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轻质油品非加氢脱硫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对生产低硫、超低硫清洁油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加氢脱硫技术存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开发成本低、操作条件温和的非加氢脱硫技术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综述了目前轻质油品非加氢脱硫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脱硫、吸附脱硫和生物脱硫等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萃取脱硫、络合脱硫、催化裂化脱硫、烷基化脱硫、膜分离脱硫及离子液体脱硫等技术;同时对轻质油品非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燃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燃油中硫含量的现状和国内外标准,重点阐述了脱硫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列举了加氢脱硫、氧化脱硫、吸附脱硫等主要脱硫工艺的研究现状;并就燃油脱硫工艺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离子液体用于燃油深度脱硫,常见方法有直接萃取脱硫和氧化萃取脱硫等,简述了各种脱硫体系中离子液体的作用及再生问题,论述了离子液体用于脱硫的优点如反应条件温和、结构易调控、操作简单、脱硫效率高等,并展望了其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溴化钠水溶液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炜  朱红  朱英 《燃料化学学报》2003,31(4):376-380
煤炭脱硫技术包括:物理洗选、化学脱硫、生物脱硫、超声波脱硫和微波脱硫等[1~3]。物理洗选法脱硫最经济,但只能脱无机硫。生物、化学法脱硫不仅能脱无机硫,也能脱有机硫,但生产成本昂贵,距工业应用尚有一定距离。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化学脱硫技术是一种既能克服物理、化学等法的缺点,又能达到较好脱硫效果的洁净、温和的脱硫方法[4,5]。本文对电化学氧化脱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电化学氧化法脱除煤中硫的适宜体系和条件。1 实验部分1 1 原料和试剂 实验采用山西平朔煤(Pingsucoal)为原料,煤样粒径小于0 125mm。对煤样进行硫分析,其…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环己酮对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 DBT)及其衍生物是重油、减压馏分油及渣油中的主要硫化物。在通常的加氢脱硫中,二苯并噻吩系列是较难脱除的一类有机硫。近年来,以二苯并噻吩系列为模型的深度脱硫研究发展迅速。李建源等对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为模型的氧化脱硫(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加氢脱硫、吸附脱硫及生物脱硫等作了较为详尽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叔戊醇对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二苯并噻吩(DBT)及其衍生物是重油、减压馏分油及渣油中的主要硫化物。其性质稳定,在通常的加氢脱硫中,二苯并噻吩系列是较难脱除的一类有机硫。李建源等对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为模型物的氧化脱硫(ODS)、加氢脱硫、吸附脱硫及生物脱硫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不需高温高压、不耗费氢气、设备投资少等优点,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脱硫技术。本文介绍了柴油氧化脱硫的机理,重点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所取的最新成果,并分析了各种氧化脱硫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车用燃料油氧化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24  
概述了应用于车用燃料油的多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加氢脱硫、催化裂化脱硫、吸附脱硫、萃取脱硫、生物脱硫等,并详细介绍了氧化脱硫技术及其脱硫机理。氧化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和分离两个步骤,从原子结构上来看,硫原子比碳原子多5个3d轨道,使得含硫化合物更容易接受氧原子而被氧化,通过氧化剂将有机硫化合物氧化成砜类,就能增加其极性,使其更容易溶于极性溶剂,从而达到与烃类分离的目的。与其他脱硫技术相比氧化脱硫技术的投资少,操作条件温和且不消耗氢气,对加氢脱硫难以脱除的二苯并噻吩(DBT)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脱硫效率,能达到超深度脱硫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渗透汽化膜法汽油脱硫技术是一种新型汽油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辛烷值损失小等显著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渗透汽化膜法脱硫的研究背景,基于溶解-扩散模型,以溶解度参数原则为理论指导,分析了聚合物脱硫膜材料的选择,结合近二十年来文献报道的渗透汽化脱硫膜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用于膜法脱硫的聚合物膜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嵌段酰胺、聚乙二醇、醋酸纤维素、聚酰亚胺、聚磷腈等)及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的结构特点、改性方法及膜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并将不同膜材料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渗透汽化脱硫膜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柴油脱硫的机理研究以及反应中的溶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松 《广州化学》2007,32(1):62-67
柴油的脱硫技术分为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在非加氢脱硫的研究中,氧化脱硫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不使用昂贵的氢气、投资和操作费用低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介绍了柴油的脱硫技术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加氢脱硫的反应网络;以及氧化脱硫研究中,光化学氧化体系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体系中DBT的氧化机理。在不同的反应体系中,溶剂对含硫化合物的脱除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离子液体萃取脱硫、萃取氧化脱硫以及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离子液体在不同脱硫体系中的作用及再生问题;论述了离子液体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的优点,如:反应条件温和,脱硫效率高,操作简单,最有发展前景,可以作为加氢脱硫的补充,实现燃油的深度脱硫;并分析了离子液体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吡啶类离子液体萃取-氧化脱除含硫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了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BPy]BF4), 考察了其对含有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模型油萃取脱硫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以离子液体为萃取剂, 以过氧化氢(质量分数30%)为氧化剂, 研究了其对模型油进行萃取-氧化脱硫的效果, 结果表明, 当V([BPy]BF4)∶V(Oil)∶V(H2O2)=1∶1∶0.4时, 在55 ℃下进行萃取-氧化脱硫30 min, 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率分别达到78.5%和84.3%; 将该萃取-氧化体系应用于实际汽油体系, 脱硫率达到56.3%; 对使用过的离子液体进行再生处理, 重复使用4次脱硫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A series of Ni supported on activated carbon are prepared by excessive impregnation and the desulfurization activity is investigat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activated carbon-supported Ni is an efficient solid catalyst for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The activated carbon treated by HNO3 exhibits high desulfurization activity,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loaded-Ni on activated carb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desulfurization activity. The catalysts are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  相似文献   

15.
经过顺序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相转移催化剂强化作用数学模型方程和萃取相平衡方程的推导,确定了催化柴油氧化萃取脱硫数学模型方程。研究表明,呈指数函数形式的相转移催化剂作用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通过模型参数估值确定了氧化速率常数的频率因子和活化能、相平衡常数、相转移催化剂作用模型参数,建立了脱硫率数学模型。模型预测显示,柴油脱硫率随着氧化时间延长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氧化时间较短时,柴油脱硫率随相转移催化剂用量提高而增大,但氧化时间较长时的情况相反;柴油脱硫率随着氧化溶液体积分数增大或萃取剂与油比增大均呈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乖凤 《化学研究》2013,(3):315-321
综述了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目前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优缺点;指出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燃煤烟气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其中活性焦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投入小、成本低、效益好的应用新技术,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The free-radical-based selective desulfurization of cysteine residue is an e cient protocol to achieve ligations at alanine sites in the synthesis of polypeptide and proteins. In this work, the mechanism of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desulfurization of the thiol group occurs via a three-steps mechanism: the abstraction of hydrogen atom on the thiol group with the radical initiator VA-044 (2,2′-azobis[2-(2-imidazolin-2-yl)propane]dihydrochloride), the removal of S atom under the reductant TCEP (tris(2-carboxyethyl)phosphine), and theformation of RH molecule (with the regeneration of RS radical). The second step (desulfurization step)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and the adduct t-BuSH facilitates the desulfurization of cysteine via bene 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cursor of the desulfurization st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