(A~2Δ)、CH(B~2Σ~(-))、CH(C~2Σ~+)、H和CCl(A~2Δ),用参比反应测定了发光碎片的形成速率常数。对CH(A,B)光谱的计算机模拟获得了CH(A~2Δ,v′=0~2)和CH(B,v′=0)的振转分布。该反应的可资用能绝大部分转移成产物的平动能,且He(2~3s)与甲烷及氯代甲烷反应形成CH(A~2Δ,v′=0)的转动分布不同,前者为单Boltzmann分布,后者则在低转动能级上转动温度比高转动态低,近似可用双Boltzmann分布描述,对上述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二苯并18-冠-6铵与硫氰酸银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化合物[(NH_4)(DB18C6)]_2[Ag(SCN)_2]_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4.003(2),b=14.461(3),c=14.887(2),a=66.51(2),β=66.70(1),γ=76.09(2)°,V=2527.13 3,M_r=1205.0,Z=2,D_x=1.58g/cm~3,μ=9.88cm~(-1)。偏差因子R_w=0.081,独立可观测点数[I>3σ(I)]为3351个,在配合物分子中,二苯并18-冠-6与NH4~+形成配阳离子,Ag~+与硫氰酸根形成配阴离子,二者以静电力形成配合物。银原子被两个SCN~-的S原子桥联和硫氰酸根上的硫,氮杂配,使整个分子形成一条高分子长链。  相似文献   

14.
三核钼-硫簇合物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曼芳  郭国聪 《结构化学》1994,13(3):221-225
三核钼-硫配合物Mo_3S_7(dtc)_3I·S_8·2CH_2Cl_2(dtc=C_4H_8NCS_2~-)是由低热固相合成得到的。晶体属单斜晶系,M_r=1500.19,空间群P2_1/n,a=11.881(3),b=15.559(4),c=26.197(7),β=98.53(2)°,V=4789A~3,Z=4,D_c=2.08g/cm~3,F(000)=2920,μ(MoKα)=25.24cm~(-1),对于2397个I≥3σ(I)的独立衍射点,最终偏离因子R=0.060,R=0.066。该配合物的基本骨架是[Mo_3S_7(dtc)_3]~+,其簇芯为[Mo_3S_7]~(4+)单元,3中Mo原子组成正三角形平面,Mo-Mo的平均键长力2.723,Mo原子平面上的硫原子形成盖帽的μ_3-S,其Mo-S平均键长为2.383A,3个S_2基团分别位于三角形3个棱的外侧,并分别与邻近的两个Mo原子结合形成12中Mo-S键。与μ_3-S相对而位于平面另一侧的Ⅰ原子与3个μ_2-S连结,平均距离为3.257A,成键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三核苯甲酸铁配合物[Fe_3O(OBz)_6(CH_3OH)_3](NO_3)(CH_3OH)_2(OBz~-=苯甲酸根)的电子光谱,应用配体场理论和T-S图求得配体场参数10Dq=12457cm~(-1)。用CNDO/2方法对其简化模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6.
稀土氨基酸混配型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成了14种稀土元素与甘氨酸(Gly)、L-丙氨酸(Ala)的混配型三元固态配合物RE(Gly)_(2.5)(Ala)_(1.5)(ClO_4)_3·H_2O(RE=La~Lu,Pm除外)。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核磁、荧光、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分析。铕(Ⅲ)、铽(Ⅲ)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Eu:~5D_0→~7F_2;Tb:~5D_4→~7F_5,~7F_6)比相应铕(Ⅲ)或铽(Ⅲ)水合高氯酸盐增大10倍。  相似文献   

17.
胡清萍  陈代荣 《结构化学》1995,14(3):206-209
标题化合物[(NH_4)(DB18C6)]_2[Ag(SCN)_2]_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4.003(2),b=14.461(3),c=14.887(2),a=66.51(2),β=66.70(1),γ=76.09(2)°,V=2527.13 3,M_r=1205.0,Z=2,D_x=1.58g/cm~3,μ=9.88cm~(-1)。偏差因子R_w=0.081,独立可观测点数[I>3σ(I)]为3351个,在配合物分子中,二苯并18-冠-6与NH4~+形成配阳离子,Ag~+与硫氰酸根形成配阴离子,二者以静电力形成配合物。银原子被两个SCN~-的S原子桥联和硫氰酸根上的硫,氮杂配,使整个分子形成一条高分子长链。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3,5-diCl-PADMA)与铂(Ⅳ)的显色反应及铂配合物的质子化行为。结果表明,在0.04~0.48mol/L的H2SO4溶液中,于加热的条件下,试剂可与铂(Ⅳ)形成稳定的1∶2绿蓝色PtL2H2+2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3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73×104L·mol-1·cm-1,桑德尔灵敏度为0.002μg·cm-2。铂配合物的三级质子化常数分别为:lgKa1=3.91,lgKa2=-2.21,lgKa3=-3.37。较大量的常见金属离子及除钯、钌外的其它贵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利用Pt,Pd与试剂反应所需的温度差异,可以用差减法消除微量Pd的干扰.铂(Ⅳ)浓度在每10mL0~7.5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用于二次合金管理样-88及催化剂中微量铂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杨瑞娜  谌了容 《结构化学》1995,14(3):229-232
报导了双(二苯基膦)丁烷的双核银配合物-[Ag(Ph_2PCH_2CH_2CH_2CH_2PPh_2)-(NO_3)]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晶胞参数为:a=12.821(3),b=11.244(9),c=19.386(9),β=105.94(3)°,V=2687.2~3,Z=2,D_c=1.474g/cm~3,M_r=1192.7,F(000)=1216,μ=8.873cm~(-1)。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解出,使用对角块矩阵和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修正,最后偏离因子R=0.056,R_w=0.068,其中2634个I>3σ(Ⅰ)的可观察点参加了结构修正,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配合物中,配体双(二苯基膦)丁烷(dppb)中的磷原子直接与银离子配位,硝酸根也以双齿配位形式存在,中心银离子的配位采用畸变的四面体构型,整个分子是一个二聚物。  相似文献   

20.
配体结构对三元混配配合物分子内芳环堆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洪良 《应用化学》1996,13(1):47-49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含1,10-邻菲咯啉(Phen)和羧酸(CA)配体的三元混配配合物Pd(Phen)(CA)+体系的稳定常数,比较和讨论了各种三元混配物之间的稳定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元混配物Pd(Phen)(PCA)+中(PCA,苯基羧酸)存在分子内芳环堆积作用,堆积程度依赖于苯基和配位的羧酸根之间的亚甲基数目,最适宜堆积的苯基羧酸是2-苯乙酸和3-苯丙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