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00kA微秒级气体火花开关电极材料熔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极材料是影响气体火花开关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热传导方程分析了电弧作用下电极表层的温度场分布,得出了电极材料以及电弧属性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对黄铜、不锈钢、钨铜合金和高密度石墨4种电极材料进行了电极熔蚀实验,其质量亏损率分别为:黄铜6.39mg/C,不锈钢6.38mg/C, WCu合金4.19mg/C,高密度石墨1.19mg/C,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现场拉曼光谱研究了中性含氯离子溶液中苯并三氮唑在铜和铁电极表面的吸附以及成膜行为,结果表明苯并三氮唑能强烈地化学吸附于铜电极和铁电极表面,形成类似[Mn(BTA)p]的配合物膜,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膜内外物质的交换,对金属起缓蚀作用。另一方面两种金属表面配合物膜均具有电位依赖性:在铜电极表面,当外加电位由-0.5V负移至-0.9时,发生了由[Cu(I)(BTA)]n向[Cu(I)Cl(BTAH  相似文献   

3.
多条形电极束流能散度探测器的张角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urperfish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多条形电极束流能散度探测器进行了电磁场模拟计算。在带模拟束流的情况下,计算分析了探测器对束流位置和能散度的分辨能力与电极张角之间的关系,首次计算了条形电极间的电容耦合综合强度。电极张角优化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噪声水平的情况下,电极张角为20°时,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最优。而当噪声影响很大时,可以适当增加电极张角,同时考虑减小噪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给出电极引出系统中,最佳电场强度比随间隙间的变化,以及最佳导流系数比随电场芘和间隙间距比的变化的一般表达式。当间隙间距比由0.5变至3.2时,电场强度比仅由1.81减至1.46。  相似文献   

5.
60kV,55A,2S桶式离子源的物理设计和工程设计已基本完成,目前的设计是基于引出.加速.减速电极系统结构进行的,它们分别是:引出电极、加速电极、抑制电极和地电极。在抑制极与地电极间的抑制区域,离子束与电极问本底气体进行电荷交换产生的离子和束电离本底气体产生的离子经电场加速后轰击到地电极栅上,产生束能量的沉积,从而导致电极栅温度升高,并产生热变形。若温度过高,将可能导致冷却管道熔化,冷却剂渗漏。若热变形过大,还将会影响束的离子光学性能。为了保证电极栅的机械可靠性和几何非塑性变形,需要对它进行热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也日趋增长.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环保意识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使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能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需要对传统的能量转换和废物再利用技术这两方面进行改革.其中,燃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有限元单元法对60kV-55A-2s离子源地电极栅进行了热应力分析。在热载荷为1.0MW•m-2、冷却水流速为5m•s-1时,通过瞬态温度场计算得到了地电极栅达到热平衡时间为6s、2s时的最高温度低于100℃的结果。热应力场分析结果显示,电极的热变形属于二维翘曲;在载荷密度低于2.0MW•m-2时,电极栅可以保持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电极电光开关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建造了以辉光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作电极,通光口径为80mm×80mm的普克尔盒实验,实验检测了它的开关性能。阐述了普克尔盒的结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电极的形成,开关驱动脉冲的产生及输出特性,电光开关的开关效率和开关速度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典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高效集成电光调制器和开关的电极与光波导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深 《光学学报》1996,16(3):57-363
集成电光调制与开关的效率取决于光波导中电光重叠因子Γ的大小,直接影响此因子的有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光模场尺寸、以及电极与光波导的相对位置等参量。本文利用集成电光调制器电极电场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各种结构中影响电光重叠因子的诸参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工艺条件,应用系统优化方法尽可能对各种参量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实现高效调制和开关的全部参量的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In the present studies, a series of transition metal Ni(II), Mn(II), Co(II) and Cu(II)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a Schiff base ligand formed by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p-phenylenediamine with 2-hydroxy-1-naphthaldehyde. The prepared ligand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HNMR, UV–Vis and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The peak in the HNMR spectra as well as important band in the FTIR spectra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Quantum yield of the prepared samples was calculated by taking quinine sulphate as a reference solvent. The quantum yield an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Ni(II), Mn(II) and Co(II) complex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compared to Cu (II) complex and ligand. The photometric parameters were also calculated for ligand and complexes.  相似文献   

