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二茂铁酰基相连的螺噁嗪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二环已基碳二亚胺(DCC)存在下, 将9′-羟基螺噁嗪与二茂铁甲酸进行酯化缩合, 合成了一种与二茂铁酰基相连的螺噁嗪衍生物2, 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2在几种有机溶剂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 通过实验证明了在无冰水浴冷却条件下, 用高压汞灯照射时化合物2在二氯甲烷中表现出的特殊变色性是酸致变色的结果; 同时还研究了化合物2在固体PMMA薄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质. 在高压汞灯照射下,化合物2在二氯甲烷溶液中显示了良好的荧光性. 循环伏安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含二茂铁基螺噁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在分子内引入二茂铁基团提高了热不可逆性,发生光致变色反应前后化合物结构的不同对其荧光特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种新型的螺噁嗪化合物,并通过IR,MS,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1位和9’位上取代基对螺噁嗪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不同溶剂对螺噁嗪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对螺噁嗪的热褪色速率进行了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螺噁嗪1位的取代基为柔性结构,9’位连接能形成更稳定共轭体系的取代基时有利于开环体热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缩合法合成了含有肉桂酸酯基的双功能螺噁嗪类化合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当用400 W高压汞灯照射后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以及高分子膜中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可逆光致变色性.化合物也显示出了酸致变色性能.此外着重研究了化合物酸致变色荧光性能以及在150 W氙灯照射前后的荧光光谱.加入酸后和光照前后荧光光谱的改变使其有望作为荧光分子开关、非破坏性数据的读取存储介质材料.  相似文献   

5.
冯长根  王建营 《有机化学》2006,26(7):992-99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关于螺噁嗪在光致变色过程中的光化学和光物理现象的研究非常活跃. 综述了近20年来对溶液中的螺噁嗪、晶体螺噁嗪以及固体介质中的螺噁嗪的光致变色机理研究结果, 同时介绍了实验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在螺噁嗪光致变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了取代基对光致变色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机理研究对新型螺噁嗪设计合成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螺噁嗪光致变色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长根  王建营 《有机化学》2006,26(7):1012-102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关于螺噁嗪在光致变色过程中的光化学和光物理现象的研究非常活跃. 综述了近20年来对溶液中的螺噁嗪、晶体螺噁嗪以及固体介质中的螺噁嗪的光致变色机理研究结果, 同时介绍了实验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在螺噁嗪光致变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了取代基对光致变色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机理研究对新型螺噁嗪设计合成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功能螺吡喃螺噁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致变色材料在光学镜头、光学信息存储、光分子开关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双功能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综述了以螺吡喃、螺噁嗪为光致变色基团的双功能光致变色化合体系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具有荧光性能、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光致变色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苯并噻唑螺萘并噁嗪类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苯并噻唑衍生物、1-亚硝基-2-萘酚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苯并噻唑螺萘并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MS,1H NMR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仪研究了溶剂效应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荧光效应,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开环体的λmax与溶剂的极性常数呈较好的线形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合成了3个双螺噁嗪化合物, 采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测试了光照前后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在高分子薄膜中的消色动力学曲线. 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耐疲劳度, 在材料、分子开光及生物探针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螺噁嗪结构中的萘环8′-位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合成了三种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对三种产物的光谱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考察了其光照褪色速率和抗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改变8′-位取代基,合成化合物的闭环吸收峰的位置几乎不受影响,但开环吸收峰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取代基极性增加明显红移.增加溶剂的极性,可使同一化合物的开环吸收峰红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