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挖掘喷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宏 《化学教育》2002,23(5):42-43
喷泉实验直观、生动 ,趣味性和知识性均较强 ,在高一教材中两度出现 ,是培养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本文对喷泉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尤其是在知识性方面的思考 ,旨在充分实现喷泉问题的教育价值。1 喷泉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一教材中的喷泉实验是用NH3-H2 O和HCl-H2 O来做的。在引导学生分析解释NH3和HCl 2种气体产生喷泉实验现象的原因后 ,可进一步提问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它与水组合能否产生喷泉 ?如何改进 ?学生很容易想到 ,CO2 -H2 O的组合不能形成喷泉 ,而用CO2 -NaOH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邹标 《化学教育》2014,35(1):68-69
正1实验装置介绍与优点1.1装置介绍利用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反应制取气体,将制取气体与喷泉实验相结合,设计了快捷、连续、通用的音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左边的烧瓶与分液漏斗组合为气体发生装置;倒置的漏斗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同时,喷泉实验结  相似文献   

3.
岳强 《化学教育》1997,18(3):33-33
将高一化学制取氨气的实验用品改为浓氨水,只需往锥形瓶中加一次浓氨水(100-150mL),不用加热,即可做氨的喷泉演示10-15次,装置如图。  相似文献   

4.
魏冰 《化学教育》1992,13(1):35
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不仅能说明重要的化学原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本文介绍的演示实验由两部分组成,即氨喷泉和化学发光实验。利用氨喷泉的虹吸作用,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组合起来而成为一种发光的氨喷泉实验。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通过“T”型管把一个倒置的圆底烧瓶和混合后能产生化学发光的两种溶液(溶液A和溶液B)连在一起。当少量的  相似文献   

5.
王晓瑜  冉鸣 《化学教育》2018,39(19):52-53
改进了氨气的喷泉实验装置设计,优化了试剂用量,将氨气生成与喷泉实验融为一体,使其操作简单,实验成功率高,而且能在3 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吕亚娟  曾有德  张力  陈洁 《化学教育》2013,34(10):75-77
分别将氨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的制备、收集和性质实验组合设计,形成各自的半封闭装置。对影响喷泉实验的重要因素——露出水面的玻璃管长和挤压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压、温度、装置、操作过程和课堂演示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相差较大。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进程与观察实验过程,将形成喷泉的时间控制在10~50s之内,当h=50cm或60cm时,氨气或氯化氢的实际挤压量大约是理论挤压量的10倍,当h=40cm时,氨气或氯化氢的实际挤压量大约是理论挤压量的6倍,二氧化硫的实际挤压量是理论挤压量的17倍,后者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需挤压10%氢氧化钠溶液才能使喷泉迅速发生。  相似文献   

