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一个冷玻璃上哈气,在玻璃表面会形成水雾.透过起雾的玻璃去观察白光光源,会看到有多层彩色环(内层蓝色,外层红色),并且在中央会出现白色亮斑.利用散射光干涉的模型解释了彩色圆环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于一个好的光学零件来说,在镀完增透膜后其表面面形、膜层的干涉色及膜层牢固度均应符合图纸要求。膜层颜色应均匀一致,无论在反射光或透射光中观察均不应有任何所谓“云彩”的斑迹出现。否则,就表明零件的表面在镀膜前已有斑迹存在,没有得到彻底处理。产生这些斑迹的原因主要有二: 1.零件表面在镀膜前暴露于大气中的时间过久,部分表面发生水解,形成极不均匀的二氧化硅膜。2.零件表面有手汗或油渍存在,再加上湿热空气的作用形成了腐蚀斑。这在一般光学工厂中是常见的现象,一些化学稳定性差的光学玻璃出现上述斑迹的情况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南方的霉雨季节,给正常生产带来很多麻烦,有时甚至被迫停产。  相似文献   

3.
防止光学仪器生霉起雾,国内外正在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对数十项试验项目,进行了检查和鉴定。认为目前能有效地防止霉的生长和大量减少起雾的方法是:一、要密封包装;二、要采取综合性防霉防雾措施。从生霉的发展现象看,光学零件的生霉  相似文献   

4.
化学稳定性差的光学玻璃零件(如ZF类玻璃),在冷加工中抛光表面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尤在高温高湿季节腐蚀率竟达90%以上,因而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我们光学战线上广大职工,创造了很多防止腐蚀的办法,其中改进抛光面保护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给光学玻璃生产和使用部门提供有关光学玻璃生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的有关数据,我们对107种无色光学玻璃进行了生霉、起雾、耐潮和耐酸等性能试验,下面对试验结果作一报导。试验方法(一)试样的处理用20×20×10mm~3规格的光学玻璃块作试样,并按如下三种方法处理。1.两大面抛光后,用9∶1体积比的乙醚—乙醇混合液擦拭,并以乙醚为溶剂在脂肪抽提器中进行回流脱脂。供人工加速生霉和耐潮试验用。2.两大面新抛光后,按光学零件装配工艺的要求清洗并擦拭脱脂,供人工加速起雾试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当讲到光的干涉和衍射时,学生常常反映“心中没底,似懂非懂”。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振动和波”时已感到比“平动、转动”抽象复杂,不易掌握。当进一步学习“光波的迭加、干涉和衍射”等现象时,对这种非机械波的现象更感到抽象复杂,不易接受;第二是教师方面,由于对这段教材钻研不够深,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该达到哪个“分寸”合适,自己不够明确。有时为着怕学生提问题不好回答,想争取主动,事先补充一些课本以外的材料,结果使教材内容庞杂,难度增大,教学效果反而更差。我在这方面曾走过一段弯  相似文献   

7.
孙天娇  钱轩  尚雅轩  刘剑  王开友  姬扬 《物理学报》2018,67(18):184204-184204
用一束白光激光聚焦照射液体(水、丙酮、无水乙醇、汽水等)或固体(冰、有色玻璃、塑料、彩色蜡等),出现了多级的彩色干涉环,即相干彩虹.高强度白光局部地加热了液体(固体),改变了它的密度(以及折射性质),从而导致光程差的出现,不同波长的光都发生干渉,形成了彩色的干涉环.有色玻璃在反射模式下也出现了相干彩虹,此时的干涉完全来自于玻璃表面轮廓的变化,并且无参数拟合的结果定量地符合观测到的干涉图案.  相似文献   

8.
当戴上偏光眼镜看贴有车膜的汽车前挡风玻璃时会看到一系列彩色条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汽车贴膜能够产生彩色条纹的原因类似于正交偏振光路中各向异性晶体所产生的消光干涉。在车内观察时,自然光以近似布儒斯特角入射到前挡风玻璃后透射出的光为部分偏振光,此时前挡风玻璃相当于起偏器;车膜就是具有双折射特性的各向异性晶体,部分偏振光通过车膜后形成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o光和e光;偏光眼镜相当于检偏器,o光和e光在检偏器透振方向上的分量相互干涉,当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形成与该波长相对应颜色的干涉亮条纹。由于太阳光为复色光,所以随着入射角的变化会产生一系列的彩色等倾干涉圆环。在车外观察时,与在车内观察时类似,主要区别是在贴膜与空气的界面处o光和e光发生反射后再先后通过贴膜和前挡风玻璃返回到车前方,这时用偏光眼镜观察时即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有时如果观察角度和位置合适时,即使不佩戴偏光眼镜也能看到较浅的彩色条纹,这主要是因为光2次通过前挡风玻璃,此时的前挡风玻璃既是起偏镜,又是检偏镜。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正> 答读者1.光源对光圈计算有影响吗? 光圈是用来度量光学零件面形误差的一种计量单位。光学零件的面形误差,主要指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球面的半径误差和两者的局部误差。这些误差,在生产中一般用比较法进行检验,也就是用一标准面与零件受检面作比较,求其两者在规定范围内(一般为零件直径D)的最大偏离量,图(a)、(6)中的△h,此标准面就是样板工作面。检验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观察其干涉图样的条纹数和规则程度。最大偏离量△h不用一般的长度单位来计量,而用λ/2作为度量单位,λ为光波波长。将此干涉图样称光圈,其条纹数称光圈数,用N表示,  相似文献   

