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赵振国 《大学化学》2001,16(2):56-60
Gibbs吸附公式本适用于各种界面的吸附研究 ,但由于有固体参与形成的界面界面能测定困难 ,至今Gibbs公式多只用于气 液界面的研究。本文讨论了Gibbs吸附公式在固 气和固 液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是介绍将Gibbs公式与二维气体状态方程结合导出吸附等温式 ,因吸附而引起的固 气和固 液界面能变化规律 ,以及吸附过程中分子状态变化的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G ibbs吸附等温式对气固吸附的应用。它不仅能结合吸附层的物理模型建立各种实用的气固吸附等温式,而且还能由已知的吸附量推测吸附过程中界面自由能随平衡压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选择不同生长期小麦叶片,利用座滴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在小麦叶片表面接触角,考察浓度对接触角、粘附张力、固-液界面张力及润湿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低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吸附量(ΓLV)和固-液界面吸附量(Γ'SL)相似,但吸附量较少形成了不饱和吸附层,接触角保持不变,其润湿状态为Cassie-Baxter状态;当浓度进一步增加,液滴突破叶片表面三维立体结构中存在的钉扎效应,取代空气层而处于Wenzel状态,接触角陡降,同时Γ'SL/ΓLV远大于1;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形成饱和吸附层,并产生毛细管效应,使溶液在小麦叶片三维立体结构中产生半渗透过程,此时接触角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3-氨基-1,2,4-三氮唑自组装膜对黄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3-氨基-1,2,4-三氮唑(ATA)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金属处理剂, 以其在黄铜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ATA SAMs对黄铜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ATA分子易在黄铜表面形成稳定的ATA SAMs, SAMs抑制了黄铜的阳极氧化过程, 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 固/液界面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 有良好的缓蚀效果. 研究结果还表明, ATA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5.
分形理论研究吸附过程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分形理论研究吸附过程的特性。着重讨论利用吸附质-分子探针-电化法实验技术,研究固-液吸附过程的分形结构,定义和求取吸附质粒子在吸附过程中运动轨道的吸附分维Dw。  相似文献   