7.
赵东洋 《化学教育》2009,30(6):58-59
利用微型气体实验仪设计了氨气的制备和性质的微型组合实验装置,依次探究了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和氨气还原氧化铜、氨气的喷泉实验等,观察到了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具有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詹晓渊 《化学教育》1994,15(5):36-36
我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装置,使喷泉实验即使在烧瓶不烘干的情况下也能成功。一、实验装置如图,左边部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右边为喷泉字统奖冒.导管A为特快瓶内率气排出决瓶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黄子超 《化学教育》2014,35(15):66-68
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装置方案教学是全面检测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化学实验装置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设计装置的思维产品受限于实验器材难以大面积进入课堂,多止步于黑板板书或纸平面。尝试比较、使用了仪器操作法、学案分步法、演示文稿法、仿真实验软件和纸卡仪器法等不同课堂呈现方式实现化学实验装置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薛喜武 《化学教育》1991,12(5):33-34
演示实验是化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除了符合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演示实验特有的直观性和示范性。课堂演示实验应保证全班同学能清楚地观察实验的全部过程,同时教师在实验中应始终注意化学反应生成毒物的处理及其它有关的安全教育。高中教科书(注1)中硫化学性质一节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现象观察不理想且示范性差(如生成SO2、H2S毒性大,没有及时处理),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装置进行演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注射器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了小型化设计,可连续进行氨气的制取与收集、氨气的性质和喷泉等实验演示,能够多次重复实验而不需拆装仪器及清洗干燥。使制取氨气时生成气体的量更容易控制,实验过程更加简便易行,节省药品,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2.
C4H5N-(NH3)n氢键团簇的多光子电力与从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55和532nm激光波长下用TOF质谱仪研究了C4H5N-(NH3)n系列氢键团簇体系的多光子电离,实验发现,两波长下除了得到一系列团簇离子C4H5N-(NH3)n^+外,还观测到一系列质子化产物C4H5N-(NH3)n-H^+,这些质子化产物来自于光电离过程中团簇内部的质子转移反应;C4H5N-(NH3)n^+系列离子出现反常强度变化,即C4H5N-(NH3)2^+离子强度较C4H5N-(N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氢气燃烧火焰颜色的不同解释,从焰色反应、火焰温度、气体流速等3方面影响因素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影响氢气火焰颜色的主要因素是气流速度、火焰温度及药品的焰色反应。巧用球形干燥管既控制气流速度、又控制火焰温度的特点,设计出可以观察到氢气燃烧火焰呈明显蓝色的演示装置。用可现取的仪器药品、可执行的实验方案、可重现的实验现象、可检验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教材中关于氢气燃烧火焰颜色的论述,突破了实际操作中氢气燃烧颜色不易观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朱池平 《化学教育》1999,20(6):36-36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气体吸收装置主要有两种:一是HC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将倒置的漏斗边缘稍伸入烧杯中的水面下;二是Cl2等有毒气体吸收装置──将一根导管伸入盛有吸收剂的烧杯底部。在教学中发现,前一装置中固定和操作倒置漏斗难度大,吸收时液面波动,液封效果也不好,部分HCI逸出。后一装置中大部分尾气来不及与吸收剂充分接触反应就逸出,空气污染严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相应地设计了两种装置(见图装置Ⅰ和装置Ⅱ)。装置I用于吸收NH3、HCl等气体,装置Ⅱ用于吸收Cl2、H2S等气体,经过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5.
在教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氯化氢合成炉模拟装置,可以成功演示盐酸的生产过程,设计巧妙,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6.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6,7(6):38-40
我曾用塑料试制成若干种化学仪器,通过试用,效果良好。现将部分仪器设计图样和用法介绍如下。一、几种塑料化学仪器1.塑料制“喷泉”装置用软塑料瓶制成如图1装置,用手指按住A孔,并轻捏瓶壁,即有少量水上升,然后松开手指,喷泉形成。2.塑料滴液器代替分液漏斗制取某些气体常用分液漏斗作滴液之用(如制取氯气).  相似文献   

17.
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意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后雄 《化学教育》2004,25(4):36-39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命题的选材及创意的特点,提出了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装置、操作创新设计的基本要求,并以启普发生器反应器的设计、防止液体倒吸发生装置的设计、测量气体体积装置的设计、喷泉实验装置的设计、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的设计、Fe(OH) 2 的制备操作装置的设计为例剖析了高考实验命题与解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秀荣 《化学教育》2018,39(1):72-74
将氯气制备与多个性质实验及尾气吸收综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创新设计,整个装置密闭,操作简单。该实验集微型化和综合性于一体,既节约试剂,现象明显,又可控速率,绿色环保,非常适合课堂演示。  相似文献   

19.
张翔  张佳佳  陈彪 《化学教育》2012,33(8):75-76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喷泉实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现象明显,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感知和学习兴趣。近年来,对此实验改进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数实验现象单一,缺少新理论知识的应用。为弥补其在趣味性和前沿性上存在的欠缺,以氨气喷泉实验的应用为基础,结合碘钟振荡反应设计了模拟灯塔的实验,效果良好。实验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并实现了半自动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基于此,模拟灯塔实验既可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又可作为用于观赏的趣味实验。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教材中只对H2和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安排了探究实验[1].我们设计了一种演示多种气体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的实验装置,经过多次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