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你玩过陀螺吗?飞速旋转的陀螺在自转的同时又在不停的公转.实际上,这与科学上所说的刚体绕固定点的旋转问题密切相关.1888年,法兰西科学院就这个问题向各国科学家征文解答,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众多有名望的科学家中,最后一举夺魁的却是一位俄罗斯女生,她就是蜚声世界的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  相似文献   

2.
算两次     
引例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数学家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如图1是此届大会的会标,其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着的风车,欢  相似文献   

3.
1888年,巴黎科学院对来自世界各国有关刚体转动理论的有奖征文进行评选。征稿条例规定,每个应征者要随征文附上一条自己喜爱的格言。一篇题为《刚体绕定点转动问题》的论文,作者选择的格言是:  相似文献   

4.
数学图像题具有简明、直观等特点,它是“数”和“形”的有机统一.解答数学图像题的基础是数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将数学中的定量关系以“数”的形式进行呈现,进而作图,便得到一种“形”的升华.如何解答这一类数学试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耿瑞照 《中学生数学》2010,(1):46-47,43
我们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圆的直径为d,求它的内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题目很简单,中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来.但对于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下的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满足于会解答“这一个题”,还要通过这个题的求解会解答“一类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该题改编成了一类应用性的问题.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6.
1.问题:如图1,一个矩形ABCD所在平面,先绕AB逆时针旋转θ(0<θ<π),再绕BC逆时针旋转θ(0<θ<π),所得平面与原来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多少?这是一个看似熟悉解答起来又感到棘手的问题,由于两次旋转的轴不同,对作出二个二面角的平面角及它们的关系难以找到,所以直接作出平面角进行解答有点行不通.故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进行解.2.问题的解答:图2方法一:如图2,建立坐标系,设OA=OC=1,平面OABC绕OC逆时针旋转θ(0<θ<π)后为平面OCDE,绕OE逆时针旋转θ(0<θ<π)后为平面OEFG,令CG=h,则O(0,0,0),A(1,0,0),C(0,1,0),E(1,0,tanθ),G(0,1…  相似文献   

7.
“这是什么”和“它怎么样”是每一门科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数学中经常用定义来界定一个概念,以此告诉人们“这是什么”;也经常用定理来阐述一个规律,以此告诉人们“它怎么样”.不仅如此,数学是一门重视推理过程的学科,不只是呈现“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结果,而常常是将这两个问题串起来,形成“→怎么样→是什么→又怎么样→又是什么→”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象与变换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它们确定了数学的具体内容.换句话说,数学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数学对象在变换过程中的不变性.  相似文献   

8.
求参问题,一直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一个中考热点与难点问题,更是不少学生的失分考点.对于这一问题,常用数轴法来求解,但解答起来并不轻松.而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其解集问题,目前常用口诀法来求解;那对于其参数问题,也能用口诀法来求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口诀使用起来比较笨拙,不太适用,毕竟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相似文献   

9.
问题已知n为自然数,28 212 2n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求n.这是2002年《中学生数学》第9期(下) P36初二年级“课外练习”题2.在第10期(下)P39的“上期课外练习题解答”中给出了n的三个值.笔者用“凑”完全平方数的方法,又“找”到了n的两个值.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1—1和2—1常用逻辑用语一章中,发现一些参考资料上在解答用逻辑联结词“且”、“或”、“非”联结的命题时,出现一些错误答案.下面抄录原参考资料上的题目及其解答,并剖析其中错误的原因,同时给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数学》2005年12月上“用‘设而不求’法解题两例”一文中,介绍了解析几何中与弦中点有关问题的一种常见解题技巧,但文中对例1的解答并不完善(忽略了双曲线的弦过原点的情况).下面我们用此方法,推出两个重  相似文献   

12.
刘祖希 《数学通讯》2005,(10):17-18
排列组合综合应用问题中有一类“分组、分配”的问题,由于其问题形式、解答形式变化多端,理解、应用起来颇感棘手,本文将给出这一类问题的统一结论,以助准确理解、快捷应用.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张忠辅先生提出“寻求正n边形在形内交点的计数公式”问题,杨之猜想:当n为奇数时,任何三条或三条以上对角线在形内不共点[1].1997年罗增儒先生在他的专著《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中,将其列为第8个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解析法解答了这一问题.引理...  相似文献   

14.
韦达定理是初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中,它的作用日趋明显.在解析几何的解答题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直接运用韦达定理的运算,学生已经非常熟练,但在有些问题的求解中,会遇到两根不对称的情形.此时,“找关系”、“用性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一堂初中数学竞赛培训课上,选用了199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第11题.教师点拨引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得到了多种优美的解答(异于参考答案).师生意浓浓、乐融融.课后细品其“味”,仍意犹未尽.今欣然提笔,整理成文.题: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1,∠A=90°,点E为腰AC的中点,点F在底边BC上,且FE⊥BE,求△CEF的面积.(199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第11题)思路点拨1 △CEF“孤零零”地在△ABC的一个“小角落”里,用什么办法把它“解放”出来呢?通常是找一个与它全等或…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旋转”就是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一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决定的.由旋转的意义可知,旋转具有以下特征:(1)图形旋转时,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2)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常会听到有学生说上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就会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人手;当教师在课堂上把某一问题分析解答完时,就有学生会发出“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的感叹.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感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太难以致于他们无法解决,而是学生的思维形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  相似文献   

18.
熊福州 《数学通讯》2012,(22):26-28
现行教科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其中的不等式、方程都是一次的,图象都是直线,故线性规划问题即是线性方程、不等式问题,可用直线的几何性质解答,即数形结合法中的"以形代数"法(教科书都用"以形代数")解答,也可不用图象而用纯代数方法解答(教科书却不讲).当方程、不等式不全是一次时,严格说不应称作线性规划问题,但解法原理与线性  相似文献   

19.
翻翻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卷,便不难发现,一类矩形折纸的题型受到了命题老师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今年江苏省盐城市还将这类矩形折纸问题“折”进了中考压轴题(占12分).笔者以为,这么做,无非是因为这类问题知识面覆盖广,极具灵活性,解法呈现多样化,就笔者多年参与阅卷情况看,相当多的人着实感到解答起来不够顺手,颇具难度.这  相似文献   

20.
张佳  姚先伟 《数学通讯》2011,(11):117-118
华东师大《数学教学》“数学问题”栏目的814题、815题的解答构造巧妙(见《数学教学〉〉2011年第2期),让人看后觉得其解法可望而不可及,但稍加思考易知两题的解法较繁且思路不自然.下面给出这两道题的简单易想的解法,为方便说明问题,将原解答一并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