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碱金属Na、碱土金属Mg以及稀土金属Ce改性的15% Ni-5% M/γ-Al2O3镍基负载型催化剂(标记为NMA,M=Na、Mg、Ce)。通过XRD (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H2-TPR (H2-程序升温还原)、TEM (透射电镜)、NH3-TPD (NH3-程序升温脱附)、TG (热重)和拉曼光谱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织构、表面性质等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在微通道反应器内研究了多环烃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催化重整制氢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助剂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Ni/γ-Al2O3(NA)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积碳性能。其中,NNaA催化剂的表面活性镍物种的浓度最高,颗粒尺寸最小,且其表面总酸量较低,在高温重整反应中对活性组分镍的抑制聚集作用最为明显,从而使其获得最佳的改性效果。在常压、750℃、水碳比(S/C)为2.4、重时空速(WHSV)为472 h-1条件下,NNaA催化剂上JP-10的转化率和H2选择性分别可达82.9%和73.3%,而积碳量仅为0.53 mg·gfeed-1。反应后该催化剂的积碳多为丝状碳,而其他催化剂的积碳多为无定形碳。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2O3含量的SiO2-Al2O3复合氧化物,以该系列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负载量15%(重量百分比)的催化剂,用于催化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采用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载体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散度及表面酸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显著影响了催化剂吸附、活化H2与C=O键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催化剂的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其中,Ni/SiO2-Al2O3催化剂上的L酸中心能够促进C=O键的吸附、活化,与金属Ni上的H2吸附活性位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因此,具有最多L酸中心和丰富H2吸附活性位的Ni/SiO2-8Al2O3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在180℃、4 MPa氢气压力下,乙酰丙酸转化率达到90.5%,目标产物γ-戊内酯选择性为100%.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蒸发自组装法调控载体形貌及孔道结构,成功制备了有序介孔氧化铝载体。以铬氧物种为活性组分,碱金属钾为助剂,采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异丁烷催化脱氢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流速、催化剂粒径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N2物理吸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及热重等表征方法探讨了载体形貌、孔道结构与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低温下有利于控制异丙醇铝的水解和缩合及介孔γ-Al2O3的研制。与常规的γ-Al2O3相比,所制备的介孔γ-Al2O3的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有序性,在600℃、101.325kPa、GHSV=1 000 h-1的条件下,10%(w/w)Cr2O3/γ-Al2O3催化剂性能最佳,异丁烷的转化率达63.1%,异丁烯的选择性达到85.5%。与传统的催化剂相比,介孔Cr2O3/γ-Al2O3催化剂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度分散的活性组分,优良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抗积碳能力。  相似文献   

4.
H2SO4处理的Nb2O5/γ -Al2O3催化剂表面酸性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Hammett指示剂法、红外光谱(IR)、示差扫描量热-热重法(DSC-TG)和微型催化反应装置等研究了H2SO4处理的负载型Nb2O5/γ-Al2O3催化剂表面酸性和催化异丁烯(IB)与异丁醛(IBA)反应生成2,5-二甲基-2,4-己二烯(DMHD)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所用H2SO4浓度增加,Nb2O5/γ-Al2O3催化剂表面酸性增强,B酸量增加,L酸量先增加后下降。经H2SO4处理的Nb2O5/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增加,但当H2SO4浓度超过0.05 mol·L-1时催化活性又急剧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在H2SO4处理的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强酸中心上,产物分子进一步转化为积炭且封闭催化剂活性表面,导致催化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ZrO2与Al2O3的不同质量比的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1.5% Pt/ZrO2-Al2O3w/w)催化剂。以C3H6和CO为反应物的催化性能评价显示,在系列催化剂中以Pt/Zr(0.4)-Al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最为优异,其C3H6和CO的起燃温度(T50)小于125℃,完全转化温度(T90)小于150℃。采用XRD、低温N2吸附、H2-TPR、CO脉冲吸附等分析表征技术探索了催化剂物相结构、比表面积、颗粒尺寸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具有Al2O3材料的介孔织构和大比表面积特性,且产生了AlxZr1-xOy固溶体新物相。适当的ZrO2与Al2O3的质量比,是改善Pt与ZrO2-Al2O3的相互作用强度,促进贵金属Pt的分散,提升Pt/ZrO2-Al2O3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通过调节NH3·H2O用量来实现可控制备超高倍率纳米结构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NH3·H2O用量会对颗粒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随着NH3·H2O用量的降低,一次颗粒形貌由纳米片状逐渐过渡到纳米球状,且nNH3·H2O:(nNi+nCo+nMn)=1:2样品晶体层状结构最完善、Li+/Ni2+阳离子混排程度最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也证实了nNH3·H2O:(nNi+nCo+nMn)=1:2样品具有最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超高倍率性能。具体而言,在2.7~4.3 V,1C下循环3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19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1%,中值电压基本无衰减(保持率为97%)。