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东南极洲Wilkes Land地区冰盖浅表层内的历史气候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南极洲Wilkes Land内陆和边缘两支有代表性浅岩芯的雪层剖面特征研究、δ~(18)O和β活化度总量分析以及功率谱分析,发掘出浅岩芯内提供的本地逐年平均气温、逐年降水量和东南极洲存在一个11a的气候冷暖变化周期等主要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超净实验条件下,利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直接测定雪冰样品中浓度在1ng/L~100μg/L之间的多种超痕量元素Al、Fe、Mn、Co、Cu、Zn、Sr、Sb、Cd、CsBa、Tl、Pb和Bi的实验方法进展。在测定过程中灵敏度的变化可通过监测ArAr质谱峰的变化进行校正,并建立了数学校正公式。以1%HNO3为空白溶液获得了各元素的检出限(ng/L)分别为:Al40、Mn6、Fe40、Co2.74、Cu9.6、Zn20、Sr0.03、Sb0.15、Cs0.04、Ba0.4、Tl0.07、Pb0.8和Bi0.05。利用标准参考物质SLRS-4对测试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在硝酸含量分别为0.5%、1%、2%和4%时雪冰中超痕量元素质谱信号强度的变化特点。测定结果发现,对于污化层样品,当硝酸的含量为1%时痕量元素的质谱信号强度最大;对于非污化层样品,痕量元素的质谱信号强度在硝酸含量为0.5%时较大,但与硝酸含量为1%时的质谱信号强度相比变化率小于10%。结合中亚山地冰川雪冰中痕量元素浓度差别大的特点,确定硝酸在样品中的含量为1%为合适的酸度。并对卓奥友峰和珠穆朗玛峰雪坑样品进行了分析方法的重复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横贯南极洲表层25cm雪层内δD值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获得了南极洲大范围表层雪中δD的地理分布,通过对自然地理条件和δD分布的海陆效应、高程效应、纬度效应等地理地带性特征的分析,认为样点处的纬度与δD的分布关系较为密切,但在某些地区地形因素起主要作用,同时还获得了南极洲内陆广袤地区表层雪内δD和采样点处年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首次获得的从南极半岛北端到Vostok站之间的δD-温度的梯度值与前人在东南极洲Terre Adelie地的结果相当吻合,但从Vostok站到终点间的δD-温度梯度偏高,除了诸多自然因素外,吹雪及其效应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南极O_3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仔细分析了大量O_3观测数据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O_3总量对太阳准11年周期活动的响应,有“敏感地区”和“不敏感地区”。以此为依据,提出了Chapman过程作为控制平流层O_3含量的主过程之外,还应有一个次过程。由此提出了南极O_3层空洞形成的新观点,并对此空洞未来数年的演变趋势,作了较具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周会 《色谱》2001,19(4):353-355
 利用AS4A SC分离柱 ,AG4A SC保护柱 ,ASRS Ⅱ抑制器 ,TAC 2阴离子富集柱和ATC 1阴离子捕集柱 ,以四硼酸钠 (Na2 B4O7)为淋洗液试剂 ,2 5mmol/LH2 SO4为化学抑制的再生液 ,采用梯度淋洗方式 ,对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雪冰中的生物有机酸和无机酸阴离子进行了测试分析。 2mL雪冰融水样品可在 16min内通过一次进样检测出氟离子、乙酸根离子、甲酸根离子、丙酮酸根离子、一氯乙酸根离子、氯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溴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草酸根离子共 10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酸阴离子。  相似文献   

6.
南极洲Nelson冰帽排钻冰芯内的火山灰与冰川物质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Nelson冰帽一条断面上三支排钻冰芯内火山灰碎屑物成分进行了研究。根据1967—1970年期间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火山喷发物主要成分资料分析,认为这三层火山灰应属1970年欺骗岛火山喷发后的沉积物。据此可知,过去20年中,Nelson冰帽顶部GW处近年来的平均积累速率为1200g·cm~(-2)·a(-1)。冰帽中部N30处的平均净积累量为700g·cm~(-2)·a(-1),边缘N50处则仅为6g·cm(-2)·a~(-1)。以此次火山灰为标记推知,Nelson冰帽东部的年净积累量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7.
