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过化学通报1956年,10月号关于“初三化学绪言教法的研究”一文以后,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跟胡国华同志商榷。原文“这一课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同学们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能够想到这一点是对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一点,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兴趣和学习态度,为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打下基础,则需要有切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活动。奚尤什金的教学法指出“在开始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里,即使是很小的失败,也可能使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发生很大的困难。但是,反过来、内容丰富和组织得很好的课,却能巩固和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根据这一点,胡同志这一课的教学是难以达到的,表现在如下的几方面: (一)从这课的目的“是通过世界是不停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在本刊1955年4月号发表了刘泉祥同志“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及明同志对该文的商讨两篇文章。现在我发表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第一,关於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我同意明同志的意见,我也认为在绪论中引入是合适的,理由我不再重复。根据苏联1953年里夫琴科(В.В.Левченко)、伊凡楚娃(М.А.Иванцова)、苏鲁维也夫(Н.Г.Соловъев)和费力德(В.В.Фелъдт)等人合著的中学8—10年级化学课本在讲有机化学的一章时,也是把结构学说放在绪论中讲的,而且是在讲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后,才讲结构学说的,现在把原书编排的次序译在下面:  相似文献   

3.
化学通报1955年6月号介绍了铜氨法制人造丝的方法,我在讲高中化学“人造丝和塑胶”时,采用了这个方法,效果很好。但是,如一些教科书(例如哈钦斯基著“有机化学”中译本第二册最后一页和茨维奇科夫著“有机化学”中译本75页)所指出,粘液法是应用最广的方法。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造丝和塑胶”一节的内容,我研究了实验室内以黏液法制人造丝的方法,并结合教学进行了实验。现在把我所介绍的方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按文献记载,工业上以黏液法制人造丝是以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刊13卷1期“化学名词专号”发表了几篇关于化学名词的文章以及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名词草案。我想提供一些意见,希望化学界同志们多多批评。(甲)刘浦云同志:“根据前编译馆印行的化学命名原则提贡几点建议。在这篇文章里,刘同志批评了“化学命名原则”第三,四两篇,并作建议。我对于他的建议,想提出一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化学通报自去年2月号起,开展了中学化学教学专题的讨论。我认为这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因为截至目前为止,不少同志在教学法上特别是在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同志对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有的同志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而不敢进行;也有的说:“方法是好,就是不知如何下手”。有些同志总然是作了,但由于考虑不够,因而效果不高,流于形式。通过这样讨论,可以使广大读者,得以尽  相似文献   

6.
刘超 《化学教育》2004,25(12):46-46,57
化学实验中的“一物多用”就是一件实验仪器或一个实验装置能做多个不同性质的化学实验。这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或废品代替或自制实验用品,并且能“一物多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素质,还能激活学生对化学仪器以及实验代用品的使用兴趣,  相似文献   

7.
丁革兵 《化学教育》2010,31(1):46-48
“一题两讲”是讲评课课前学生分组研究、课上学生先讲、教师再讲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堂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一题两讲”之课例的分析,说明了“一题两讲”的操作与方法,阐述了“一题两讲”能引导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困难学生主动参与讲评课,能提高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效率,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提出的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地掌握巩固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比较普遍的反映却是“化学难记”,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没有达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任劳,这主要由于我们对于大纲和教材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够,照本宣读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因此,结果是书上内容都讲了,实验都做了。学生却是一点点地生记硬背,当然感到枯燥乏味,难于记忆了。奚尤什金在化学教学法中说得好:“教师不应当是教科书上知识的简单传达者”。说明照本宣读的教学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巩固的化学知识的。怎样改进我们的化学教学工作呢?我们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去年召开的“全国理科物理化学实验数学经验交流会”,得到了老一辈化学家的重视和关怀。他们在百忙中抽时间写了或谈了自己对实验(?)学工作的意见和期望。本文是根据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实验课教学组汇编的会议资料“老一辈化学家谈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整理的。我们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能给正在从事化学教学和学习的同志以有益的启示,我们期待着愈来愈多的理论和实验能力都很强的化学人材从各院校培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我曾先后见到“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刊载了琴仿同志关于“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以及1956年9月号李同志对这文的意见和他的教法之后,今特提出我的一点短见,希望同志们指正.在琴仿同志一文中对元素与单质的区别,以硫及碳这两种元素来说明同种元素可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使学生对元素与单质两概念的区别有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在科学性上是可以说明问题,但我感觉到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大符合量力性原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使我认识到:“实验”的确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加强实验工作确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现在仅就我怎样改进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以及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技巧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体会和同志们商讨,并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实验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准备工作做得如何我从来没有这样冒险过——未经充分准备就到课堂上去做演示实验或领导学生进行实验。只有通过细致的、周密的准备,才能发现药品和仪器是否合用,所生现象是否鲜明。在办公室里考虑出来的方法,只有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化学通报1955年7月号42页陈国钦同志所写“我怎样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一文,因为这是当前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读了该文以后,我同意陈同志所提两点:“(1)从认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2)从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不限于陈同志所提两点)。不过我们对陈同志在教学中为加强教学的思想性所采用的教材有下列意见:  相似文献   