12.
以NH4Cl-NH3.H2O为缓冲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荧光增强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采集槲皮素、槲皮素-Sn(II)配合物溶液、槲皮素-Sn(II)-NH4Cl-NH3.H2O、槲皮素-Sn(II)-NH4Cl-NH3.H2O-CTAB溶液以及将其溶液分别静置7h和21h后的荧光光谱,并对光谱进行分析。在不加CTAB的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加入缓冲液前后的紫外光谱。用漫反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缓冲液的作用下,槲皮素-Sn(II)配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与缓冲液发生反应的主要基团为酚羟基,红外光谱中酚羟基的消失和NH4+基团的出现,说明了配合物中的酚羟基与NH4+发生了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3.
用聚丙烯腈纤维 (PAN)改性制备的偕胺肟纤维 (AOCF)分别与三氯化铁、氯化钴、氯化镍、氯化镉和氯化汞在酸性介质中反应 ,制备偕胺肟 铁 (Ⅲ )、偕胺肟 钴 (Ⅱ )、偕胺肟 镍 (Ⅱ )、偕胺肟 镉 (Ⅱ )和偕胺肟 汞 (Ⅱ ) 5种偕胺肟 重金属配合物 (用通式M AOCF表示 )。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偕胺肟纤维和 5种配合物在 4 0 0 0~ 4 0 0cm- 1 范围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 ,对各M AOCF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 ,并将各M AOCF的特征吸收峰与AOCF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中C—N ,CN ,N—O等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且峰的强度增加。说明纤维材料中的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了配位反应 ,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鱼鳞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草鱼鱼鳞中提取酶溶性胶原蛋白(PSC),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为典型Ⅰ型胶原蛋白且达到电泳纯。在此基础上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圆二色谱(CD)研究了温度对鱼鳞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FTIR分析表明:鱼鳞胶原蛋白具有典型的胶原蛋白特征吸收带,酰胺Ⅰ、酰胺Ⅱ和酰胺Ⅲ带的特征吸收频率分别出现在1658,1552和1238cm-1处。随温度升高,酰胺A和酰胺B峰位向低波数移动,1658cm-1处吸收峰裂解成多个吸收峰;1552cm-1处的吸收峰在35℃微略红移,随后发生明显蓝移;1238cm-1处吸收峰随温度升高向低波数移动。在拉曼光谱中,胶原蛋白的酰胺Ⅰ、酰胺Ⅱ和酰胺Ⅲ带的特征吸收频率分别出现在1669,1557和1245cm-1处,都较红外光谱的波数高;此外,921和855cm-1处脯氨酸的特征谱峰在拉曼光谱中体现出来。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胶原蛋白溶液在221.6和204.4nm分别有一正、负峰,具有典型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特征圆二色谱峰型。胶原蛋白冻干品的FTIR光谱和Raman谱线大都在35~60℃时发生波数和强度改变,而胶原蛋白乙酸溶液的CD谱线在20~35℃之间发生剧烈改变。由此可以判断胶原蛋白在固态和溶液状态下,变性温度存在一定差异,胶原蛋白冻干品比其乙酸溶液更稳定。  相似文献   

15.
乙酰基二茂铁与三甲基腈硅烷反应制得α-氰基-α-二茂铁基乙氧三甲硅烷,经四氢铝锂还原后得到2-羟基-2-二茂铁基丙胺(FcA),用该氨基醇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镉,氯化汞反应,制备了氨基醇-镍(Ⅱ)、氨基醇-铜(Ⅱ)、氨基醇-锌(Ⅱ)、氨基醇-镉(Ⅱ)、氨基醇-汞(Ⅱ)五种二茂铁基氨基醇-重金属配合物(用通式M-FcA表示)。用Nexus670FTIR红外光谱仪对二茂铁基氨基醇和五种配合物在4 000~400 cm-1范围内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各M-FcA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并将各M-FcA的特征吸收峰与FcA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OH, —NH2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O, C—N键吸收峰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说明二茂铁基氨基醇中的氨基、羟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种具有含有β-[Mo8O26]4-簇阴离子的新型化合物: [H(4,4'-bipy)]2[K2Mo8O26](Ⅰ)和H3[NaMo8O26](4,4'-bipy)5(H2O)4 (Ⅱ), 用FTIR, NIR-Raman, 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进行光谱研究, 探讨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虽然这两个化合物中阴离子类似, 都含有β-[Mo8O26]4-簇骼基元, 但它们与碱金属的连接方式不同, 其FTIR和NIR-Raman光谱的特征振动频率与其结构相关;化合物Ⅰ和Ⅱ的UV-Vis DRS光谱显示, 在250~300 nm有宽的紫外吸收谱带;化合物Ⅰ的稳态荧光光谱观察到分别以350 nm激发下在450~650 nm处产生一个宽的发射峰;化合物Ⅱ在325 nm激发下在400~550 nm处产生一个发射峰. 化合物Ⅰ在不同温度下稳态固体荧光光谱随着温度的下降, 荧光发射强度增强, 其时间分辨固体荧光光谱的荧光寿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长.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苯乙烯为骨架单体、Pb2+为模板离子、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铅离子印迹共聚物(Pb(Ⅱ)-ⅡPs)并采用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Pb(Ⅱ)-ⅡPs和非印迹聚合物(NIPs)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Pb-ⅡPs对Pb2+的吸附和选择识...  相似文献   

19.
用L-氨基酸和5-[邻-(2-溴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为原料合成了三种新型L-氨基酸尾式卟啉及其锌(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化学分析和质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 000~400 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  相似文献   

20.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中药水蛭的炮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水蚝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产生的变化,文章采用红外光谱(FTlR)二维相关红外谱图(2D-IR)对中药水蛭鲜品和制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蛭具有明显的酰胺Ⅰ和Ⅱ带蛋白质特征峰,其中鲜品的酰胺Ⅱ带吸收峰在1543 cm-1,而生品和炮制品的向低频位移至1 535cm-1;采用热微扰模拟水蛭炮制过程并分析水蛭的2D-IR,结果显示水蛭鲜品中的酰胺Ⅰ带与酰胺Ⅱ带的自动峰的强度比炮制品的更为显著.说明水蛭在炮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损、氢键断裂,导致变性失活,部分脂肪酸和甾醇类组分在炮制中发生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