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选用八个大麦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分析六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除每穗结实粒数外,所有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为8一” %.依次是:单株产量一千粒重一穗长一株高一单株分蒙数.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表明存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同时也观察到亲本的平均生产力并不总是与它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木研究以Hayman双列法分析了大麦最重要的啤酒麦芽性状糖化力的遗传.结果表明,在T x7双列杂交中,W*/}*回归分析显著不同于单位斜率,表明有非等位基因互作存在,不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当淘汰非等位基因互作较强的亲木2后,以6 x6双列杂交重新分析,结果符合模型.遗传参数估算表明,糖化力性状遗传控制的显性效应成分大于加性效应,表现为超显性(平均显性度}/H, /D分别为1.046 hLl 1.113),控制该性状并显示显性的基因组数Cii-hz/Hz)约为13组;遗传力较低(砖男分别为29.283写和48.11600).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高糖化力的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23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的产量、叶绿素、净光合效率、蛋白质、直链淀粉、米胶长等6个性状的测试,探讨优质高产稻米的生理基础和主要性状与其亲本的相关规律。研究表明,杂交稻的净光合效率与其高亲值、低亲值、双亲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与产量也呈极显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杂交和筛选及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青岛、石岛和龙须岛野生型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为亲本,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建立起自交系和杂交系,并完成有关性状的比较分析.筛选到一株以石岛和青岛材料为亲本的杂交种F1sq,其线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积速度比中亲值高60%以上,α-半乳糖苷酶活性和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结果则未检测到明显差异.此外,本文还就江蓠属海藻杂种优势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8×8大麦双列杂交中对籽粒的蛋白质(%)、赖氨酸(%)和其余三个性状作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均方都极显著。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效应均方之比值普遍大于1,平均值为2.5。Rsiφ1508和永2830可作为高蛋白质、高赖氨酸的亲本。早熟3号和Saida 183可作为低蛋白质亲本。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有十分相似的基因效应基础。建议对籽粒品质的选系在F_4以后开始。文章还讨论了Pi和gi在评价大麦品种的育种价值上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机选取台中本地1号(TN1)与有野生稻亲源的B14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中的180个株系,运用SSR标记技术,对控制糙米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基础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微卫星标记RM225和RM276之间,离RM225和RM27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和8.4cM;第3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186附近也有一控制该性状的微效基因位点。控制粒长,长宽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定位于第2染色体RM240、RM6和RM233、RM211附近。  相似文献   

7.
在1981—1984年间对大麦8×8双列杂交就蛋白质(%),赖氨酸(%)等籽粒品质性状作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赖氨酸(%)为加性一显性遗传性状.其中赖氨酸(%)以加性遗传为主;而蛋白质(%)存在较大的显性效应.这两个性状的F值都为正值;H_2/4H_1都显著小于0.25.平均而言,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座位以显性等位基因为主.W_r/V_r回归分析揭示这些显性基因存在减效的趋势.这两个性状与单株粒重以及千粒重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异质性生境中,种内功能性状变异有助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影响种群更新、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过程。探讨了种内叶经济性状的变异及受生境异质性的塑造情况。以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的常见种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0株檵木幼苗个体水平的7个叶经济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全碳量C、叶全氮量N等)及其对应的生境因子(郁闭度、土壤全碳量、土壤全氮量等),采用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片段化森林中檵木幼苗的种内叶经济性状变异及生境异质性对该变异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1) 在7个叶经济性状所构成的21对相关性分析中,有12对显著相关。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主成分1(PC1)占性状总变异的43.02%,主要与比叶面积、叶绿素浓度、叶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叶干物质质量分数和叶碳氮比呈负相关,体现了檵木的种内叶经济谱,可反映叶片的最大光合效率。(2)片段化对生境条件和叶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岛屿森林群落的郁闭度显著低于大陆。相对于大陆,岛屿中的檵木幼苗趋向于更小的PC1值(缓慢投资-收益策略);大岛边缘较大岛内部偏向于更小的PC1值。(3)生境因子中,郁闭度对PC1具有显著正效应。研究表明,片段化生境中的檵木在幼苗阶段存在叶经济谱,生境片段化可通过影响生境条件进而改变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随着生境片段化程度的加剧,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逐渐向缓慢投资-收益策略靠拢。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 Lemmerman)的种间竞争关系,以KNO3和KH2PO4为N源和P源,各设5个质量浓度梯度,观察了2种微藻单种培养与共培养时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时,青岛大扁藻密度与氮、磷质量浓度正相关(P<0.05);牟氏角毛藻密度与氮质量浓度正相关,但磷以1.14 mg.L-1组(P3)藻密度最高.(2)共培养时,2种藻的生长效果均不如单种培养,存在显著差异(P<0.05).(3)青岛大扁藻最适宜N/P比值为14.81,对磷有较高的需求;而牟氏角毛藻的最适宜N/P比值是26.93,其对较低的磷浓度具有更好的适应性.