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绍兴黄酒闻名于世,论其质量以沈永和酿酒厂的产品为最佳.绍兴黄酒的水料自古至今汲自鉴湖,于是鉴湖湖水与绍兴黄酒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对鉴湖湖水的微量元素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沈永和酿酒厂采用的偏门段湖水含Mo量比其他湖段的要高得多,沈永和酿酒厂所产黄酒中M。含量也高出其他黄酒的许多倍M。能催化酿酒,又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鉴湖偏门段湖水的Mo异常有着重要的生物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青格达湖底泥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关系.实验主要方法是将底泥进行一定预处理,调整工作曲线范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铜、锌的含量.通过对青格达湖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测定及分析初步确认现阶段青格达湖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3.
绍兴鉴湖兼有河湖特征,是内河网典型水环境,鉴湖部分湖底被泥煤层复盖又具有特殊性,本文讨论鉴湖水无机氮转化过程模拟试验,其结果阐明无机氮转化机制及影响)}J素,并为鉴湖水质模式提供氮转化参数.  相似文献   

4.
电动生物修复底泥中电场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动生物复合技术修复底泥,探讨了电场对底泥污染物中微生物的生长活性、营养物质的迁移等的影响.实验发现,强电场(3V.cm-1)会降低细菌的活性,而弱电场(1V.cm-1)可激活微生物的活性.相应地,弱电场下的底泥中脱氢酶活性高于强电场下的底泥;电场作用下阳极附近的异养菌生长会受到抑制;较高频率的电极正负极交替有助于消除电场作用对阳极附近异养菌总数的影响.用电动方法向底泥中注入营养物质,发现含氮化合物能在底泥中电动迁移,其中硝酸根的迁移性强于铵盐,而阴极室中磷含量下降,但磷酸根在底泥中未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蚌湖表层沉积物总磷污染现状,于2017年1月(枯水期)在蚌湖采集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总磷含量,并利用ArcGIS空间插值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蚌湖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为67.2~339.2 mg·kg~(-1),平均含量为171.8±64.4 mg·kg~(-1)。受入湖河流携带的外源磷输入影响,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空间分布呈入湖区(239.3±74.4 mg·kg~(-1))湖心区(155.7±44.9 mg·kg~(-1))湖尾区(142.9±51.9) mg·kg~(-1),周边表层沉积物TP含量高于湖区中央。赣修汇合入湖口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为402.5 mg·kg~(-1),低于鄱阳湖流域内其它河流入湖口,蚌湖表层沉积物与其它湖泊相比总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与其它湿地相比,总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6.
苕溪污染物入湖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2010年苕溪入湖河流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杨家埠和杭长桥2个水文基点站的径流量数据,计算CODMn、NH3-N、TP和TN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来明确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及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计算水质的污染分担率,表明苕溪的入湖河流水质总体为Ⅲ类,首要污染物为TN;统计逐日流量数据,计算2005~2010年入湖水量为9.15×108~17.85×108 m3;对污染物年通量进行等标计算,发现总氮的等标入湖量最高,年均入湖通量为3 415 t;对水质、水量与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水量与通量的相关系数远高于水质,且两者之间呈现季节性响应关系.因此,总氮是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水量是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自制的氢化物发生装置测定了湖底泥中的Sb、Bi和Te,并探讨了各元素的测定条件。实验证明,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稳定性和精密度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水体和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鄱阳湖湖区、入湖口及出湖口13个点的水体及底泥,测定其中的Zn、Cu、Pb和Cd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远低于国家标准,而重金属在鄱阳湖底泥中积累较严重.除部分地区Cd低于背景值外,各地区底泥Zn、Cu、Pb、Cd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最大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9.0、33.8、7.0、5.9倍.结合水流从入湖口-湖区-出湖口流动方向来看,水体中重金属因种类不同其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而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分布规律一致:湖区>入湖口>出湖口,可见重金属在湖区有明显的沉降作用.地积累指数方法评价表明,全湖底泥平均污染水平属偏重度污染.重金属污染呈现种类和区域的差异性,种类特征:Cu>Pb≈Zn>Cd;区域特征:三江口污染等级最高,污染最轻是湖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80—1986年的调查,对乌鲁木齐地区水体中轮虫的种类、分布、群落特征以及与水质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记录轮虫73种,其种群组成以广温性、广盐性、浮游型为主。一些生态耐性强、嗜有机污染物的轮虫常成为优势种。近年来柴窝堡湖轮虫种群结构发生演变,说明该湖水质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
原位化学处理对东湖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条件下对东湖底泥进行了30 d,4种原位化学处理(① Al2(SO4)3,② FeCl3,③ CaCl2,④ NaNO3)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底泥释放磷的速率大大超过化学处理底泥时释放磷的速率.厌氧条件下用未使用化学处理和分别用上述4种化学处理时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548,-0.644,0.033,0.174,0.644 mg·m-2·d-1;水相中总铁量和总磷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底泥中注入上述盐类引起了各形态磷组分的变化:CaCl2使处理后底泥中钙结合态磷PCa含量最高,表明钙盐促进了难溶性的含磷矿物质的生成;FeCl3和NaNO3处理的底泥表面氧化的Fe3 和铁、锰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PFe,Mn的含量增加,证实了底泥表面铁氧化物对磷保持力的重要性;Al2(SO4)3处理后铝和铁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PAl,Fe含量高,说明磷被吸附在铝氧化物中,因而铝盐具有较强的束缚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萧山市湘湖是古代宁绍平原湖泊中众废残存的特例其前身西城湖早已埂废.北 宋 政和二年 (1 112年 ),因农业需要,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又废田复湖.从北宋末至民国 间八百多年对湘湖主禁、主垦两派斗争激烈.1 9 4 9年以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湘湖原有灌概职能减小,围垦扩大,成为目前一条狭长的河流型湖泊.但湘湖粘土层宜制砖瓦,挖泥造成深潭,出现了又一次还湖的情况,重新恢复的湘湖,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美 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千岛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千岛湖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的现状,对千岛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以识别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引入了基于突变理论的多准则评价方法--突变级数法,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PSR)模型构建了由15个相关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千岛湖流域2008~2011年间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8~2011年间,千岛湖流域生态安全2010年达到较安全级别,其他年份均处于基本安全的级别.相对而言,压力系统的安全度最低,状态系统安全度最佳.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千岛湖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较好,但总体状况、压力和响应指标都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千岛湖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压力. 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对水体Cr,Pb和Cd的净化与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水体Cr,Pb,Cd污染有明显的净化能力,持续处理12d,能使水体Cr,Pb,Cd含量分别下降83%,77.6%和72%。蚌体的斧足、鳃、外磁膜、体表粘液、肝脏、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对3种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分别以体表粘液、鳃和肝脏最为显著。3种污染物进入蚌体的速度很快,其组织吸收量一般在第3天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进入蚌体的污染物,可在组织转移和重新分布。研究结果为生物治理Cr,Pb,Cd等重金属污染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用XRF法对珠江口12根沉积柱中V,Ni和Co含量进行了分析.V,Ni和Co含量分别在48.97×10-6~180.66 × 10-6,22.12×10-6~72.67×10-6和9.34×10-6~94.42×10-6之间.3种重金属在河口西部和伶仃洋最大混浊带区域含量高,Co同时在河口北部和香港大屿山西岸沉积物中富集.V,Co和Ni在沉积柱中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均匀分布型、上部富集型、下部富集型和斜“之”字型.它们是各自沉积环境、污染历史以及人类疏浚河口活动的综合反映.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Co从水体向沉积物中迁移的机制与V和Ni的迁移机制存在差异.矿物微粒和无机胶体的吸附作用是V,Ni从水体向沉积物中迁移的主要机制,而Co以水解产物形式或硫化物形式进入沉积物中则可能是其在河口的主要迁移机制,地质积累指数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未受重金属V和Ni污染,Co对1,5,9号站住造成偏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识别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为水质保护、规划、管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利用太湖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探讨主要污染来源;以聚类分析划分监测点类别并识别其空间相似性;以比对各类别监测点数据,讨论了污染物类别及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梅梁湾水质主要受农业非点源、浮游植物生长、外源输入的有机悬浮物、含氮有机污染物及土壤土质5方面影响;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位划归为4类,即:河流入湖口、入湖口近岸、远离入湖口近岸及湖心点类;梅梁湾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P,且各指标浓度变异不大.由此可见,太湖梅梁湾水质具有明确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污泥∶底泥∶粉煤灰=5∶3∶2、烧制温度1 130 ℃、保温时间20 min制备污泥陶粒(sewage sludge ceramsite,SSC),SSC粗糙多孔,内部孔隙率和孔容分别为36.5%和0.243 2 cm3·g-1,适合微生物的吸附与固定。基于SSC构建了曝气生物滤池(SSC-BAF),并与基于市售陶粒(commerically ceramsite,CTC)构建的曝气生物滤池(CTC-BAF)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在不同气水比和水力停留时间下SSC-BAF反应器对喷水织造废水的处理情况。根据COD、石油类、浊度的去除效果,确定了SSC-BAF反应器的最佳气水比为5∶1,水力停留时间为6 h,此时对COD、石油类、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6.87%,89.91%,96.70%,优于CTC-BAF对COD、石油类、浊度的去除率85.28%,86.76%,96.17%。  相似文献   