从采自青藏高原阿汝和古里雅冰川的两支冰芯中选取31个样品,分别用三种仪器对比分析K^+、Na^+、Ca^2+、Mg^2+四种水溶金属离子,寻求最佳分析方案。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在K+测量中存在困难,而离子色谱(IC)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均能够满足要求,且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种离子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7以上,且并未出现ICP-MS法比IC法测量值明显偏高的现象。因此,除IC法外,ICP-MS法也是检测青藏高原雪冰样品中水溶金属离子的有效手段,其测定速度更快,且可以同时进行微、痕量元素检测,适用于大批量冰芯样品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8.
固体表面结构和常用表面分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结构化学基础课中增加表面结构知识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提出将“表面原子排布和表面电子态”、“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分析技术”等作为固体表面结构和性质教学的基本内容 ,同时将“单层分散原理”这一科技新发现作为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例子吸纳到教材中。介绍了单层分散的实验现象、原理及有关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亚极地型冰川的运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了多年的冰川运动机理研究,确认了存在四种运动机理:冰川冰的变形、冰床变形、剪断现象和底部滑动。含杂多晶冰的蠕变实验和人工冰洞内的观测表明,含冰岩屑组成的冰床,其温度高于-1℃,但低于冰的融点,一定的含杂能大大增加其变形。在此基础上,我国亚极地型冰川,就其规模和0℃等温线位置的不同,可区分为三种模式,其运动机理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利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不同表面压力下的1,2-二油酸-甘油-3-磷脂酰胆碱(DOPC)/1,2-二棕榈酸甘油-3-磷脂酰胆碱(DPPC)(摩尔比为1:1)和DOPC/DPPC/Chol(摩尔比为2:2:1)单层膜, 对单层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并用荧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形态进行了观测.热力学分析表明, DOPC与DPPC分子在单层膜结构中相互作用为排斥力, 诱导单层膜出现相变; DOPC, DPPC与胆固醇(Chol)间的相互作用均为吸引力, 当表面压力(π)大于18 mN/m时, DPPC与胆固醇的作用力大于DOPC.荧光显微镜观测表明, DOPC/DPPC单层膜出现明显相分离现象, 富含DPPC微区成“花形”结构, 且随着表面压力的升高微区逐渐增大, “花瓣”增多; 当胆固醇加入到DOPC/DPPC体系时, 单层膜相态由液相与凝胶相共存转变为液态无序相与液态有序相共存结构, 富含DPPC的微区形状从“花形”转变成“圆形”.原子力显微镜对单层膜的表征验证了荧光显微镜的观测结果, 表明胆固醇加入到DOPC/DPPC体系中对单层膜排列具有明显的影响, 压力和溶液状态等是影响脂膜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木质素系和萘系分散剂在煤水界面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两种木质素类分散剂SL(木质素磺酸钠)和MSSL(改性磺化碱木质素钠盐)和一种萘系分散剂(FDN)在大同煤表面的吸附量和动力学, 结果表明, SL和MSSL在煤表面的吸附量远比FDN的大, 但是拟合所得的Langmuir平衡常数K和吸附速率常数ka都比FDN的小, 这表明SL和MSSL在煤表面的吸附能力比FDN略差, 吸附速率较慢. 采用IR和XPS研究了煤表面分散剂吸附层的结果表明, 吸附了SL和MSSL的煤表面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 并且SL和MSSL在煤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分别为7.22和4.61 nm, 而FDN的吸附层厚度较小, 为2.11 nm. 分析认为, SL和MSSL在煤表面的吸附以氢键力为主, 吸附量较大, 吸附层较厚, 在煤表面呈多点式吸附; FDN主要以π电子极化吸附在煤表面呈卧式吸附, 吸附强度较大, 吸附层较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Legg和Jona等观测与计算了Fe{001}c(2×2)-S和Fe{001}-O表面的LEED谱,并发现衬底第一原子层间距几乎不变。Simmons等和Bruncker等观测了覆盖度θ=0.5L的Fe{001}c(2×2)-O表面的LEED图,但未获得其LEED谱。Legg等观测与计算了覆盖度θ=1L的Fe{001}(1×1)-O表面的LEED谱,并发现衬底第一原子层  相似文献   

13.