10.
O484.52006010535光纤测厚中光谱“双峰”现象的分析=“Double peak”phe-nomenonin detection of thin fil mthickness[刊,中]/孙艳(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赵宏…∥半导体光电.—2005,26(4).—356-358在用反射干涉频谱法(Rifs)测量薄膜厚度的过程中,薄膜的反射光谱经常见到“双峰”现象,即相邻的波峰(或波谷)连在一起,区别于通常按吸收曲线有规律分布的光谱。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现象和被测试处薄膜厚度不均匀有关,当厚度差异较大时,入射光在薄膜的不同厚度点发生反射,各点的反射干涉光谱叠加就会…  相似文献   

11.
浸液法测定光学零件折射率一直被认为是测定光学零件折射率的最简便方法之一.由于不能根据零件与液体间的界面精确判别出液体与零件折射率之间的微小差别,这就限制了浸液法用于高精度测量光学零件折射率。本文介绍的干涉浸液法是基于干涉原理,判定出液体与光学零件折射率之间的微小整别达10~(-5),不仅方法简便,而且测定精度与零件的其它参数(如焦距、像羞以及厚度、曲率半径)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2.
方容川  杨嘉玲 《发光学报》1992,13(4):275-280
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出多孔硅系列样品.室温下具有明亮可见的光致发光.增大电解电流或延长腐蚀时间,发光光谱明显地“蓝移”;提高样品测量温度,发光光谱也明显地“蓝移”。红外吸收光谱表明多孔硅中除了硅丝骨架以外,还含有H、F及O等元素,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F和O原子的相对含量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多孔硅在可见光区的发光现象是一种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每到霉雨季节,有相当一部分工厂的光学车间在镜片加工抛光工序时,镜片容易产生腐蚀斑痕,直接影响成品率的提高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应用了镜片中性保护胶甘光1~#与2~#经雨季三个月的使用情况看来,1~#与2~#胶的防腐蚀性能很好,对生产任务的完成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用1~#、2~#胶于抛光工序,防止了腐蚀斑痕的出现,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提高。例如我们厂生产的产品所用的光学玻璃材料ZF4、ZK10、ZK12、ZF1、ZK7、ZK9、ZK11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笔型手电筒中的“聚光珠”作为白光光源、通过极简单的装置获得满意的会聚偏光彩色干涉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光学冷加工过程中一些化学稳定性较差的玻璃,往往在零件表面产生一些霉雾(也有称霉斑),给加工带来较大的困难。我在加工中也遇到类似情况,现将加工中的点滴体会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6.
王雪冬  刘平 《物理实验》1997,17(3):126-126
在等厚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两平面间空气隙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数目来确定微小厚度(如金属箔纸的厚度),等厚干涉原理在光学加工、计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现介绍“三块互检法”在光学测量中的应用在光学测量中,常常需要检测平面光学零件的表面面形精度,通常的办法是用一块标准平面平晶(俗称标准样板)来检测.标准样板的工作面与光学零件待测面贴放一起,在白光或其他光源照射下;能够在两接触面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因为标准样板面形精度很高.可以认为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数即为待测光学零件平面的面形精度,精度干涉条纹总数XA/2.平…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十年高中物理上册,第八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在讲述了“波的干涉”后,得到“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说明,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有无干涉现象是判定是否是波动的重要标志。一般在教学中仅做水波干涉的演示实验。通过一个实验要得到这个重要结论,学  相似文献   

18.
光学仪器为什么会生霉起雾?大家根据观察到的多种现象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多种解释。但是,我们认为,光学仪器之所以发生霉雾,主要是由于光学玻璃受到空气中水份和酸性物质的侵蚀而引起的,这种侵蚀作用又和光学玻璃材料的化学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各种光学玻璃的成分,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19.
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常需特殊的仪器及细心的调节。而散射光的干涉却不需要这些。生活用的镜面上,如果封有尘埃,在暗室里,距镜面一米左右,用手电简垂直照射镜面,在光源反射象的周围可以观察到彩色的环形条纹,犹如日华(见图1)。这个有趣的现象曾引起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研究。但是目前用的光学教材中几乎不讨论这种现象,所以鲜为人知。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教学和科研中均有一定的价值。本世纪五十年代Burch基于散射光干涉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干涉仪——散射板干涉仪,由于其独特的优点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部分教材与教案为了描述多缝衍射中干涉条纹与衍射条纹的重叠,将干涉极大与衍射极小重合时的现象表述为“缺级”,即本应出现的干涉极大在衍射极小的作用下缺失了。然而,干涉极大是否真的缺失了呢?深入的分析与实验表明“缺级”这一表述主要是基于肉眼的观测,是一种不太严格但形象的描述。从更为严谨的角度出发,所谓“缺级”其实是衍射极小对干涉极大的“劈裂”,使得原本的干涉极大发生分裂,分裂后的强度变小,宽度变窄,从而在视觉上变得难以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