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壳聚糖-淀粉-苯甲酸钠三元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淀粉-苯甲酸钠三元共混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过率(T)表征了其结构,同时测试了其吸水率(Q)、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当壳聚糖含量为80%时,共混膜的湿态抗张强度(σw)和干态断裂伸长率(εd)均达到最大值;而壳聚糖含量为60%时,共混膜的干态抗张强度(σd)和湿态断裂伸长率(εw)均达到最大值.苯甲酸钠的加入仅对共混膜的σw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主要是提高了其抗菌性,且苯环的引入还可以降低膜的吸水性.同时也发现温度的升高对共混膜的σw的影响并不明显,但εw得到很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明胶共混膜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溶液共混法成功地制备了壳聚糖与明胶共混膜,并用红外光谱, 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光率,吸水率及力学性能测试对共混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壳聚糖分子与明胶分子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及良好的相容性,壳聚糖的引入有利于减小明胶的吸水率,改善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海藻酸/明胶共混膜结构表征及性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海藻酸钠和明胶的水溶液共混,在5%(质量分数)的CaCl2水溶液中凝固,然后1%(质量分数)的HCl水溶液处理,成功制得海藻酸/明胶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镜对共混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共混膜的透光率,吸水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中海藻酸与明胶分子间存在着强的相互作用及良好的相容性,其中Ca^2 交联和海灌酸与明胶分子间静电作用使共混膜力学性能是到了显著改善,此共混膜可望成为一种潜在的伤口包扎,止血及人造皮肤材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溶液共混及流涎成膜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60乙醇胺含量的壳聚糖共混膜。以及含Cu(Ⅱ)的C60乙醇胺/壳聚糖共混膜。研究表明,C60乙醇胺/壳聚糖共混膜具有优异的可调紫外滤光性能,随着C60乙醇胺含量的增加,其紫外滤光波长从200nm红移至400nm左右。在该复合体系中引入Cu(Ⅱ)能有效改善膜的紫外光学性能,同时还初步探讨了这类复合材料的紫外滤光机制。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在壳聚糖膜上涂敷壳聚糖季铵盐(HACC),制备了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并研究了壳聚糖季铵盐的取代度和戊二醛用量对复合膜各种性能的影响.用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模型药物进行膜后载药,探讨了复合膜的药物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随交联剂用量增加复合膜的抗张强度先增后减,当交联剂用量为壳聚糖季铵盐用量的0.2%时,干、湿膜的抗张强度最大;所有复合膜的吸水率和抑菌性均较壳聚糖膜有所提高,且随着取代度增大,膜的吸水率和抑菌性增加;膜的吸水率和抑菌性随着交联剂用量增加而下降.膜的载药量随取代度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小,载药膜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能,药物释放可达180h.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不对称海绵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预冻-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不对称海绵,研究了聚乙烯醇、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对海绵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用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模型药物,探讨了载药海绵的药物缓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海绵具有致密的表层结构和多孔的内层结构,海绵的吸水率和保水率、药物缓释性能以及酶降解件能随聚乙烯醇与壳聚糖、明胶混合比例的改变而改变,当聚乙烯醇、壳聚糖、明胶的质量比为1:2:2时。海绵的吸水率和保水率最高,在蒸馏水中海绵吸水率可达3714%,室温放置180h后仍能保留40%.聚乙烯醇的加入减缓了海绵的药物释放速率,并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酶对海绵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共混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溶液共混法成功制备出壳聚糖与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共混膜,用FT-IR,XRD,SEM及透光率测试表征了其结构,并测试了其吸水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与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在共混膜中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及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随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含量的增大而得到明显提高,当壳聚糖与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重量比为7:3时,共混膜的抗张强度最大,其干,湿态热张强度分别达89MPa和49MPa,比屯壳聚糖膜的干,湿态抗张强度分别提高了97.8%及147.5%,该共混膜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基用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制备条件对壳聚糖-明胶不对称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干/湿态分离法制备了壳聚糖-明胶不对称膜,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及预烘时间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用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模型药物进行膜后载药,探讨了载药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膜具有致密的表层结构和海绵状多孔的内层结构。