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表面显影、Dember效应、化学成熟、光谱增感等方法,对照实心立方体溴化银乳剂研究了中空卤化银微晶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及感光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中空卤化银的潜影在孔洞处优先形成;(2)中空卤化银微晶中位错、缺陷较多,其填隙银离子浓度较大,电子陷阱较多;(3)中空颗粒表面反应活性高,感光度高,光谱增感效果好;(4)中空颗粒乳剂其反差较大,最大密度较高;(5)上述结果均可归因于中空卤化银微晶所特有的孔洞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已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报道[1~7],然而关于中空立方体颗粒乳剂的基本性能及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80 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卤化银微晶已在新开发的各种高质量感光材料中得到应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中又出现新型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的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一种表面有许多小孔及凹坑的中空卤化银T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感光性能.由于其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十五年来,卤化银感光乳剂的制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卤化银微晶,例如扁平T-颗粒、双层结构颗粒、外延复合晶体、多层结构颗粒、糙面颗粒等等.这些新型微晶乳剂的出现使“微粒高感”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新一代彩色和黑白感光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表明卤化银乳剂制备技术的更新对感光材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超细颗粒照相乳剂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全息术和微电子制版材料的广泛应用,需要高解像率和高感光度的照相材料.但是,在颗粒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颗粒尺寸小于0.05μm的胶态卤化银乳剂难以用化学增感的方法实现感光度的提高[1]。硫氰酸钾在常规照相乳剂中是卤化银的溶剂.而在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中,如果控制pAg在6.1~6.8范围内,使用硫氰酸钾,能提高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的感光度,而颗粒尺寸不变,这一效果对全息术有重要现实意义。硫氰酸钾在超细卤化银颗粒乳剂中的作用,迄今为止,在文献上还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6.
碘在卤化银微晶中的含量和分布对感光度的影响引起乳剂配方设计者的广泛注意和重视.颗粒中的碘引起其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的改变,导致微晶颗粒表面化学及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增感敏化斑的位置、分布以及随后潜影斑、灰雾斑的形成等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影响乳剂的感光性能.如果我们想有效地控制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灰雾、反差等一系列感光性能,必须调整卤化银乳剂颗粒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7.
李智  郑彤  彭必先  陈丽娟 《化学学报》2006,64(9):833-838
重点研究了系列立方体乳剂和氯化银{100}面T-颗粒乳剂的光吸收特性. 通过调变乳剂制备的各项参数, 成功地制备了系列立方体卤化银乳剂及氯化银{100}面扁平颗粒乳剂. 经过TEM和SEM进行观察, 统计颗粒的形貌、粒径, 确定系列立方体乳剂微晶的粒径分别为: 80, 150, 600 nm; 得到的氯化银{100}面扁平颗粒乳剂微晶的等效粒径为1400 nm, 且形态比不小于7. 经过对明胶-乳剂层和片基的反射和透射光谱测试, 计算了不同形貌、不同粒径AgCl(Br)乳剂体系的光吸收系数, 比较了相对光吸收能量. 实验发现: 纳米级卤化银立方体的光吸收在可见光谱区始终保持有较高值, 主要吸收峰与其它颗粒相比明显发生了红移; 氯化银{100}面T-颗粒乳剂在本征吸收区及可见光区域都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上发展了一系列严格控制卤化银微晶结构和排列的新方法,如薄片颗粒(亦称T颗粒,用于Kodak VR-1000)、双层结构颗粒(DSG,用于富士HR-1600),有序颗粒(参见本刊1985,No.1,12)等,使卤化银感光材料的性能获得了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卤化银照相乳剂的感光性能与卤化银微晶体的晶体结构和尺寸大小有很重要的关系, 而卤化银微晶的结构和尺寸大小是由其沉淀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提高卤化银照相乳剂遮盖率的研究,特别是高速负性乳剂,例如医用X射线乳剂已引起广泛注意。乳剂制造者们不断寻求提高卤化银照相乳剂的遮盖率,即尽可能产生较高的密度,以最充分地利用银,或在不降低卤化银乳剂性能的条件下,减少胶片中的银含量,以达到节银的目的。