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轰击能在5.3MeV/A以下的16O+27Al系统产生的准弹和深部非弹反应作了较细致的研究. 给出了反应产物的能谱、角分布、电荷分布及E-θ平面上的d3σ/dEdΩdZ等高图, 并分析了它们随轰击能量的演变过程. 讨论了作为轰击能量的函数, 准弹和深部非弹是如何竞争的. 也讨论了轻系统中能量和质量弛豫过程的特征及核结构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80.6MeV~(16)O轰击~(27)Al时产生的出射类弹碎片,得到了从Li到Na的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的d~2σ/dQ dE等高线图及Z分布;导出了准弹和深部非弹的截面;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80.6MeV16O轰击27Al时产生的出射类弹碎片, 得到了从Li到Na的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的d2σ/dΩdE等高线图及Z分布; 导出了准弹和深部非弹的截面;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包括了平均场效应,两体碰撞和泡利阻塞效应的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理论,系统研究了20Ne+20Ne碰撞系统在轰击能量为5—150MeV/u能区内中心碰撞时,反应机制从全融合、非全融合向碎裂变迁的过程,讨论了平均场、两体碰撞和泡利阻塞效应随轰击能量的变化及它们对反应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丰收  葛凌霄 《中国物理 C》1990,14(11):1045-1050
借助于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理论,对 20Ne+20Ne碰撞系统,在不同碰撞参数下,系统地研究了费米能区的碰撞机制.结果表明:深部非弹性碰撞已由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所取代;随着轰击能量升高,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分量变小,50MeV/u时已有碎裂发生,150MeV/u时已是典型的碎裂过程.同时对中间质量碎片发射的起因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E-E望远镜技术和飞行时间技术对61.8MeV的~(12)C离子轰击~(27)Al靶的反应测量了从~6Li到~(16)O的诸同位素能谱。得到了质心系微分截面等高图及出射碎片角分布。从而得到轻系统深部非弹性碰撞过程的能量全弛豫值,并在耗散模型框架中,通过实验的能量全弛豫值与理论值的比较,得到了出射道的库仑能、核势能与转动能各自的贡献。通过理论拟合角分布,得出双核系统平均相互作用时间在1×10~(-21)—1.4×10~(-22)秒之间,得到了出射碎片分离时的最接近距离的参数值。通过势能面的计算,说明了出射产物产额的变化趋势。并从总产物角分布分解出准弹性截面及深部非弹性截面数值。  相似文献   

7.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69.5MeV,66MeV,59MeV和56MeV轰击能量下~(12)C+~(28)Si弹性散射角分布。用光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讨论了弹散角分布振荡及增强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93MeV~(14)N轰击~(nat)Ca产生的类弹碎片,得到了从Li到Mg各元素质心系的能谱,角分布和TKE-θ平面上的(d~3σ/d(?)dEdZ)等高图,以及元素分布离散σ_z~2和能量耗散的关系.用简单的扩散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了在~(20)Ne(14.7MeV/u,19.2MeV/u)+~(58)Ni的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与α粒子的符合,发现除了原始激发碎片的相继衰变产生这种符合事件以外,还有一种反应过程导致深度耗散的类弹碎片与前方向α粒子的“非关联”符合,这种过程意味着α粒子在反应初期就从弹核~(20)Ne中飞出,而剩余的~(16)O继而与靶核进行的一种耗散碰撞,我们称之为“非完全的深部非弹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开展中能重离子反应研究的意义对轰击能量较低的重离子反应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时质心系轰击能E_(cm)超过库仑位垒V_B 约3~5MeV/核子,在核接触时的相对速度V_(Rel)(?)3cm/ns,反应时间τ大于3×10~(-22)s/fm。核中核子的费米速度约为8cm/ns,相当于τ_F为10~(-22)s/fm,因此时τ(?)τ_F。大量实验表明此时主要发生二体反应,过程是绝热的。通过相互作用,能量、角动量、N/Z 自由度及质量逐步发生弛豫。  相似文献   

