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阮邦球 《化学教育》2010,31(4):22-23
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科学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课程是教育计划实施的蓝图,本文着眼于分析澳门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以化学学科为切入点,梳理化学课程的结构和特点,探讨化学课程的发展启示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克文 《化学教育》2007,28(5):8-10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化学知识,并使其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范式的重要转型。落实从生活世界向科学世界的化学教学范式的转变,完整地体现化学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胡君 《化学教育》2015,36(1):6-9
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普通性和相关性(PARSEL)计划与课程开发模式是欧盟正在推行的一个科学课程改革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中学生在社会背景下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和决策,来提高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普及性和相关性.这种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云波 《化学教育》2012,33(8):64-68
在我国初中实施综合理科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就新课程实施情况对深圳市宝安区所有初中学校所有学科进行了调查,通过2个维度(综合理科教师与所有学科教师、不同类型学校科学教师间)的对比分析,剖析出我区实施综合理科课程的5大有利条件和4大不利因素,同时提出了3大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化学教育》2018,39(9):12-13
正实施科学课程,包括:确定科学课程的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我国科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妥善解决(处理好)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多样性和通用性的关系问题。从基础课程(必修)、活动课程、综合发展课程(选修)3个层次的课程合理建构上找出路。要优化学科课程、发展活动课程、加强潜在课程,同步改革各级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多种化学课程要体现:让学生必修"核心内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实验区的学生后继学习能力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2004年到2006年间,笔者对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区)的第一批在7~9年级使用科学教材的学生进入高中分科学习的情况做了为期一年半的跟踪调查,发现科学学习者在刚进入高中后需要2~3个月不等的时间来适应高中理科的分科教学,这些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和实验技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但在计算和规则运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这些结论对进一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建议对7~9年级学生实施科学教材教学时宜加强规则运用、计算技巧方面的训练,并应注意知识系统性和思维缜密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准确把握是促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通过本次调查统计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预习方式、预习效果、实验操作及学习效果,总结了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和诉求,通过数据分析提出了实施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伟  张玉彬 《化学教育》2007,28(2):17-20,2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施已近3年,各实验区结合不同模块的特点,在学生学业评价上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模块测试命题方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以笔者为首的学生学业评价课题小组对深圳市各校的纸笔测试试题进行了整理评析,以利于总结经验,相互交流,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陈元庆 《化学教育》2005,26(1):62-6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组织了高一学生化学出卷比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普通化学"课程如何对接普通高中课程持续改革的现状,以及如何适应"普通化学"课时数被压缩的趋势,思考应对策略,提出调整"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讲授,以化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更多理解蕴含在化学概念、原理和结论之中,可供不同专业学生借鉴的科学观点和方法。确立以推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定位,体现以培养人为中心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