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月珍 《应用光学》1993,14(2):28-32
影响多碱光电阴极稳定性的因素很多,诸如管子的管型结构、管子的真空状况、阴极制作工艺、管子的存放及其使用条件等。本文主要从工艺角度分析影响多碱光电阴极稳定性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选择光电倍增管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选择光电倍增管的主要依据是使用要求.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还要考虑价格.在有些使用要求相互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要因素或者采取折衷的办法解决,有时还需借助于测量技术去解决.选择管子一般要考虑如下一些方面:1.管子直径的选择 一般说来,管子直径的大小决定了阴极面积的大小.如果使用场合对管子的外形尺寸不加限制,那么最好来用中等尺寸的管子(如直径51毫米),这种尺寸的管子有人称为标准型管,它的大小适中,性能优良,有最佳的阴极均匀性和幅度分辨率.如果空间受限制,则需根据空间受限制的情况选用适…  相似文献   

3.
对S型光电阴极的一些物理性能,许多实验室已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光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事实上,用某种光测法可研究蒸镀在实际管子内部的锑化碱光电阴极,例如,在蒸镀过程中测量膜层的光学反射率和(或)透射率。已经证明,光学反射率能给出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电阴极的某些物理参数: (i)能连续测量光电阴极的厚度,从而控制膜层的生长速度; (ii)同时,还可获得某些组分的情况。能用来分析两组混合物(如SbNa_3和SbNa_2K)以及  相似文献   

4.
<正> 使用高量子效率透射式GaAs光电阴极的第三代微光象增强管——第三代薄片管,最近已由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电光产品分部研制成功。这种管子是由荧光屏纤维光学面板、含微道板的金属陶瓷体和连接光电阴极衬底的金属化阴极玻璃面板组成。微道板作为内部电流倍增器。光电阴极、微道板和荧光屏组成双近贴聚焦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ICF实验中对X射线条纹相机大动态能力的需求,设计了一款大动态双聚焦X射线条纹变像管。其偏转灵敏度为39 mm/kV,静态空间分辨率在阴极中心处优于30 lp/mm,边缘优于10 lp/mm,时间分辨率在10 ps左右,阴极有效长度为30 mm,放大率为1.3,管子总长为425 mm。此款变像管主要通过提高电子飞行速度而缩短电子相互作用时间,从而达到降低空间电荷效应、提高动态范围的目的。最终设计的变像管轴上电势最高16.5 kV,最低5 kV,电子从阴极到达荧光屏的时间仅为6.62 ns。基于设计的变像管参数,对管子进行了加工制造,并进行了初步调试和测试,变像管具有最佳成像效果时各电极实际电压与设计电压几乎一样,放大率为1.35,偏转灵敏度为40 mm/kV,与设计值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
封接在透明窗上的GaAs光电阴极,这一新的改进,对微光象管很有吸引力(图1)。为了制造这种类型的管子,必需具备超高真空传递装置(图2),因为只有在严格规定超高真空条件下,GaAs表面才被完全净化,并且由Cs和O_2的表面吸附产生负电子亲和势时,CaAs光电阴极才能获很高逸出几率。通过加热上述材料使半导体表面净化;其加热的最高温度受GaAs光电阴极表面的分解  相似文献   

7.
用实验得到了流经管子的气体流量与管子长度及半径的关系 ,直接验证了泊肃叶定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陆经  王大成 《物理学报》1961,17(5):229-236
本文简要叙述了射线的探测技术对光电倍加管的各种要求,以及管子的基本参数与应用的关系,综合了近年来文献中与此有关的光阴极、二次极和结构方面的工作情况。在阴极方面介绍了锑-铯、锑-钾-钠-铯光阴极和新的反射式锑-铯光阴极。在二次极方面介绍了锑-铯二次极和银-镁、铝-镁合金二次极等。在结构方面介绍了光阴极到第一个二次极区域的电子光学输入部分的结构和二次发射倍增系统的结构。本文还初步讨论了光阴极、二次极及管型结构方面的若干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孙文山 《光子学报》1980,9(3):56-63
象增强器的发展已经很久了。早在20年代,由于电子光学的形成,人们就开始探讨象增强器。30年代出现了这方面的文章。第1篇专利是Barthelemy和Leithine在1936年提出的。象增强器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改进,特别是50年代以后出现多碱光电阴极和光学纤维元件,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管子。  相似文献   

10.
用蒸发法制备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探讨了两个可能性:1)改进现有多碱阴极的工艺规范,制备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2)用蒸发法制备Ⅲ-Ⅴ族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  相似文献   

