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降低对虾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以及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采用龙须菜和缢蛏单养和混养方式来研究对海水养殖尾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及处理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应用大型藻类龙须菜以及龙须菜和滤食性贝类缢蛏混养处理海水对虾养殖尾水均能取得明显效果, 其中龙须菜和缢蛏混养24h对水体中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磷酸盐、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6.92%、77.97%、77.88%、80.00%、71.67%和71.95%. 缢蛏对水体浮游植物和总磷也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但在实验时间内未能观察到对其他营养盐含量的明显去除效果; 且实验期间浮游植物种类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但进行过程中混养组浮游植物丰度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体悬浮物对对虾生长和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浮物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但对水体浮游细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通过Illumina测序探讨去除悬浮物对对虾生长、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悬浮物能显著提高对虾产量及饲料效率,改善水质(显著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浓度,显著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此外,去除悬浮物能显著增加浮游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的结构;温度、盐度、亚硝酸盐和总磷是驱动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相似度百分比分析表明,微杆菌科、黄杆菌科、腐败螺旋菌科、红杆菌科等是造成处理间群落差异大的关键科,这些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已知的生态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赣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丰、枯水期对赣江主支和部分支流进行了水样采集,研究了赣江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赣江水体总氮含量较高,总磷含量较低,总氮、氨态氮、硝态氮和总磷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4~4.00、0.01~1.78、0.14~2.56、0.01~0.09mg·L-1,氮营养盐含量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硝态氮为氮的主要赋存形式,赣江总磷含量较低,整体低于Ⅱ类水质限值;城市污水排放和赣南稀土矿工业对赣江水体总氮浓度有较大的影响,赣江流经主要城镇总氮浓度平均上升1.13mg·L-1,赣南稀土矿工业废水排放对赣江总氮含量影响大于城镇污水排放;万安水库和峡江工程对赣江水体氮磷营养盐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对总氮浓度平均有42.4%的净化率,对总磷浓度平均有20.9%的净化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生物絮团菌体蛋白, 研究了低盐度1.08±0.07)‰海水混养模式下生物絮团的营养成分对虾、鲫对生物絮团的摄食. 结果表明: 生物絮团能够将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固定为自身的有机氮; 生物絮团含有养殖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 而鲫和对虾可以固定生物絮团中的有机氮为自身蛋白, 即单位体重银鲫和凡纳滨对虾固定氮量分别为104.92±30.91)mg·kg-1和135.6±24.17)mg·kg-1, 相当于单位体重银鲫和凡纳滨对虾每天摄食的生物絮团为1907.36mg·kg-1和2465.1mg·kg-1, 且鱼虾混养能够促进对虾对生物絮团的摄食; 同时鲫对虾的生物排氮作用和生物絮团的固氮作用能够促进养殖池塘的氮循环; 实验组含量显著降低保持在0.03± 0.01)mg·L-1和0.325±0.035) mg·L-1.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浒苔在对虾养殖尾水中的生长及其对N、P营养盐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设置了3个温度梯度组(15、20、25℃),每个温度以自然海水(SW)及f/2海水培养基(F/2)为对照组,对虾养殖尾水(WW)为处理组,隔天测定各组中浒苔的生长状况及尾水组中N、P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浒苔在WW组中生长较SW组好,差异显著;而与F/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0℃下浒苔生长最适宜,特定生长率达34.80%·d-1.各组中NH4+最大去除率在温度为15、20、25℃时分别为96.91%、97.21%、98.18%;NO2-和NO3-的去除率均大于99%;PO43-和TP去除率在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97.87%、90.10%;表明温度对浒苔生长及其吸收WW中N、P营养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Kütz).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hora oligoclona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盐度在三疣梭子蟹幼蟹养殖中的作用, 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盐度(10、15、20、27、35)来检验对梭子蟹幼蟹存活及蜕壳的影响. 结果显示: 盐度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幼蟹的蜕壳存活率以及其蜕壳周期的长短和蜕壳率. 盐度10、15组具有较高蜕壳存活率, 分别为(89±0.10)%和(72±0.10)%; 具有较短的蜕壳周期, 分别为(18.15±0.52)d和(17.51±0.73)d, 且蜕壳率也较高. 因此, 在三疣梭子蟹幼蟹养殖过程中, 可采取10~15的较低盐度获得较稳定的存活率及较短的蜕壳周期  相似文献   

9.