11.
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7—5MeV/A的~(14)N在~(59)Co和~(51)V靶上的弹性散射能谱和角分布。定出了靶中重元素沾污的种类和绝对量。用广义菲涅耳模型拟合了弹散角分布,讨论了从拟合弹散角分布提取准弹截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刘忠 《中国物理 C》2001,25(9):845-849
通过410MeV 82Se轰击天然Ba靶引起的深部非弹反应布居产生了类弹和类靶余核的激发态,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测量了它们的退激γ.通过γ–γ符合测量估计了类弹、类靶余核激发态的产生截面,在多个类靶余核中观测到了新γ跃迁,并建立了136Ba的新能级纲图,说明利用深部非弹反应研究Z≈56,N≈80区高自旋态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能量高达72MeV的~(12)C轰击~(115)In(Z=49)的反应中,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Be和α转移的余核碘(Z=53)和锑(Z=51)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和角分布.用简单的运动学方法分析了余核角分布后指出,碘同位素来自三种不同的反应机制,即复合核蒸发α,强阻尼的非完全熔合以及不完全动量转移的裂开-熔合过程.在入射能量约70MeV时,后两个过程(或统称为~8Be转移)的截面为100多毫巴,显著大于根据锑同位素截面导出的大约17毫巴的α转移反应截面.实验结果和类似反应中测量出射α粒子得到的结论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14.
用ΔE-E计数器望远镜鉴别反应产物,研究71.5兆电子伏的12C离子在27Al靶上引起的准弹性和深部非弹性反应,得到了反应产物硼、铍、锂等的能谱、角分布、以及在E-θ平面的d2σ/dQdE等高线图。对实验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带△E-E望远镜系统的飞行时间系统测量了80.9MeV~(16)O+~(27)Al反应出射产物的三重微分截面d~3σ/dA·dZ·DE.对该反应中所出现的能量耗散和核子交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了E_1=36.5 MeV至69.4 MeV八个入射能量下的~(12)C轰击~(64)Ni引起的核反应.使用△E-E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角分布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由擦边角成峰变成为前角成蜂,中间呈现过渡形态.入射能量较低时,截面随入射能量的升高而增加的速率较慢,能量较高时增加的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入射能量稍高于库仑位垒的较轻的重离子引起的反应,假定宏观摩擦力可以忽略,根据半经典理论,从拟合弹散的经典偏转函数出发,用统一的框架计算获得反应机制按入射道轨道角动量的分类图.此外,在K-G角分布公式中增加了一个反映Q-窗效应的转移几率因子,得出了计算转移反应的半经典的能量微分截面公式.数值计算结果,包括弹散角分布、淮弹性转移过程中出射a粒子的角分布和能谱、金融合截面、融合-裂变截面以及中子蒸发的激发函数等与本所发表的~(12)C+~(209)Bi反应的实验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用ΔΕ-Ε半导体望远镜测量了6.8MeV/A-5.1MeV/A的~(14)N轰击~(59)Co和~(51)V产生的α粒子,得到了发射α粒子的能谱、角分布和Ε-θ平面上的(d~2σ/(dΩdE)等高图,区分了直接机制α及复合核蒸发α粒子,并对直接机制α粒子的来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720MeV ~(12)C轰击~(232)Th裂变反应发射的质子和α粒子的三重微分截面.实验结果证实p和α的发射先于裂变过程,p和α能谱的低能成分来源于类靶余核的准热蒸发.本文用运动源模型拟合了p和α能谱.用聚合模型很好地重现了α能谱。  相似文献   

20.
对轻系统~(14)N+(27)~A1反应(E_Lab=93和77MeV),使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出射类弹碎片,得到质心系TKE-θ平面上d~3σ/dΩdEdZ等高图,不同TKEL下的角分布和Z分布,不同碎片的角分布;推出σ~2_Z和相互作用时间τ的关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