章永凡  李俊篯  陈文凯  周立新 《化学学报》2002,60(10):1798-1805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对ZrC(111)清洁和氢吸附表面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 。构型优化结果表明,从表面深入到体相一定深度,层间距存在交替“收缩”和“ 扩张”的现象,其紧邻E_F以下的DOS峰对应于活性表面态,主要成分为表面Zr原子 4d_(xz)/d_(yz)轨道;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对该表面态影响不大。对于氢吸 附表面,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倾向于吸附在表面孔洞上方位置(正对着第三层Zr原 子),此时H的1s态从体相的电子态中分离出来。此外,本文中H/ZrC(111)和 H/NbC(111)体系的H 1s诱导态变化进行了解释,并对清洁的吸附表面的芯能级位 移以及功函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玻璃微珠/Ag/TiO2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离子交换法将Ag纳米颗粒负载于玻璃微珠的表面及浅表层,并以钛酸四丁酯的乙醇溶液为前驱体,将TiO2负载于包含银的玻璃微珠表面,制得一种玻璃微珠/Ag/TiO2复合光催化剂。由于纳米银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效应,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可见光响应特性。利用XRD、SEM对样品进行表征,可发现玻璃微珠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多孔的锐钛矿TiO2,其粒径均在50 nm左右。由漫反射光谱可得出该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吸收,并在降解甲基橙溶液的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淡、海水养殖的珍珠表面的珍珠层进行了吸收谱图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的黑色和金色珍珠与淡水养殖的白色、紫色和粉色珍珠,均在其吸收光谱图中波长280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且在淡水及海水贝壳的内表面珍珠层的吸收光谱图的相同波长处也都能见到此吸收峰。鉴于上述珍珠表面及贝壳的内表面均存在生物成因文石板片和有机质周期性排列的珍珠层结构,初步推测上述特征吸收峰与此结构有关,且认为该吸收峰可作为珍珠染色处理较重要的定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切除满江红大孢子果顶端漏斗状膜和囊群盖,可彻底清除大孢子果内所含的鱼腥藻,并发育成无藻满江红。移植囊群盖于种内或种间去顶孢子果,成功地得到了重组的共生体。“新组合满江红”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固氮酶活性测定和体内鱼腥藻单克隆抗体鉴定,得以证实。其重建机率为10%。接种人工培养的鱼腥藻于无藻满江红上,发现有不完全共生现象存在。本文对萍藻交换的条件及其在满江红研究和应用前景,做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丙烯醇等离子体处理聚四氟乙烯的表面结构与润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四氟乙烯经丙烯醇等离子体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亲水性的聚合物薄膜。水在表面的接触角为40—60°不等,由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决定。对表面的全反射红外光谱、ESCA分析和SEM观测发现,等离子体处理后在原表面上形成的聚合物膜包含—CH_3、—CH_2、C=O和C—OH等基团,并且表面光滑、平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均匀有序的球形YVO4∶Eu3+发光材料,并用该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层基质材料GdVO4。XRD分析表明包覆前后的样品均为四方晶系锆英石结构的YVO4,且晶体发育良好。FTIR谱图观测到了V-O、Y-O伸缩振动吸收峰。SEM照片表明包覆前后样品均为均匀分散的纳米片组装的有序球形结构。XPS分析进一步证明形成了核壳结构的YVO4∶Eu3+@GdVO4发光材料。荧光光谱表明,YVO4∶Eu3+表面包覆GdVO4之后,发射光强度比未包覆的YVO4:Eu3+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双注法高感乳剂乳化过程中,碘离子的引入时刻对于乳剂颗粒内碘离子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说来,碘离子引入得愈早,则其出现在颗粒表面的可能性愈小;引入得愈晚,其位置愈靠近颗粒的表面.但是,早期引入碘离子同时,还有另一种效应,即倾向于使碘离子在体系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其出现在颗粒表面的概率增大.有若干事实说明,这种“均化”效果可能是早期形成的碘化银或碘溴化银晶体在乳化过程中进行重结晶而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颗粒表面上均发现一层极薄的富碘层,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碘离子在颗粒表面的富集可减少碘溴化银晶格的畸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用表面效应(光电子能谱,极克尔效应)和体效应(磁化强度,矩曲线)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RE-TM)非晶态磁光薄膜表面氧化的物理过程。稀土选择性氧化,在薄膜表面富集,过渡族金属在氧化层内贫乏。表面氧化层内的Fe_2O_3对平面磁化有贡献,且在转矩曲线上180°处出现异常峰,其峰值大小和表面氧化层深度有关。铁比钴容易和氧结合,RE-Co磁光薄膜有奸的抗湿抗氧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