随着不对称膜中明胶含量增大,表层更加致密,内层孔增多,吸水率增加,载药量增加,药物缓释效果显著;随着预烘时间增加,表层更加致密,吸水率减小,载药量减小,药物缓释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以680nm处的透光率作为澄清度的指标,比较明胶、淀粉、蛋清和壳聚糖4种澄清剂在不同浓度、温度、处理时间下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明胶和壳聚糖澄清效果较好,蛋清次之,而淀粉几乎无澄清作用。0.16%的明胶和0.08%的壳聚糖澄清效果最佳,透光率分别为84.02%和84.44%。蛋清的澄清速度较明胶和壳聚糖慢;温度对蛋清和壳聚糖几乎无影响,但明胶随处理温度升高透光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改性的纳米TiO2,以不同掺杂比与2%壳聚糖醋酸溶液相混合,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用FT—IR,xRD及TEM表征了其结构,并测试了透光率、水蒸汽透过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纳米TiO2的大量表面羟基和壳聚糖分子之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纳米TiO2的适当加入有利于提高膜的抗水性.当纳米TiO2的掺杂比为1%时,复合膜的湿态抗张强度和抗水性分别为27.25MPa和45.6%,与壳聚糖膜相比,分别提高了40%和11.6%.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项式理想对偶基的理论给出了当代数方程组只有孤立解(即零维理想的零点)时解的重数的一个算法,同时得到了零维理想有重零点的几个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三棱镜折射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不确定度的有关概念及具体实验教学模型 ,提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模式. 结合分光计 测三棱镜折射率的例子 ,进行了具体分析 ,给出了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最终评定.  相似文献   

13.
2-氨基嘧啶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量热法,用RBC Ⅱ型精密转动弹完全燃烧2 氨基嘧啶(AP),测定其恒容燃烧热,并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其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AP,s)为(-2334.51±1.62)kJ·mol-1,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AP,s)为(-45.90±1.70)kJ·mol-1,为进一步研究嘧啶类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Banach空间的凸性模与光滑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义了TC凸性模,TC光滑模,刻划了一致凸性与一致光滑性,并研究了取值于Banach空间的特殊鞅不等式与一致凸性,一致光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 Γ-环中继续研究由元素性质确定的根性质 .首先证明了文献 [1]中主要定理的逆定理 , 从而使满足某些条件的元素所具有的性质 P与根性质 R可互相确定 .进而讨论确定的唯一性问题.利用 这些结果可得出 Γ-环的 Baer根是由元素的 m-幂零性所确定的根.  相似文献   

16.
一类中立型拟线性抛物方程组解的振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垂直相加法无法讨论泛函偏微分方程组的强迫振动性的不足,直接利用振动的定义、Green公式以及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把中立型抛物微分方程组的振动问题转化为泛函微分不等式不存存最终正解的问题,然后利用最终正解的定义及上下极限得到了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判别其所有解振动或全振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成对比较、九级分制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图书质量评估的问题, 为今后的 图书质量评估实践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CNDO/2计算了水、甲醇、甲醛、丙酮与异丙醇阳碳离子的选择性分子间作用力,并讨论了丙酮溴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Huygens-Fresnel原理和Kirchoff近似理论,研究了声波通过屏障后的衍射声场,导出计算衍射声场的声压和声屏障插入损失的近似公式。计算表明,理论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本文所提供的公式可以作为在噪声控制技术中预测声屏障衍射声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类0.1矩阵变换图的边连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t U (R, S) denote the class of all m×n matrices of 0's and 1's havingrow sum vector R and column sum vector S. The interchange graph G (R,S)is the graph where the vertices are the matrices in U (R, S) and where twomatrices are joined by an edge provided they differ by an interchange. Brualdishowed that th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at least two. In the present paperwe prove that the edg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equal to the minimum degreeof vertices of G(R,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