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剧本“(教学设计)的演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中可能有“意外“事件的产生,因此,对“意外“进行即时的处置和课后的思考,将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剧本”(教学设计)的演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中可能有“意外”事件的产生,因此,对“意外”进行即时的处置和课后的思考,将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2006年3月,我参加了上海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借用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一的一个班级进行“两角和与差的正切”的教学,下面就是在这堂课中发生的三个“意外”事件.“意外”之一:师:同学们喜欢足球吗?有喜欢的足球明星吗?生:……,(面对提问,学生没有反应).师:如果在足球比赛中,甲方边锋从乙方所守球门附近带球过人,沿直线向前推进(如图所示),试问边锋…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堂应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时会偏离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学生节外生枝或出现错误.如果我们能正视和利用这些“意外的错误”,并把它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因势利导,那么这些“意外的错误会产生意外的收获”,成为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从而生成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意外"一词在人的心理上,往往与"危险"或"失误"相联,如交通意外,手术意外等等.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意外"却是大家所期望,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立意,抓住时机拓展通性通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能力提升空间.高三数学复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预设与生成情况决定着课堂的高效性.实际课堂教学在预设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面对意外如何处理、如何驾驭,是对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考验,处理得当往往能捕捉到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大好时机,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高三数学复习课中关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教学片断为案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意外"一词在人的心理上,往往与"危险"或"失误"相联,如交通意外、手术意外等.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意外"却是大家所期望,并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它给我们带来惊喜,令人振奋.有时学生冒出来的想法是很令人"意外"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不可小视",这样的"意外",我们能不期待?以下就两则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对意外生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谢梨芳 《数学之友》2020,(4):27-28,32
古人云:“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实施新课改与班级教学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度”与“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制约课堂教学“度”与“悟”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也就是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二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要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切实把握好“度”与“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悟有所获,悟有所趣,悟有所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各自的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8.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或教学预设之外(节外生枝)的情况时,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探究取得意外收获的教学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意外收获,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相似文献   

9.
林生 《中学数学》2012,(13):57-59
一、背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它呈现出动态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状态,因此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事先预设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会随时发生.那当"意外"发生后,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引,还是堵?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智慧把握.以下的教学案例,令笔者感触颇多,本文从这个案例出发,谈一孔之见,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当然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也就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但生成总是动态的,往往出乎意料,有许多人也用“未曾预约的精彩”来形容它.面对课堂中的非预设意外生成,如何进行筛选过滤,捕捉闪光点,展现其美;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描述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充满生机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个灵动的学生,教师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以不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笔者就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课为例,对此作出必要的诠释,并提出一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高三复习"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时我们选用了一道习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深入思考后课堂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意外收获和感受,现将课堂教学过程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本文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做了小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13.
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45分钟的教学效益,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已的思维和行为同他们产生有效“共振”,并肩站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前沿”.我们把这种重视和强调师生思维与行为的“双向交融性”,称为“参与性”.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就此问题的几个主要方面,浅谈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若有不当之处,诚请同行批评指正。1 改变参与观念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他们思维和行为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东升 《中学数学》2012,(10):48-50
本文是笔者对课堂教学中的“停”的感悟与心得,结合特级教师教学片断、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展开述说.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解题教学、错题教学等角度进行的一些“有感而发”.并围绕“停”展开了一些个性化的思考,如“停”是一种引领、一种等待、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5.
王丰 《中学数学》2012,(8):43+45
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议”.“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方式.教育走向对话又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通过教师转变观念.师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下实施有效的课堂组织.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议”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但在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的“多人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普遍与“课标要求”存在较大偏差.网上查阅同类课例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在重复式观课  相似文献   

17.
珠心算的课堂教学是普及珠心算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六个“度”,不仅能提高珠心算教学效果,而且关系着普及殊心算教育工程的实施。那么把握好珠心算教学哪六个“度” 呢? 一、把握珠心算课堂教学的“坡度” 在珠心算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量力性原则,定准教学坡度。若所教的内容太浅,学生情绪就会松懈;若所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条思维线路:其一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其二是教师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践说明,如果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师生之间的认识程序“同频”,引起教与学的“共振”,则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否则,学  相似文献   

19.
陶然 《中学数学》2023,(24):92-93
“题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习惯,选取一组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题组教学法”以问题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本文中从题组展示、探究交流、讨论辨析、评价总结四个方面探讨“题组教学法”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游览数学史这座宝山时,一幅幅数学风景呈现眼前,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总是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例如,我国《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曾引起中外数学家的极大兴趣,中外数学史料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物不知数”题型,例如数学诗歌、“翦管术”和“天算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