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邓超  邓峰  黄嘉倩  李培桐 《化学教育》2019,40(12):56-61
从化学核心素养的视角测查204名职前化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观(包括期望观和效能观)。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职前教师的期望观和效能观均能由4因子或5因子结构解释。另外,基于2种因子结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的期望观水平显著高于其效能观水平。  相似文献   

2.
实录了1堂"氧化物的复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以氧化物知识复习为主线,将游戏的元素和方法融入教学情境,从元素观、转化观和分类观的视角去认识和剖析氧化物及其转化规律,体现了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呈现了1堂学科观念教学的具体课例,凸显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基本流程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剑  李佳 《化学教育》2016,37(1):52-57
首先用《化学教师教学观调查问卷》对广东省的103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教学观存有差异的7个高二化学教师作样本, 对他们进行课堂观察。经问卷调查发现, 不同类别高中的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取向存在差异, 一类高中的化学教师更倾向于发展式教学观取向, 二类高中的化学教师更倾向于灌输式教学观取向。在课堂观察中发现, 化学教师的教学观会影响教学方式, 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判断化学教师的教学观类型;同种教学观类型的不同高中教师的各项观察指标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徐敏  王磊 《化学教育》2013,34(1):6-10
分析了有效碰撞理论对促进学生能量观、化学反应过程观、微粒观发展的功能与价值,提出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探究方式开展有效碰撞理论教学,将有效碰撞理论的功能与价值显性化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潘柳银  潘焕坤  陈晶 《化学教育》2020,41(19):43-49
以2011-2018年19篇有关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教学观念与策略分析归纳出2种主要的教学逻辑:“证据推理型”和“模型认知型”。从“初步建立微粒观”“发展微粒观”“初步形成微粒观”等3个维度对2种教学逻辑进行归纳和评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认知型”的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6.
白涛  马红艳 《化学教育》2013,34(1):35-37
尝试以熵理论为指导,开展分类观教学,试图为分类观教学寻找理论支持,以期为一线教师分类观等策略性知识教学提供方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介观层次上的计算机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近年发展起来的介观层次上的计算机模拟和应用。介绍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模拟方法: 介观动力学和耗散颗粒动力学。还介绍了介观模拟方法在胶束形成、胶体絮状物构造、乳化剂、流变学、共聚物和高分子混合形态以及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元素观"视角的教学设计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重心从事实性知识的识记转向对更为根本的化学观念及其认识思路与方法的理解。"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课以4个环环相扣的"含氮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探究任务为线索,凸显了基于"元素观"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化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伍春雨  邓峰  吴微  符美珍 《化学教育》2020,41(10):83-89
使用开放性问卷与访谈法,以广东省某高校的43名化学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测查了他们的变化观及变化观的教学认识。结果表明化学师范生的变化观(尤其是哲学视角变化观)与变化观教学(包括渗透变化观的教学内容和培养变化观的教学策略)的认识仍有待提高。文末据此对我国化学师范生教育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秀红  历晶 《化学教育》2005,26(12):20-22,26
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建立起一定的科学本质观已越来越受到理科教育者的关注。科学本质的复杂性、丰富性决定了个人或社会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层次性和结构性。科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摆在化学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入手,初步确定了初中生应具有的科学本质观。通过一个具体化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介绍一种融合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化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发新 《化学教育》2014,35(21):44-47
通过化学能量观的构成要素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论述了化学能量观4个教学功能价值,同时提出在复习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化学能量观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乔金锁  白官  崔燕 《化学教育》2014,35(1):57-59
调查显示,不少化学教师对教科书、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认识不足或错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3方重视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师范院校要让师范生感悟新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建立新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3.
物质及其转化是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回归性问题。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2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一是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元素视角是化学科学认识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规律性的独特视角。微观认识是化学科学理解或解释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规律性的独特思维方式。元素观、能量观、科学本质观是化学科学的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14.
陈瑞雪 《化学教育》2013,34(1):19-21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具有微粒观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系统地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微粒观是从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水平进行建构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以促进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深层理解。分析了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和认识基础,设计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关键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13,34(4):36-39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阐述了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分析了"水的组成"在"化学元素观"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就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进行了探讨。要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教学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于昌凤 《化学教育》2014,35(9):23-27
着眼于中学化学的学习和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初三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建构微粒观已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微粒观”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分子”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提出了促进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愉悦学习观的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愉悦学习观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的一种学习观念。学生具有了这种学习观,可以维持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具有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和生活的情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地发展。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积极因素,挖掘教材美感、利用化学实验、联系生产实际、选用多媒体技术和进行多样化评价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愉悦学习观。  相似文献   

18.
黄萍  李林  冉鸣 《化学教育》2017,38(1):48-51
阐释了基于信息化微粒观教学工具的定义、化学微粒各种维度的信息化表现方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微粒观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化学实验入手,依据微粒存在的不同维度,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程绍山 《化学教育》2015,36(15):29-34
在酸、碱、盐教学中以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为例, 应用“微粒观”统领酸、碱、盐教学。基于“微粒观”构建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层级图, 剖析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若干教学策略, 从而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并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必修阶段原电池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能量观发展的价值,提出理解原电池原理和建构原电池装置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实现能量观功能化的前提条件。阐述了在原电池新授课阶段,通过优选原电池教学模型,采取学生探究设计原电池,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观念的建构与功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