采用围隔系统研究了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对畜禽养殖富营养水体中主要营养元素磷的净化效应及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浮床黑麦草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总磷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当覆盖率为30%时,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2.96%.对其去除水体总磷的动态过程拟合表明符合三次方程曲线.实验结果为陆生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季节模式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洪湖水环境特征与湖泊湿地净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洪湖湿地水环境的监测调查,分析了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洪湖湖水除化学耗氧量和总磷略为超标,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保持着良好的水质.洪湖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大量水生植物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湖水溶解氧较丰富,平均为7.403mg/L;洪湖水体氮、磷含量都比较低.洪湖小港出水口水质浓度一般比进水口子贝渊水质浓度要低,特别是NH4^ -N,N02^--N,P04^3 ,TP等指标、其浓度的减少率一般在10%一50%之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测定对虾的共晶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虾的冷冻干燥工艺,并对冻干产品复水后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虾的共晶点为-14.2℃,所建立的对虾冷冻干燥工艺为:对虾在-22℃或以上的冰箱中预冻5h;干燥仓搁板温度为在0~1 h时,从50℃上升到60℃;1~4h时,保持在60℃;4~5 h时,由60℃上升到70℃;5~10 h时,保持在70℃;10~15 h时,由70℃降温至50℃;整个冻干过程的真空度维持在0.5 Torr(66.66 Pa)左右;干燥15 h后,对虾的水分由最初的70.2%降低为4.2%,达到目标水分含量.冻干对虾复水后,其硬度、咀嚼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显著,而弹性和黏聚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TUMXLv6.124、TUMXLv8.32、TUMXLv9.145、TUMXLv6.63和TUMXLv7.121c等5个微卫星标记分别对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用SSPS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和凡纳滨对虾体重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TUMXLv6.124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显著相关.在该位点中,基因型TUMXLv6.124-AA的个体的体重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TUMXLv6.124-AB和TUMXLv6.124-BB.其他4个微卫星标记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由亚硫酸氢钠和亚硝酸钠在水溶液中合成的近似中性的酯化剂N(SO3Na)3在水溶液中对季铵型阳离子淀粉(QACS)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了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硫酸酯(QACSS).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酯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pH=10.0,酯化剂的摩尔量与QACS的质量之比2∶314.5(mol/g),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为22 h.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证明了QACSS有较优的抗凝血活性.随着QACSS取代度和浓度的增加,APTT明显增长,而TT与PT的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分子量的增加,APTT先增加而后减小,TT与PT变化不明显.QACSS的抗凝血性能优于QACS,分子量为2.51×104(取代度为1.83)的QACSS样品抗凝血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浙江省部分地区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暴发来源及与其他宿主来源的微孢子虫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尝试对引起浙江多地凡纳对虾生长缓慢综合征的病原进行探究.同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病原与其他地区及其他宿主来源微孢子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显...  相似文献   

15.
青蟹养殖池沉积物无机氮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青蟹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通量及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的影响.计算了养殖池沉积物-水界面NO2-、NO3-、NH4+的交换通量分别为238.779(μmol·m^-2)·d^-1、-1322.948(μmol·m^-2)·d^-1和199.422(μmol·m^-2).d^-1.试验表明:35℃时沉积物NH44+-N的释放量是15℃时的1.348倍,NO2--N和NO3--N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量增加;pH=9.0时,沉积物释放NH4+-N和NO2--N量最大,pH=7.0时最小:不充气时氨氮释放量是充气时的1.877倍,而充气时NO2--N释放量大于不充气.表明青蟹养殖中期池塘沉积物是水柱中无机氮的汇,能对水质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温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大棚内外池塘水温与气温的同步监测分析,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池塘温度变化特征及水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气温相比,池塘水温日振幅较小,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滞后;晴天条件下水温与气温的日变化大于阴天;由于增氧设备的使用,池塘上下层水温温差较小,滞后不明显;与棚外池塘水温相比,大棚池塘水温变化平缓,受外界天气条件影响较小,日平均水温比棚外高出9.47℃,且能维持在30~33℃,为最适宜对虾生长的水温.利用水温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及水温滞后效应分别建立了大棚内、大棚外池塘日最高和最低水温自回归模型,经Durbin-h检验及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对部分回归模型进行了修正,各模型的回归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0%以内.经验证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可用于池塘水温的预报.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将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发酵乳杆菌RC4应用于咸肉制作中, 研究其对咸肉亚硝酸盐含量、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 对添加发酵乳杆菌RC4的实验组咸肉制作工艺进行优化, 比较接菌组和未接菌发酵对照组在感官评分、亚硝酸盐含量、pH、色差、水分、硫代巴比妥值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实验组咸肉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显著, 降解率为78.60%; 实验组咸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2.0%(μL·mL-1)的发酵乳杆菌RC4菌液, 18℃发酵10d.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咸肉pH降低; 色差及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TBA值的变化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在鉴定出的87种挥发性物质中, 庚醛为RC4发酵产生, 苯甲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这几种醛均为特征风味化合物. 由此可知, 在咸肉制备工艺中, 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显著降低咸肉的亚硝酸盐含量, 提高咸肉保质期, 增加其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8.
2001-2002年浙江省宁海县采用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每公顷对虾养殖产量达到12090kg,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对虾的成功养殖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该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养殖废水,而养殖废水主要是富营养化问题.结合养殖新模式的运行,从COD、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悬浮物几项理化因子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贝类的净化能力作出分析评价,为海水围塘虾贝的综合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二型态银耳节孢子形态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氮源、碳源、碳氮比、pH值、温度、培养时间和香灰菌胞外液7种环境因子对银耳节孢子酵母型细胞向菌丝型细胞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环境因子对银耳节孢子形态转换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经过滤除菌的香灰菌胞外液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影响最大,菌丝型细胞占节孢子总数的9.89%;碳氮比总体水平上对形态转换影响较小,不同碳氮比条件下的菌丝型比率均小于2.40%;固体培养时pH3条件对形态转换的影响最小,菌丝型比率为0.04%.此外,各环境因子对节孢子形态转换的影响因固体和液体培养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