11.
徐江涛 《应用光学》2004,25(5):30-32
主要论述制管工艺对光电阴极发射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仪器和光学检测方法对管子阴极制备的台内及台外工艺质量进行了在线追踪和监测.结果表明,影响台外工艺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外延材料缺陷多、发射层表面氧化、杂质污染、掺杂浓度不均匀、掺杂浓度陡度变化小及GaAs与玻璃粘接产生的应力大;影响台内工艺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阴极激活真空度低于8×10-8Pa.真空残气H2O.CO.CO2及C分压大于10-8Pa.阴极激活铯和氧源提纯不彻底。利用透反射光照法激活台内对组件表面测线.发现发射层表面针孔、裂纹和发雾是造成阴极发射性能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超高真空系统中对GaAs晶片进行光辐射清洁。这个实验是在实际研制的象增强器第三代管转移铟封系统上完成的,已具有实用价值。用这套清洁方法所制作的反射式GaAs光阴极积分灵敏度已达750μA/lm。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阴极发射均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自制浸渍碘化铯(CsI)针式环状碳纤维阴极和环状不锈钢阴极所产生的电子束轰击尼龙目击靶,研究碳纤维阴极发射均匀性。在碳纤维阴极电子束轰击的目击靶上得到了均匀的烧蚀痕迹,而不锈钢阴极电子束轰击的目击靶上烧蚀痕迹不均匀,表明碳纤维阴极发射电子束的均匀性优于不锈钢阴极。分析认为两阴极不同的发射机制及其所特有的材料性质和结构导致其发射电子束均匀性的差异。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不锈钢阴极尖端和碳纤维阴极尖端和侧面进行扫描,发现不锈钢阴极仅尖端处被烧蚀,而碳纤维阴极尖端和侧面都有烧蚀痕迹,验证了碳纤维阴极由场发射和表面闪络共同作用的发射机制的假设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光阴极由衬底(包括介质阴极的导电基底)和光电发射膜构成。采用了聚丙烯、Formvar和Paylene三种有机薄膜作阴极衬底。建立了这些薄膜的制备技术。用一台自制的软X射线单色仪在277—7469ev光子能量范围内测量了这些薄膜的透过率。 研究了CsI、CsBr、Au和MgF2四种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特性和光电发射与阴极厚度的关系,找出了最佳阴极厚度。用软X射线单色仪在277—7469ev光子能量范围内测量了最佳厚度阴极的绝对量子效率,四种阴极最大值分别为4.50、2.90、0.25和0.12。我们还在同一阴极衬底上分区制备了四种阴极,在变象管荧光屏上比较其亮度,结果和测量的一致。 用LAB5型表面分析仪对CsI和Au阴极的光电子初能量分布作了测量,CsI阴极光电子初能量分布半高宽远小于Au。因此CsI是适用于高速摄影变象管比较理想的软X射线光电阴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刻、阳极氧化和剥离技术在玻璃基底制备薄膜后栅型场发射阵列,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一维SnO2纳米发射材料转移至后栅结构的阴极电极上,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薄膜后栅型场发射阴极阵列,利用ANSYS软件模拟了不同条件下阴极电极附近电子运动轨迹.结果表明,一维SnO2纳米线在阴极电极衬底上分布均匀,电子束斑随着阳压的...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阴极的电子发射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金属阴极和碳纤维阴极的电子发射机制模型,发射后的阴极和碳纤维阴极的微观照片证实了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一种优化的阴极应该具备多种电子发射机制,整个阴极的电子发射更均匀,碳纤维阴极的电子发射不仅具有尖端的场发射,而且伴随着侧向的表面闪络(随纹)。此外和金属阴极相比较,处理后碳纤维阴极具有较慢的等离子体膨胀速度(≤1 cm/μs)并使该实验用微波源具有较宽的微波脉冲输出(≥200 ns)。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用于激光驱动高亮度注入器的新型光阴极的实验研究.用铯离子注入的方法得到了在镁基底上的掺铯合金光阴极,研究了注入、溅射及光电发射的机制和参数.用此阴极得到了比纯金属镁阴极高约一个量级的量子效率和绿光下的单光子发射效应,为用于强流短脉冲电子束的光阴极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多碱阴极氧敏化机理,指出用n型Cs_2O覆盖双碱阴极Na_2KSb,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多碱阴极的积分灵敏度和长波阈。用KMnO_4作为氧源,发现铯氧激活后的多碱阴极的灵敏度与激活前的双碱阴极Na_2KSb灵敏度的比值在8~13之间,红光灵敏度是白光灵敏度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新近研制成功的飞秒扫描相机。它采用的飞秒扫描变像管理论极限时间分辨率为200飞秒,采用行波偏转器,偏转灵敏度为8.5cm/kV。为了提高阴极附近的场强,采用脉冲工作状态,从而使阴极场强提高到10kV/mm。为了改善背景,本管型的光电阴极在带闸板阀的转移系统中制成,采用冷压铟封技术密封。所采用的MCP像  相似文献   

20.
高功率脉冲射频管DC灯丝加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流灯丝供电是减小灯丝相位推移影响及提高管子稳定性和寿命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分析研究了高功率脉冲射频管灯丝加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包括选择最佳线路拓扑,使低压灯丝与高压脉冲兼容,实现脉冲、直流与交流平衡;对不同种类的射频管,直流灯丝电流流向应有不同要求;以及阴极大电流低纹波直流电源的整流和滤波元件的选择、设计和组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