将一定量的内灰化卤化银乳剂与碘的摩尔分数大于3%的高感大颗粒乳剂混合,以提高感光材料的遮盖率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内灰化乳剂的制备,选用了有效的内灰化卤化银乳剂及灰化剂,以提高负性感光材料的遮盖率。试验表明,内灰化乳剂与常规的澳碘化银乳剂混合涂成胶片,是达到提高胶片遮盖率的有效方法。胶片在显影时内灰化颗粒(曝了光的)充分被还原,可产生较高的密度即较高的遮盖率。在显影液中是否含有碘化钾以及对内灰化乳剂制备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2]。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制备了高氯卤化银立方体系列乳剂和高氯卤化银(100)晶面T颗粒乳剂,对高氯卤化银立方体乳剂进行了不同种类掺杂剂的掺杂试验.通过测定以上各乳剂在常规曝光和高照度曝光下的照相性能,表明了在高氯卤化银乳剂中掺杂碘化物、掺杂铱络合物和掺杂浅电子陷阱掺杂剂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乳剂的高照度性能,几种改进措施的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用于感光材料的卤化银微晶合成技术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合成出了诸如T-颗粒、核壳乳剂和外延复合颗粒等,使感光材料的性能日趋优异。但由于感光化学反应(如化学增感、光谱增感、潜影形成及显影过程等)基本上都发生在微晶的表面,而微晶核内部的卤化银却未发生作用,而随定影过程被溶解成废液,这样便造成贵金属银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随着卤化银微晶合成技术的进步,合成出了诸如T-颗粒、核壳乳剂和外延复合颗粒乳剂等性能优异的微晶体,极大地提高了乳剂的感光性能.但这些乳剂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大量消耗贵金属银,且未成影像的银均随定影过程而浪费.为改善此类乳剂的不足,各国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双注仪制备出中空立方体碘氯溴颗粒乳剂并研究其感光性能.结果表明:由于中空颗粒具有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微粒高感是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发展方向。一般说来卤化银颗粒越小,其感光度越低,为了制备微粒高感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在保证微粒的前提下,寻找一些有效的增感剂能达到微粒高感的目的.冠醚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增感剂。近年来,冠醚化合物增感卤化银乳剂已有过一些报道[1,2]。作者[3,4]对硫杂冠醚化合物增感澳化银乳剂做过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般采用化学滴定法来定量分析卤化银乳剂中的银和卤素组份。其他仪器分析,如X射线能谱,X射线电子能谱,X光萤光等只能做到半定量或定性分析。而化学滴定法的实验操作步骤又十分繁琐,而且卤素的化学性质相近,需用差减法分别得到最后结果。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法,样品不需预处理(即不需要去除明胶),即可对卤化银乳剂同时进行元素测定。所测定的数值与化学滴定法的结果对照比较,两者十分相近。说明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来测定卤化银乳剂的元素组份是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延卤化银乳剂一般都是在有机调变剂作用下制备出来的,而有机调变剂会给乳剂体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本文中用无机酸盐KSCN作外延乳剂调变剂制备出了一系列外延乳剂,并利用电子透射显微技术研究了硫氰酸钾对主体乳剂颗粒的浸蚀作用和浸蚀部位,指出了浸蚀部位和外延生长位置间的关系,对八面体及薄片颗粒外延乳剂的形貌和晶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对不同外延成份的薄片颗粒外延乳剂的形貌也进行了描述,证明了无机酸盐KSCN可以用作外延调变剂。  相似文献   

18.
溶剂在卤化银乳剂的制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工作合成了1,8-二羟基-3,6-二硫代辛烷(1,8-dihydroxy-3,6-dithiaoctane或3,6-dithia-1,8-octane-diol简称DTO*)。测定了桥键—S—CH2—的形成,当把它加到乳化的母液中(0.18—1.0g/molAgBr)时,发现它能明显地促进卤化银微晶的生长,使颗粒变大,大小分布变得比较均一,感光度和反差均有所提高,同时使微晶的离子电导率下降。本文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从 70 年代以来, 一直有少数人在尝试制作一种新型卤化银乳剂[1~7], 即以某些结构与卤化银相似的无机盐、胶体、染料、水溶性卤化物等作核, 在其表面上外延或聚结上很薄的卤化银壳, 使其形成有别于传统卤化银的新型多相光敏体系, 即非银核/卤化银壳多相组合光敏微晶体系。  相似文献   

20.
卤化银乳剂层在交变电场中显示出介电色散现象(Maxwell-Wagner效应),即在交变电场的频率f不同时,卤化银乳剂层的介电损耗ε″也不相同。根据ε″~1f,曲线可以计算卤化银微晶体的离子电导σ2。我们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明胶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ε′1,同一明胶在不同频率和真空度下所显示的ε′1也有差别。含湿量的增大使乳剂的ε″max,ε′max和ε的数值增大,使ε″~1gf曲线的低频端提高,使fmax向低频偏移。通过抽气严格控制样品含湿量是得到准确的σ2的关键。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乳剂层的层数和电极的尺寸对fmax和σ2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