在100C(18 Ah·g-1)的超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还能达到56 mAh·g-1,具有应用于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前景。此NH3·H2O比例值对于共沉淀法制备其他高倍率、高容量的正/负极氧化物材料具有一定的工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ZrO2与Al2O3的不同质量比的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1.5% Pt/ZrO2-Al2O3w/w)催化剂。以C3H6和CO为反应物的催化性能评价显示,在系列催化剂中以Pt/Zr(0.4)-Al2O3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最为优异,其C3H6和CO的起燃温度(T50)小于125℃,完全转化温度(T90)小于150℃。采用XRD、低温N2吸附、H2-TPR、CO脉冲吸附等分析表征技术探索了催化剂物相结构、比表面积、颗粒尺寸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具有Al2O3材料的介孔织构和大比表面积特性,且产生了AlxZr1-xOy固溶体新物相。适当的ZrO2与Al2O3的质量比,是改善Pt与ZrO2-Al2O3的相互作用强度,促进贵金属Pt的分散,提升Pt/ZrO2-Al2O3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的预处理气氛制备了CeO2/γ-Al2O3载体以调节表面Ce的价态,并以Cu(CH3COO)2为前驱体制备了CuCeAl催化剂。XRD和H2-TPR的结果表明在还原气氛下处理的CeO2/γ-Al2O3载体具有更多的活性氧原子,因此相应的CuCeAl催化剂表面有更多分散态的Cu2+/Cu+物种。NO+CO反应的结果表明分散态的Cu2+/Cu+是NO转化的活性物质,而Cu0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N2选择性。因此,同时含有分散态Cu2+/Cu+和少量晶相Cu0的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九水合硝酸铝(Al(NO33·9H2O)与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Al2O3含量的Si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通过浸渍硝酸氧锆引入ZrO2,制备ZrO2/SiO2-Al2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催化剂在肉桂醛(CAL)MPV转移加氢中的催化性能,并结合N2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H3-程度升温脱附(NH3-TPD)、Py-原位红外(Py-IR)等技术,研究催化剂结构、织构以及表面性质与其催化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均以L酸为主,并含有少量B酸中心,这使得加氢产物以肉桂醇(COL)为主,并含有少量1-苯丙烯-2-丙基醚(CPE).Al2O3含量不仅影响催化剂表面的酸中心数量,而且对催化剂的织构参数有较大影响.随Al2O3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L酸与B酸中心均有所增加,而孔径则持续变小,这使得催化反应呈现CAL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少、目标产物COL选择性先稍有减小后有所增加的趋势.在Si/Al比为2时,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下,CAL转化率达96%,目标产物COL选择性达90%.  相似文献   

10.
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散射光谱(UV-Vis DRS)、程序升温还原(TPR)、CO化学吸附和微反测试等方法研究了Ni2+在γ-Al2O3上的分散状态和负载型Ni/γ-Al2O3催化剂的α-蒎烯加氢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Ni2+负载量远低于其在γ-Al2O3载体表面分散容量时,Ni2+优先嵌入载体表面四面体空位,随着Ni2+负载量的增加,嵌入载体表面八面体空位Ni2+的比例增大。由于八面体Ni2+易被还原为金属态Ni0,NiO/γ-Al2O3样品的还原度随Ni2+负载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地增加,经氢还原所得Ni/γ-Al2O3催化剂的CO吸附量和α-蒎烯加氢催化活性大幅度增加。对La2O3助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在γ-Al2O3上的La3+物种可阻止Ni2+嵌入γ-Al2O3表面四面体空位,增大了八面体Ni2+物种所占比例,提高了催化剂的还原度,故Ni-La2O3/γ-Al2O3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于Ni/γ-Al2O3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纯Fe2O3表面活性位点较少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在多相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元素掺杂、贵金属负载以及与其它化合物质复合等改性措施来提升催化活性,然而这些措施存在催化剂制备复杂,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剂的精细结构难以精准控制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在α-Fe2O3表面引入氧空位缺陷构筑双活性位点(Fe2+和氧空位)用于促进H2O2分解提高降解污染物降解效率。实验结果发现α-Fe2O3-x-330/H2O2体系具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pH=2~10)。当pH=4时,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834 h-1,而且催化剂具有磁性,易回收重复使用。催化机理研究表明氧空位缺陷α-Fe2O3-x催化剂的氧空位和Fe2+两种活性位点均可促进H2O2分解,而且氧空位的引入有利于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γ-Al2O3表面原位合成Ni-Al-CO3LDH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Al-CO3LDHs/γ-Al2O3have been prepared using an in-situ synthesis technique. NH3·H2O was chosen as activation agent of Al on the γ-Al2O3surface as well as precipitant. Ni-Al-CO3LDHs/γ-Al2O3was synthesized by controlling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of Ni2+ and initial pH.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orous struc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D, FT-IR, TG-DTA, 27Al MAS-NMR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The resulting sample of Ni-Al-CO3LDHs/γ-Al2O3possesses higher specific area and narrower pore distribution, in which Ni-Al-CO3LDHs are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γ-Al2O3and share the same Al-O bonds with the γ-Al2O3lattice. Finally a possible structur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porous characters of Ni-Al-CO3LDHs/γ-Al2O3.  相似文献   

13.