13.
贺昌城 《化学教育》2009,30(5):49-50
做化学实验是从事化学相关领域研究及开发工作的人所采用的最主要研究手段。将“化学实验”与“故事”进行类比:化学工作者做一个化学实验就好比是他导演了一个“故事”,而做此实验的整个过程也如同是他在聆听这一个“故事”。化学工作者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把“故事”听懂。就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故事”听懂以保证化学实验成效的问题,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写笔记的问题,我曾在“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一篇文章中,(化学通报1953年10月号)发表了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给同学们写笔记特别是对初中同学是没有必要的,没有多大好处的。最近在1954年12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杨作桂同志对笔记问题,提出了另外的意见,他认为“适当地写笔记是可以的”我对杨同志的意见,仍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杨同志的意见,我愿再来谈谈这个问题,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5.
本刊去年8月号上曾发表了清华大学学生王恒聪的“对几本化学教科书中有关化学史料的一点意见”。就该文的内容来说,所持的论据是不足的,对教科书中如何正确地介绍科学家和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地介绍科学家的问题也是缺乏认识的。我们本着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辩的精神把该文略事修改后发表了,相信对这个问题会展开辩论。四个月来,我们收到多方面的批判稿件,这些稿件有些是由个人执笔的,有些是出自各教研组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所有来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来稿中选出一篇批判较全面、说理较清楚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予以发表,并以这篇文章适当地结束这一问题的笔谈讨论,其它的文章因限于篇幅不准备刊登了,仅在此致以歉意。张昌言同志的“谈谈在教科书中评介和介绍科学家的问题”,在基本观点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对在教科书中如何介绍科学家及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介绍科学家的看法,更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的。因此,希望各教研组能够加以讨论和深化。至于近代化学从什么时期开始及完整的化学史等史料研究的问题,还需要全体从事化学史研究者的努力,而得出更确实可靠的结论,这就需要经过更多地史料收集,分析、研究的过程。但是这个问题并并不牵涉到对目前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最早接触《大学化学》是在很多年前,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学化学》编辑部校对稿件清样。那时给我的感觉是:每校对一篇稿件都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和学到一些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我还想到,如果能重新开始的话,我一定会知道应该怎样学好化学。1994年,我开始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原子光谱分析专业课,1996年又涉足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大学化学》吸引我目光的不再只是“今日化学”、“知识介绍”、“化学史”等栏目,我的视线又落在了“教学研究与改革”、“化学实验”、“国外化学教育”等专栏。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使我更…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了化学通报1954年11月号郑邦文同志的一篇实验介绍以后,由於我们当时快要讲“苯”这一课,因而很想完成这个实验来加强教学上的直观性,因借不到氖灯变压器,在同志们研究后改用普通仪器便完成了这一实验,特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仪器装置参看郑同志文章)。在氯气发生瓶上装一分液漏斗,控制放下盐酸的速度,来调整氯气发生的快慢,生成的氯经过干燥后(用无水氯化钙吸收其水分)通入反应瓶内,反应瓶是用一个250毫升的量筒来做的,内装苯约50克,外面缠的纱包線和瓶中另一极(在玻管中)的纱包線,我们是用臭氧发生器上的纱包線来代替的,筒内外的纱包線的各端分别连在一个电花  相似文献   

18.
去年暑期中我们偶然在一本苏联翻译课本“化学入门”这本书上发现关於硫化亚铁实验的说明上有这样一句话“……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一点加热…”我对“集中一点”发生了兴趣,感到这样做的确可以弥补以往我们在实验中的缺点:即受热面小可以避免硫蒸气的大量消失,另外由於是集中在试管底部的一点上加热,被加热部分有上层硫粉与铁粉的混和物覆盖着不会与空气接触,被加热的硫粉就不会变成二氧化硫,硫的蒸气也不易透过覆盖物上升,因此反应进行较彻底。经数次实验证明这  相似文献   

19.
我之所以要用这么个题目来写,“化学通报”的读者同志们是不会不清楚的。因为去年12月号“化学通报”上曾经刊登过杨维四同志的一篇文章,题为“谈一谈水可灭火的问题”,而我这一篇正是由他那一篇所引出的。水可灭火这的确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以其普通而忽视了它,相反的,正因为它是普通的,甚至是非常普通的问题,我们才必须正确地、甚至非常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因而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来讨论一下。水之所以能够灭火,其主要原因我想仍不外乎一般化学教科书上所提及的,降低燃烧物温度与隔绝空气这么两点。前一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一  相似文献   

20.
学生:老师!初三年级就要开始学“化学”,这门学科主要讲些什么?我常看到我姐姐读“化学”真有劲,还时常在家里搞些瓶瓶罐罐说是在家做“家庭化学小实验”。她的化学成绩在班级里常名列前茅,不仅受到老师经常表扬,还叫她担任了化学科的科代表。老师:啊,你姐姐真光彩,你应该向她学习,“化学”这门学科讲的内容很多,有些你曾在小学里读过,像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燃烧和灭火等等,只是在小学里学的内容少一些,浅一些,到了中学,学的内容就要加深,加广一些,例如,水倒底是一种什么物质?火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水能灭火?厨房里常用的切菜刀为什么很容易生锈,铁锈是什么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