(4)共培养下,氮处理组青岛大扁藻占较大竞争优势,磷处理组牟氏角毛藻占更多竞争优势;在培养早期和末期青岛大扁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培养中期牟氏角毛藻竞争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8×8大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_1和F_2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1)抽穗期性状在F_1双列试验中,W_r/V_r回归系数b(0.8399)与单位斜率1无显著差异,表明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F_2中,b=0.2768,显著不同于1,存在上位效应。去阵列8后,对F_2双列资料重新检验,发现由此获得的亚双列系统符合模型(b=0.8230).W_r/V_r分析表明,F_1与F_2世代间阵列位置有变动,但阵列2,3在两个世代中均据回归线的上部.W_r+V_r与Y_r间的相关测定均为负相关,表明抽穗期晚一般由显性基因效应控制.(2)抽穗期F_1和F_2的广义遗传力为97%与98%,狭义遗传力为87%与69%.在F_1为0.59,表明抽穗期晚为部分显性.F_2却大于1,示有超显性特点;H_2/4H_1值都小于0.25,说明全部有关座位上,平均地说,显隐性等位基因频率不相等.F_1值为负值,表明所有亲本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要多. (3)抽穗期一般配合力效应为负向的有小将,早熟3号和永2830.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负向优势的杂交组合中,必含小将、早熟三号和永2830三个早熟品种之一为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远缘杂交得到了栽培稻品种IR36×中国疣粒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并对杂种植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疣粒野生稻种间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其株高、剑叶长度、穗长、颖花数及花药长度等介于双亲值之间;生长习性、柱头颜色、粒型和落粒性等与疣粒野生稻相同;穗轴有分枝、光周期敏感性则与栽培稻相似.杂种有24条染色体,高度不育.同工酶分析表明,杂种的酶谱为互补型或杂合型.RAPD分析显示双亲之间的多态性比例为81.4%,杂种的扩增带中包含亲本特有带和共有带,且以特有带为主.上述结果为中国疣粒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建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会对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可照时数的影响,选取小兴安岭、太行山区、秦岭、青藏高原弧形山区、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6个实验区,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DEM和地理可照时数分布式模型,利用GIS的多层面复合分析功能,模拟了典型月份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可照时数,定量分析了典型地形因子与模拟结果的关系,并探讨了DEM尺度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地理可照时数差异明显,1月、7月及其差异主要受剖面曲率、海拔、纬度、地形阴影和地形起伏度等因子的影响;(2)我国地理可照时数与典型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极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在0.610 0~0.804 3,正相关因子为海拔高度和水平曲率,负相关因子为坡度、地形起伏度、剖面曲率和地表粗糙度;(3)不同地形因子的空间尺度效应存在差异,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均非常敏感,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次之,海拔、地表粗糙度和地形阴影相对较弱;(4)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增大,1月增幅在8.2%~38.9%,7月增幅在5.9%~17.6%,标准差和冬夏季节差异值均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减小,空间异质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比较了 6 8例宫颈癌组织中 HPV- 16、18E6和 p5 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6 8例宫颈癌中有 6 0例 HPV - 16、18E6蛋白和 17例 p5 3蛋白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88.2 %和2 5 .0 % ;在 5 9例 HPV- 16、18E6蛋白过度表达的宫颈癌中有 5 4例 p5 3蛋白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 ,二者呈负相关(P <0 .0 1) .p5 3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 ,其阳性率在宫颈腺癌中为 83.3%和宫颈鳞癌中为 17.2 %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p5 3蛋白阳性表达随着临床分期上升而增高 .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境内4个地点共9个拟南芥自然居群的形态变异作了观察和统计.该种的株高、莲座叶数目和形状、莲座大小、花果数目等性状具有显著的变异,除了莲座叶形状等性状外,多数表现出居群问的变异.采用34个形态性状对这些居群作出了聚类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相邻居群之间有一定的形态相似性,但有一个地点的相邻居群之间存在极大的形态差异;对居群间的相似性系数和空间距离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自然居群中获得了超小型、长根型、长叶型、大莲座型、基部多分枝型和主茎多分枝型共6种形态变异型植株,对这些变异植株进行的栽培实验显示长叶型和大莲座型的子代都具有与亲本相似而明显区别于对照植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最大湿地保留区镇赉县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景观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镇赉县湿地面积减少290.7 km2,水体、滩地、沼泽变化率分别为-0.45,-2.97和-4.84 km2·a-1。(2)镇赉县湿地率(PLAND)下降6.1%,且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斑块数量(NP)与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中部破碎化减缓;湿地连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北向东南递增,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在中部地区显著增加,在东南部地区缓慢降低。(3)镇赉县湿地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交通网的扩张是镇赉县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破碎化加剧和连通度降低的主要人为原因。人为干扰度与NP呈显著正相关,与PLAND、AREA_MN、COHESION均呈负相关。稳定西南部和东北部耕地中湿地斑块,进一步加强中部湿地水体连通性,排查东南部湿地核心区违规建筑,实施分区治理,加强对镇赉县现有湿地的保护,以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MH(81)状态方程与液体粘度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Eyring的液体粘性流动分子模型基础上,导出一个双参数粘度新模型,把属于传递性质的粘度与物质的体积、蒸发内能以及过量函数等平衡性质联系起来,为状态方程在粘度推算中的应用了桥梁。用MH(81)状态方程计算了40个液体纯物质和19个二元液体混合物的粘度,总体平均偏差分别为1.82%和1.78%。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脲醛树脂生产过程中的缩合反应的研究,给出了缩合反应过程中的胶粘度与时间、 pH、温度的关系式:u=11.93exp[0.169 3(T- 353) × 0.0309t+ 0.343 8pH-795.15/T].  相似文献   

19.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