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焕荣  王天任 《发光学报》2018,39(4):425-607
稀土有机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但其内在缺陷如较低的稳定性和较差的加工性等则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子液体稳定性和溶解性能均较好,将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同时可以赋予材料更多奇特和优异的性能,从而增强它们的实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含离子液体和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材料体系,阐明了离子液体在这些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这类材料未来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Zn,Cd)(S,Se):Cu体系红色場致发光燐光体。在1000—1100℃下灼烧(0.9Zn,0.1cd)(0.1S,0.9Se),其中加入5.10~(-5)克原子Cu/克分子的激活剂和同样浓度的共激活剂,得到了最好的红色場致发光燐光体。不同组成的燐光休,場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性能,可以通过表明能级随固熔体中组成变化的曲线来解释,而这类曲线是考虑了最近邻效应的影响以及場致发光中温度猝灭因子得到的。出于类似的考虑,对于给定发光中心的巳知组成的燐光体,我们可以予料其发光性能的变化,並且对于場致发光燐光体出现指定的颜色,存在着临界激发频率。  相似文献   

3.
有机及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发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俊彪  刘行仁 《物理》1994,23(8):461-467
有机和聚合物材料电致发光是近几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倍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们的电致发光薄膜器件激发电压低,易得到彩色显示,发光效率高,而且器件薄易实现大屏幕平板化,综述这类薄膜电致发光的发光原理、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在发光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发光学报》2021,42(3)
有机自由基由于存在未配对或弱成键电子,因而具有独特的基态开壳电子结构。这类开壳电子结构的分子体系可展示出特殊的物理性质,如近红外吸收、非线性光学响应、可逆电子氧化还原、磁学性质等,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然而,绝大多数自由基在光激发态下以非辐射方式释放能量,从而表现为弱发光或不发光。近年来,以三芳基甲基自由基衍生物为代表的双线态自由基发光体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红光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达到90%以上,且成功地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自由基发光体是在基态和激发态均具备自由基特征的新型分子体系,其分子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质调控是该领域的关键难题。在已报道的仅有的少数发光自由基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期待获得性能优异、可选择性调色的多种类发光自由基及其作为功能材料的潜在应用。本文总结了发光自由基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构效关系,以及激发态发光机制与自由基非辐射跃迁抑制机理等,讨论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关于散射激光器发光原理的理论框架,用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散布性随机激光器的发光原理,在此之前还没有理论来完整地解释这类激光器的发光原理.这一理论有可能引发散射激光在文件加密、遥感、高速显示器和成像诊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蒽类荧光染料的荧光性质及其化学发光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蒽中位取代的荧光染料(9,10-二苯基蒽,9,10-二苯乙炔基蒽)的合成。分析测试了这类染料的液相荧光和化学发光光谱,讨论了它们的结构与其荧光和化学发光波长及效率的关系(在双乙二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并配制了发光明亮的高效化学发光液。  相似文献   

7.
8-羟基喹啉锂的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8羟基喹啉金属螯合物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其中,8羟基喹啉铝(Alq3)是这类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成膜性,电子迁移率为10-5cm2Vs,是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中最常用的电子传输发光材料。可是其发光峰在524nm,只作为绿色和红色发光器件的基质材...  相似文献   

