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1985,1995,2005,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分析了坦帕湾海岸带景观类型及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30 a来各类景观用地面积变化存在较大差异.(2)景观的斑块密度不断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弱后强.(3)整体动态度呈现基本稳定趋势,单一景观类型变化剧烈,各景观类型间转移频繁.(4)坦帕湾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化受当地人文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基于3S的塔里木河中游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把生态环境脆弱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强烈的塔里木河中游选为研究靶区,利用遥感的手段获取试验区1973、1992和2000年景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支持下,对塔里木河中游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聚落景观文化遗失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问题,文章以新疆吐鲁番麻扎村维吾尔族传统聚落景观为例,提出了以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理论为基础,采用数学表达方式对地理环境因素、地方文化因素、建筑材质因素等各景观基因因子进行离散化描述的方法;以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理论,构建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关系表达函数,从数学序列运算集的角度对基因景观进行相似性识别,编制聚落景观信息图谱系统.系统采用客户/服务模式(Cliebt/Server)平台和用户界面及JS/VB语言编程,将聚落景观图像用数字方式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输入目标条件就可对各聚落景观进行查询.同时还可以通过Web在动态网页上发布聚落景观新信息,从而有效的对传统完整的聚落景观文化进行传承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以宁波北仑区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景观格局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及其生态风险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与耕地,景观演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量增加,耕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区域景观破碎化愈加明显;(2)25a间,研究区内低生态风险区大量减少,而中、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大大增加;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地区,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类活动使山麓地带大量低生态风险区转变为较低生态风险区;(3)1990~2015年,研究区内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的生态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5%;前期以低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转向中生态风险区为主,后阶段以中生态风险区转向较高生态风险区、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有所增加;1990~1995年、2000~2005年、2010~2015年3个时间段生态风险转换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1、2011和2018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郴州市苏仙区景观类型分布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类型结构、景观动态度、景观面积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运用Clue-s和SPSS软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17a间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苏仙区景观类型结构变化显著,林地一直是苏仙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占比超过50%;(2)由景观动态度变化可知,在17a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并处于加速增快的趋势,其次为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3)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看,林地、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说明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边界复杂程度上升;(4)从景观水平上可知,苏仙区景观结构维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于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5)由景观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可知,在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农业用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将逐步成为该区主要景观;(6)由驱动因子分析可知,自然因素影响林地、草地、耕地、水域较多,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较多。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11和2018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郴州市苏仙区景观类型分布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类型结构、景观动态度、景观面积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运用Clue-s和SPSS软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17a间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苏仙区景观类型结构变化显著,林地一直是苏仙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占比超过50%;(2)由景观动态度变化可知,在17a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并处于加速增快的趋势,其次为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3)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看,林地、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说明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边界复杂程度上升;(4)从景观水平上可知,苏仙区景观结构维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于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5)由景观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可知,在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农业用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将逐步成为该区主要景观;(6)由驱动因子分析可知,自然因素影响林地、草地、耕地、水域较多,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较多。  相似文献   

7.
热能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因子.在中小尺度区域的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对绿洲冷岛效应的研究,评价绿洲的稳定性,具有客观直接的证明力.本文利用landsat-7卫星影像来反映地物辐射温度差异这一特点为基础,以新疆奇台绿洲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数据,探索了基于遥感的“冷岛效应”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遥感在探测绿洲“冷岛效应”和干旱区热量空间分部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技术手段;(2)在干旱区,绿洲“冷岛效应”明显,而撂荒地和盐碱地含有较高的热能,甚至高于荒漠地带;(3)本方法的使用为研究绿洲的光、热、水、土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变化,评价绿洲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同时对绿洲与荒漠之间的大气物理模型及动力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广泛用于遥感影像的加载、分析、专题提取、出图等.为实现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动态、实时和可扩展的定制化开发,设计了一套基于组件的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定制框架:定义了组件划分方式,将专题系统划分为功能类组件和容器类组件,建立了组件属性和组件间的关系;采用XML文件描述遥感专题应用系统中的组件,并提供从XML到遥感专题应用系统的解析方法;设计了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定制平台,提出一种动态实时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所见即所得”地定制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并将其保存为XML文件.采用该定制平台定制的多个专题系统已应用于相关部门.该框架为快速高效定制遥感专题应用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设计模式,降低了遥感数据在多行业应用的技术门槛,减少重复性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以建筑群景观空间改造为楔入点,提炼出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的重构策略.一方面从构筑物实体要素出发,提出了体量柔解化、功能混合化的景观更新原则.另一方面从外部场所虚体要素角度,建立了界面开放化、要素整合化的景观渗透方式.基于京杭运河杭州段区域改造设计实证,探索了城市滨水工业景观的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据库技术,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了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海洋环境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以综合管理为目标,重点在于对海洋环境信息的分析和监测数据的管理.该系统以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为主,海洋水色遥感卫星数据为辅,遥感图像的分析处理、GIS技术的空间查询、分析等一系列功能被融入到了系统中.通过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可以成为海洋环境信息管理中可视化分析处理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在对桥下空间类型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主城区为案例,对其目前利用的实态进行考察与评价,梳理影响桥下空间利用效果的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桥下空间利用的适用原则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景深视频因高清、美观广受大众喜爱。然而,要从海量视频中检出此类视频十分困难。已有较多研究基于景深图像成像原理,开展景深像素分割算法研究,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视频分类场景。本文针对景深视频类型,设计了可预测视频类型的深度网络。根据景深成像原理,各语义物体之间相对相机的景深深度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为此提出以图像深度为指导,利用深度预测模块预测图像的景深深度信息,将其合并后输入至分类网络进行训练检测,以降低景深视频误检率,提升网络模型的性能。此外,针对现实需求中该领域有标数据较少,而不同数据集分布会降低性能的问题,设计了迭代式景深视频数据集收集方法,以较低的劳动成本快速收集所需要的视频数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算法在快手线上的景深视频数据集中识别准确率达85.7%。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集成多智能体、GIS和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发展模型。以Repast和ArcGIS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系统,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该系统能有效模拟和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  相似文献   

14.