6.
梳型聚合物在固液界面吸附形态的Monte Carlo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PAA/PEO梳型聚合物在固液界面吸附形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聚合物在液相中聚集形态以及在固液界面上吸附形态的瞬时构型,同时获得了聚合物的吸附层厚度、均方回转半径和吸附在固液界面的各种链段数等微观信息. 结果证实:随着聚合物的接枝数Np增大,聚合物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逐渐降低、相对粘度逐渐增大;当Np≥6时,羧基阴离子基团置于吸附层最外围,吸附层厚度近似等于PEO侧链长度,聚合物在固体表面形成空间排斥为主、静电排斥为辅的吸附状态;吸附聚合物分子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起到良好的空间屏蔽或阻隔效应;吸附在固体粒子表面聚合物应该具有适宜的吸附-脱附自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吸附理论和BET公式—表面胶团的逐级平衡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惕人 《化学通报》1995,(3):30-33,12
从表面胶团的逐级平衡模型出发,并作适当的近似假设,可以导出形式上与BET多层吸附公式完全相同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公式,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文献中表面活性剂吸附研究的某些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陆宗鹏  刘建源 《分析化学》1994,22(4):323-327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铜的腺嘌呤(Ade)络合物在悬汞电极(HMDE)表面上的吸附形态和伏安行为。实验结果揭示了单层吸附饱和之前有Cu^+Ade,Cu2^+(Ade)2形态的共吸附作用,随着电极表面的吸附浓度增长,Ade络合物分子有从平面向垂直吸附的定向作用。哦的多层吸附和聚合作用发生在吸附分子垂直定向以后。本文还测定了有关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以木屑为原料,在低温条件下一步法制得活性炭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制备条件和液-固、气-固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液与木屑质量比为1:1,浸渍液中硝酸质量分率为30%、吸附剂表面NiO负载量为5%,常温下浸渍24 h,400℃焙烧3 h。该吸附剂在0.2 g吸附剂/10 mL模拟油、温度为40℃及时间为5 h的液-固吸附脱硫的条件下,脱硫率为28.36%,吸附四次后饱和吸附硫容量可达2.34 mgS/g;在气-固吸附温度为250℃、空速为6.3 h-1的条件下,饱和吸附硫容量为2.37 mgS/g;高温气-固吸附脱硫对吸附剂的影响表明,与脱硫前相比,吸附剂在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体积均有明显提高,这说明气-固吸附脱硫过程同时实现了活性炭的扩孔活化。甲苯溶剂再生实验表明,经五次再生后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气固吸附等温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综述了近些年来在气固吸附理论研究领域对吸附等温线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从早期的BDDT的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到IUPAC的6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再到基于Ono-kondo晶格模型的Gibbs吸附分类的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讨论了与各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类型相对应的吸附机理,并对滞留回环现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二组分气固吸附的色谱测定系统。该系统由迎头色谱系统及普通色谱系统联合组成。通过各种阀门的转换,可以分别测得吸附到达平衡时,吸附相和气相中各组分的吸附量的蒸气压。并详细探讨了影响吸附数据测定的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树状高分子DAB(PA) n 水溶液和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及其硅烷化衍生物溶液性质 .通过粘度测量 ,得到了吸附常数k ,半数吸附浓度ca,分子间缔合常数Km ,特性粘度 [η]等参数 ,解释了特性粘度的反常行为 ,重点研究了吸附现象 .发现树状高分子和超支化高分子溶液在粘度计毛细管表面形成了多层吸附 ,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高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是形成多层吸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应用Gibbs方程由甲酸、乙酸和丙酸蒸气在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膜的表面压力(π)与每个吸附分子所占面积(σ)间的关系(π~σ图).所得曲线与不溶物在溶液表面上的结果相似,均表现出有“液态扩张膜”“转变膜”和“液态凝聚膜”.不同的是,不溶物只能形成单分子层膜,而硅胶表面上的脂肪酸吸附膜则是多分子层的.蒸气吸附膜由单层向多层的转变,恰与π~σ图上的“液态扩张膜”向“转变膜”的转变相对应.吸附焓(△H)与吸附熵(△S)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此转变附近AH和AS发生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二组分气固吸附的色谱测定系统。该系统由迎头色谱系统及普通色谱系统联合组成;通过各种阀门的转换,可以分别测得吸附到达平衡时,吸附相和气相中各组分的吸附量和蒸气压。并详细探讨了影响吸附数据测定的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物理化学学报》1986,2(4):328-334
(1) 用γ-θ法研究C_8H_(17)SO_44Na、C_8H_(17)N(CH_3)_3Br及其1:1混合物在石蜡/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 得到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 (2) 首次计算两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层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并与它们在气/液、液/液界面吸附层中的数值相比较。 (3) 结果表明γ-θ法不仅简单、方便、样品用量少, 而且有获得信息多的特点, 用几毫升样品可得到有关体系表面性质的十多种数据。  相似文献   

16.
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聚合方法及最佳合成条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将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制成固相萃取柱,并用含痕量氯霉素的牛乳考察此柱对氯霉素的选择吸附性,结果表明吸附率达94.7%,最大吸附量为4670μg/g。  相似文献   

17.
冲洗色谱特征点法测定表面分形维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非线性气相色谱测填料表面分形维数中,首次运用气固色谱(ECP法(elution by characteristic points method),测定了正戊烷、正已烷、正庚烷3种烷烃在不同颗粒大小的硅胶表面的吸附等温线,通过拟合Langmuir方程,求出单分子饱和吸附容量,并采用单分子层吸附的分形模型,求得硅胶的发形维数,提供了一种测定表面分形维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随机过程与概率统计理论, 以随机变量U表示高分子吸附层的厚度, 导出了U的分布密度, 建立起了处理高分子吸附层分子形貌的模型. 结合实验结果, 分析了平均分子量为1.08×106和链电荷密度为0.254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在黏土颗粒表面吸附层的分子形貌, 给出了吸附层厚度随机性分布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适于脉冲法和连续法两用的气/固吸附量热装置周立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16012)吸附热是表面热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数据,在催化、吸附现象的基础研究和有关工业的应用等都很有意义。获得吸附热数据的方法很多,但最准确可靠的还是用量热法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亚  李惠林 《物理化学学报》1999,15(10):895-899
采用紫外光谱、XPS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硅胶 /水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增大 ,分子在硅胶表面的吸附由单层逐渐变为多层 ,生成半胶束结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