17.
洪湖水环境特征与湖泊湿地净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洪湖湿地水环境的监测调查,分析了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洪湖湖水除化学耗氧量和总磷略为超标,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保持着良好的水质.洪湖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大量水生植物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湖水溶解氧较丰富,平均为7.403mg/L;洪湖水体氮、磷含量都比较低.洪湖小港出水口水质浓度一般比进水口子贝渊水质浓度要低,特别是NH4^ -N,N02^--N,P04^3 ,TP等指标、其浓度的减少率一般在10%一50%之间.  相似文献   

18.
田间喷施植物保健素或健壮素均能提高同源四倍体大麦叶绿素的含量,延缓功能叶的衰老,有利于可溶性糖从茎秆等营养器官向穗部生殖器官运转,使单株穗数从2. 1提高到2. 8 ,结实率从68. 7%提高到77.。%,千粒重从56. 60g提高到59. 80g.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两种典型的黏土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在它们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光降解规律.结果表明,BPA在两种黏土矿物表面皆有少量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BPA在两种黏土矿悬浮液中的光降解速度大小顺序为:蒙脱石,高岭石.基于黏土矿物表面形貌的理化分析、颗粒的固体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的结果、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及铁的形态变化,提出了BPA在两种黏土矿物悬浮液中光降解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