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砷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近年有关砷的形态分析的进展作了综述。对新的分离方法,如毛细管电泳法、氢化物发生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给予了较多的注意,还对各种测定方法作了对比和讨论(引述文献79篇)。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厂煤中砷(As)的形态在燃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转化。煤及其副产物中砷的形态与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亟待鉴别。然而目前针对煤燃烧相关产物中砷形态的前处理手段和分析方法尚缺乏。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成功测定了电厂煤、粉煤灰和石膏中砷的形态,优化了仪器参数、提取试剂和前处理方法(超声和微波辅助)。优化后,无机砷的分离时间缩短至7 min,As(Ⅲ)和As(V)的检出限分别为1.8 ng/g和4.6 ng/g。砷形态的高效提取剂为1.0 mol/L 磷酸和0.1 mol/L 抗坏血酸的混合溶液。微波辅助(2000 W、80 ℃、40 min)和超声辅助(40 kHz、20 ℃、40 min)分别是煤/粉煤灰和石膏样品中砷形态的最佳提取方法。在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下,As(Ⅲ)/As(V)的回收率分别为95.8%/104.5%和90.6%/89.7%。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砷主要以As(V)形式存在,As(Ⅲ)所占比例很小,而在粉煤灰和石膏中只观察到As(V)。该研究揭示了As(Ⅲ)向As(V)的转化是气态砷捕获的关键,可以为控制电厂砷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砷从农业土壤向人类食物链的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砷在土壤.植物.人类系统中的迁移,包括:砷在环境中的行为,农业系统中砷迁移的动力学过程和粮食中砷的含量,影响砷对植物有效性的各种因子,以及砷在人体内的分布、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及不同形态对人体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砷对冶金、环境以及人类的危害,阐述了冶金工业中含砷物料的除砷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砷对冶金、环境以及人类的危害,阐述了冶金工业中含砷物料的除砷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砷含量的方法,该法回收率为(95.75~98.34)%,RSD2.36%。通过与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煤中砷含量比较,和对该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砷浓度范围大,适用于煤中砷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测定铜冶炼烟尘中砷含量的溴酸钾滴定方法。对测定体系中的各共存元素进行研究,探讨了测定方法的各项测定条件,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3%~0.6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9.5%~100%,方法精密度高,准确度好,适用于铜冶炼烟尘中砷含量为1.00%~50.00%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砷污染物是水体环境中重点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之一。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高矿化度水体系中痕量砷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样品的处理(稀释、预富集和基体分离)分析,指出了高矿化度水体系中不同形态砷分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龚仓  徐殿斗  马玲玲 《化学通报》2014,77(6):502-509
大气颗粒物中毒性准金属元素砷及其形态含量变化引起的环境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工业生产和煤燃烧等人类活动,砷普遍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中。排放到大气中的砷能够随气流进行长距离迁移,致使一些偏远区域大气中的砷含量明显超出欧盟的限制标准(6 ng/m3)。砷的毒性表达很大程度依赖其存在种态,无机砷毒性大于有机砷,且砷(Ⅲ)的毒性明显强于砷(Ⅴ)。本文概述了大气中砷的来源,并选取自2000年来的代表性成果比较了不同国家及不同功能区大气砷的含量变化,同时对1975年来多数关于大气颗粒物中砷形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两种煤(白音华褐煤和鄂州煤),研究了煤中重金属砷、硒、铅的赋存形态及其在灰化过程的释放规律,并结合煤中矿物质的变化,研究了灰化条件对矿物质转化的影响.通过外推法从热失重曲线确定了煤样的燃尽温度,以此为基准并结合国标法分别对煤样进行低温和高温灰化,对所制备的灰样采用XRD、XRF、TG-DTG等方法进行表征,分...  相似文献   

11.
微波消解和氢化物发生ICP-AES法测定煤中痕量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硝酸 盐酸 氢氟酸微波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ICP AES法测定煤中痕量砷的方法。考察了微波消解、酸性介质和硼氢化钠浓度的最佳条件。在选定的操作条件下,砷的检出限为0.3μg·L-1,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4%。方法准确、快速,用本法测定国家标准参考物质的结果与推荐值一致。  相似文献   

1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煤、焦炭中的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煤、焦炭中砷的含量。试样在瓷坩埚中与艾氏卡试剂混合,经马弗炉灼烧,用盐酸溶解并移入容量瓶中,在硫脲–抗坏血酸存在下,于10%盐酸介质中,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砷的质量浓度在0~100 ng/m 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05 ng/m 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n=11),加标回收率为96.4%~100.6%。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测定煤、焦炭中的砷含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王水分解试样-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粉煤灰中的砷、汞,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102.0%、85.0%~105.0%,相对偏差分别为1.9%~4.8%、0.6%~2.4%.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优点,对探讨粉煤灰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综合利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引  言砷在煤中含量很低 ,属有害元素之一 ,其含量通常采用艾士卡试剂熔样 砷钼兰比色法测定。操作周期长 ,灵敏度低 ,且不适宜少量单个样品的分析。对此 ,作者在有关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对参考文献的分析 ,进行了氧弹燃烧 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法测定煤中砷的研究。实验表明 :样品经氧弹燃烧预处理后 ,不需再经过其它的分离处理 ,方法简便 ,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好 ,可满足实际样品的测定。2 实验部分2 1 主要仪器与试剂 WFX 1D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 ) ;GR 35 0 0型氧弹式热量计 (长沙仪器厂 ) ;电加热石…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兴仁煤砷中毒患者的死因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法(HRICP-MS)测定了贵州兴仁居民燃用煤中砷含量,并调查了煤砷中毒死者详细资料。结果显示,当地居民燃用煤中砷仍然高度富集,从1976年到2003年,贵州兴仁砷中毒患者共死亡265人,其中死于癌症人数最多,死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其次,其中大部分患者死亡时间集中在1992年以后,说明贵州兴仁煤砷中毒的远期危害逐渐暴露,煤砷中毒的预防与防治应从各个方面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高砷煤矿区酸性矿山废水溪流周围苔藓中砷形态的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LC-HG-AFS)分析方法。该方法以7%HCl为提取剂,95℃水浴提取40min,对苔藓样品中砷形态的提取率为90.67%~97.34%。无机态的亚砷酸盐(As(Ⅲ))、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和砷酸盐(As(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8、1.0000、0.9992,检出限分别为0.47、1.26、0.87、1.16μg/L,加标回收率为91.40%~113.72%,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3%~2.14%之间。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苔藓中上述四种砷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研究了冷消解、微波消解、高压密闭消解方法对超声破碎后细胞中砷的ICP-MS测定的影响,并与直接进样测定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微波消解法和高压密闭消解法效果较好,测定的精密度以RSD表示,分别为2.1%和1.2%;日间6次测定的精密度分别为1.2%和2.0%;元素加标回收率均在95.7%~108.1%范围.用4种消解方法对应的ICP-MS方法检出限介于0.74~0.93 μg/l之间,符合痕量分析要求.本工作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对1 μmol/L染砷组细胞样品中的砷化学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细胞内除了存在无机砷(As(Ⅲ)和As(Ⅴ))外,同时存在二甲基砷(DMA)和一种甲基砷中间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性砷中毒简史,环境中砷与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概况,砷摄入量与地方性砷中毒关系和外源性摄砷中止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微波辅助提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服用有机砷饲料后猪排泄粪便中的无机砷和有机砷的方法.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考察了酸介质、还原剂的选择及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0.20 μg\5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2%~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