8.
在有限景深的光学系统中,由于发光平面具有纵深方向的分布而不能清晰地成像于一个像面上;X光激发的发光玻璃成像系统具有这种性质. 针对不同发光平面的发光强度呈现指数衰减规律的发光玻璃的成像问题,用几何光学原理模拟了成像清晰度的变化规律,为这类成像系统的调节提供了依据,并获得了与理论推导的成像清晰度的变化规律相符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红光量子点掺杂PVK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民  赵谡玲  徐征  高松  杨一帆 《物理学报》2014,63(9):97302-097302
无热处理制备了红光CdSe/ZnS量子点掺杂PVK的ITO/PVK:QDs/Alq3/Al结构电致发光器件.测试器件的发光光谱和电学特性等,研究了掺杂浓度(质量分数)对体系发光特性的影响,将非掺杂与掺杂体系做了比较,提出了优化掺杂体系的一些可行方案.量子点掺杂浓度较低时,主要为Alq3的发光;掺杂浓度为20%时,Alq3的发光得到抑制,红光发射最佳;继续增大掺杂浓度,QDs发光峰发生微弱红移,器件性能变差.与非掺杂体系相比,掺杂浓度合适的PVK:QDs体系大大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三价铕激活的(Y,La)2O2S二元体系的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新的荧光粉基质料材,本文研究了在阴极射线、紫外线和X射线激发下,三价铕激活的(Y,La)2O2S二元体系的发光亮度、发射光谱和发光颜色等发光特性随组成变化的规律,并研究了三价铕离子浓度对(Y0.9La0.1)2O2S体系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侯林涛  黄飞  彭俊彪  曹镛 《物理学报》2007,56(10):6104-6108
以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水/醇溶性胺基化或者季铵盐化的芴和含硫窄带隙共聚物4,7-二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共轭聚电解质为发光层,以高功函数金为电极,制备了一系列高效饱和红色单层发光二极管. 对PFN-DBT10,在38.7mA/cm2下外量子效率达到0.42%,色坐标位于(0.67,0.33). 这类聚电解质解决了发光器件层间的互溶问题,以它和高功函数金组成双层复合阴极,制成了高效三基色双层发光二极管. 通过单层和双层器件结构系统地研究了这类新型聚电解质的发光特性和电子注入特性,器件效率的提高与这类聚电解质和高功函数金电极界面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镝—镧—钛试剂荧光体系的协同发光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现了镧对镝-钛铁试剂荧光体系的协同发光效应,详细研究了镝-镧-钛铁试剂协同发光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确定了各种试验条件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Tb(m-benzoicacid)3的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 ,对苯甲酸铽Tb(m benzoicacid) 3 的发光特性。以这种材料为掺杂剂 ,聚乙烯咔唑 (PVK)为基质材料制备了薄膜器件。通过对光谱的研究 ,发现在掺杂体系中 ,PVK与Tb(m benzoicacid) 3 之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 ,能量传递效率与铽配合物的掺杂浓度有关 ,随着Tb配合物的掺杂浓度的增加 ,Tb的特征发光在掺杂体系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增加 ,而PVK的发光相对明显减弱 ,当Tb(m benzoicacid) 3 :PVK的质量比高于 2 0 %时 ,整个体系的发光变为以Tb的发光为主 ,而PVK的发光基本猝灭了。以PVK :Tb(m benzoicacid) 3 掺杂体系为发光层 ,八羟基喹啉铝 (Alq)为电子传输层 ,制备了双层电致发光器件 ,器件的结构为ITO/PVK :Tb(m benzoicacid) 3 /Alq/LiF/Al,该器件的电致发光为三价铽离子的特征发光 ,在 2 1V的电压下 ,亮度可达 311nt。  相似文献   

14.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15.
铝酸盐类发光材料红外释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岩 《发光学报》2001,22(1):59-61
报道了铝酸盐类发光材料体系存在高效率的红外释光现象,成功地合成出对红外光束反应灵敏的铝酸盐类发光材料,研制出红外激光检测板,同时研究了该类发光材料红外与紫外发光及其荧光衰减特性,提出了该类发光材料的红外发光应属于红外释光过程,并展示了其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发射紫外线的阴极射线发光材料的要求逐渐增加,主要是用于光监视、安全光通讯及干处理胶片记录用的高分辨率阴极射线管。对这类发光材料的要求是:发光波长在3000—3500(?)之间,能量转换效率超过1%,辐射输出高而且在输入电流密度大于1安培/平方厘米时没有饱和现象,分辨率高、余辉短(要求在少于1微秒的时间内亮度下降到初始亮度的10%),在极高的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中文标题     
罗晞 《发光学报》1987,8(4):279-290
迄今为止,Ⅱ—Ⅵ族粉末发光材料还是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大有前途的发光材料.特别是ZnS、CdS这类最早的材料,如现在还大量生产的被用到彩色电视中的蓝粉ZnS:Ag,还未找到其它更好的基质材料来取代它.  相似文献   

18.
田华  范希武  许少鸿 《发光学报》1988,9(4):297-303
本文研究了在室温下经Er离子注入ZnSe晶体的电致发光.报导了三价稀土离子在ZnSe MIS结二极管中的发光.阐明了Er3+离子是在高电场下通过过热电子直接碰撞激发的,根据分立中心是高场激发的有效发光中心,可望在这类器件中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纳米ZnS中的自激活发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春祥  黄磊 《发光学报》1999,20(3):239-242
在水和乙醇体系中分别制备了尺寸在5nm左右的掺杂和未掺杂的ZnS纳米粒子,观察到了所谓自激活发光,在乙醇溶胸体系中这种发光比水溶胶体系不强两个数量级。对这种纂扩活发光的机理及其与纳米粒子形成过程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 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 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