基于TM遥感图像的宁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M和SPOT卫星遥感图像,以及相应卫星影像图、土地利用专题图等多种形式的资料,针对宁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际需要,进行有关遥感信息专题提取和应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且会引发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成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热点领域. 本文运用1990、2000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 在标准假彩色分类基础上, 计算景观指数并构建景观稳定性模型, 解析土地利用视角下浙中城市群区域的景观稳定性变化. 研究发现: (1)1990~2014年的24a间, 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逐年递增, 其中1990~2000年增长较少, 2000~2014年增长较多; 水域占比逐年下降, 1990~2000年从4.94%降到2.90%; 随着建设用地的逐年上涨, 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占比逐年下降; 浙中城市群东北方向微量的湿地, 24a间面积占比下降了近一半, 从0.31%降到0.16%. (2)景观结构及其变化表明, 城市的斑块形状从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 这与城市的发展由无序到有序, 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相一致; 耕地、林地和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 抗干扰能力减弱. (3)浙中城市群的景观稳定性从1990年到2000年大幅度下降, 2000年到2014年增强; 类型尺度上, 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5类景观的稳定性都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强的过程, 而未利用地的稳定性从1990年开始持续增强, 2000年到2014年间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6.
和静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理论分析和静绿洲景观格局.选用和静县1999年LANDSAT TM影像,运用ARC/INFO对影像进行目视判读和数字化工作.利用景观统计软件Fragstats For Arcview分别计算一些常用的景观指数.通过运用景观空间理论对景观指数进行分析,得出和静绿洲总体景观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7.
融合多源信息能有效提高地图匹配的准确率。已有的地图匹配方法依赖于数学模型,当引入新类型的数据时, 需要重新设计数学模型或调整模型参数。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数据驱动地图匹配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只需从匹配结果已知的数据中学习候选道路的评分函数:选出某GPS点的候选道路,利用评分函数对所有候选道路进行打分,选择分数最高的道路作为地图匹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直接利用新类型的数据提高地图匹配的准确率,能在数据缺失时避免准确率急剧降低。此外,具有与基于HMM方法相近的准确率和与基于夹角特征和距离特征方法相当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层面的数字地形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环境规划设计领域有可能利用其技术实现各种尺度的空间分析,从而改善原有操作环节,提高效率和精度,使准确的地形分析结论指导规划和设计.数字地形技术在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存在衔接问题,首先体现在现状测绘图纸中的图元数据与建立数字地形所需的数据源存在着差异,应将其转换,必要时将通过对绘图平台的二次开发来完成数据源的兼容性处理.其次应当选择合适的地形模块来完成相关的数字分析.通过必要的技术衔接,在规划设计中,将实现对场地的基本地形分析、叠置分析、可视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工程应用.该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规划设计的重要尝试,将在环境规划设计中预先体现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入了n-dj系数,提出了实现CRM展开系数与谱系数之间直接互相转换的矩阵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dj图与谱系数图的图形转换算法.实例表明,图形转换法具有简单、直接、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摘要:基于2009年Quickbird影像数据解译获得的乐清市城区绿地分布图,在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景观结构不尽合理,以公园绿地为优势类型,道路绿地与居住绿地明显偏少;全区绿地多样性指数偏低,绿地类型不够丰富;绿地景观整体破碎度较高,其中新区的破碎度高于老区;绿地斑块分维数偏低,斑块形状较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论文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其他中小城市绿地格局分析与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