用高锰酸钾与硝酸锰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高活性的氧化锰(MnOx)催化组分,用胶溶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γ-Al2O3载体,分别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MnOx和Pd/γ-Al2O3催化剂,然后将两者机械混合涂覆于堇青石上制得Pd/MnOx+Pd/γ-Al2O3整体式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低温N2吸附-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在300至700℃焙烧MnOx对催化剂降解地表O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和MnOx之间存在协同作用;MnOx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600℃焙烧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O3的起始(12℃)转化率达到88%,完全转化温度为18℃。MnOx的物相和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氧物种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适当比例的MnO2和Mn2O3共存有利于O3分解,表面吸附氧为O3分解的活性氧物种。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In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 (OH)2-In (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5.
用酸中和法制备了活性γ-Al2O3, 并在其表面负载SO3得到固体酸催化剂SO3/γ-Al2O3, 用XRD, TG-DTA, FT-IR,NMR, NH3-TPD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酸性研究. 结果表明: 在SO3/γ-Al2O3的制备过程中形成少量的Al2(SO4)3, 同时SO3与γ-Al2O3表面上的羟基反应, 形成强的Brönsted酸位, 根据1H/27Al 双共振(TRAPDOR)MAS NMR与FT-IR实验结果提出了Brönsted酸结构模型. SO3/γ-Al2O3表面存在两种不同强度的酸中心, 其酸强度大于分子筛HZSM-5, 但弱于传统的固体超强酸 /γ-Al2O3.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法和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载体,其负载的磷化镍催化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H2原位还原法制备. 通过N2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表征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喹啉的加氢脱氮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性能. 结果表明,原位溶胶-凝胶法制成的复合载体基本保留了原有的γ-Al2O3的孔特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宽的孔分布,TiO2主要以表面富集的形式分散在管状的γ-Al2O3表面,其负载的磷化镍催化剂还原后所形成的活性相为Ni2P和Ni12P5;而共沉淀法制成的复合载体比表面积较小,孔径分布更加集中,TiO2趋于在块状的Al2O3表面均匀分散,其负载的磷化镍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可还原性,还原后所形成的活性相为Ni2P. 不同的载体制备方法和不同的钛铝比对催化剂加氢脱氮性能影响较大,当n(Ti)/n(Al)=1/8时,共沉淀法载体负载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加氢脱氮性能,在340 ℃,3 MPa,氢油体积比500,液时空速3 h-1的反应条件下,喹啉的脱氮率可以达到91.3%.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Ce0.64Mn0.13R0.23Ox(R=La,Zr和Y)催化剂,并用低温N2吸附-脱附(BET)、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对柴油车排放碳烟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催化剂均形成了具有立方萤石结构的固溶体。加入Rn+离子后,催化剂的抗老化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加入La的催化剂具有最好的抗老化性能,老化后碳烟催化燃烧的Tm为319℃,适合于柴油车的排气温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催化剂In2O3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OH)2-In(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形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9.
采用XRD,TPR,CO吸附in-situ IR,CO氧化反应等对CuO/γ-Al2O3催化剂经CO处理前后的结构、组成和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CO在250 ℃下处理1 h后CuO/γ-Al2O3催化剂中出现了分散态Cu+物种,该物种的产生使催化剂的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了2种铬基(Cr2O3和CrO3/Cr2O3)催化剂,用于气相氟化2-氯-1,1,1-三氟乙烷合成1,1,1,2-四氟乙烷。研究发现含有低价铬(Cr3+)物种的Cr2O3催化剂上2-氯-1,1,1-三氟乙烷的稳态转化率为18.5%,而含有高价铬(Cr6+)物种和低价铬(Cr3+)物种的CrO3/Cr2O3催化剂初始转化率达到30.6%,然而存在明显的失活。含有Cr6+物种的CrO3/Cr2O3催化剂的2-氯-1,1,1-三氟乙烷氟化反应初始TOF值为1.71×10-4 molHCFC-133a·molCr(Ⅵ)-1·s-1,高于含有Cr3+物种的Cr2O3催化剂(4.16×10-5 molHCFC-133a·molCr(Ⅲ)-1·s-1)。Cr2O3催化剂在氟化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相结构保持不变;而含有高价铬物种的CrO3/Cr2O3催化剂经HF反应后生成了CrOxFy活性物种。然而,CrOxFy物种在反应中挥发或转化成稳定但无活性的CrF3,从而导致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