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动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培养新时代物理学人才重要的支撑课程.本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融入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电动力学课程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线上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对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特别针对大容量班级授课,如何有效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深层次学习,以及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策略及可行性做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需求的大学物理课程信息化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73.08%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说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益于提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同类院校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线下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我校基于学习通平台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重点介绍了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等阶段的实践经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学习更自由、主动,但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大学物理教学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基于雨课堂实施了大学物理课程线上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网络元素新功能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课堂延伸学习时空,优化教学方案使线上教学辅助功能贯通课前、课中与课后,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为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学物理重修课程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主动参与性差以及出勤率和及格率不高等问题,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雨课堂",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课程的学习,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PBL嵌入式教学模式在理工科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方法,并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介绍具体的实施方案.结合慕课、雨课堂、智慧教室等多种信息教学手段,从PBL导向性问题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到PBL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的实施案例及学生学习成效分析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以驻马店幼专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改革为例,基于OBE理念,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大纲,依托C30教育云平台、智慧教室开展混合式教学,采取“线上学习”+“线下研讨”+“技能展示”+“课程思政”+“创新拓展”的形式反向设计课程,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基于OBE理念,针对高职物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为高职物理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基于SPOC平台开展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线学习方案、课堂教学策略、线上线下交流以及课程考核进行了综合的优化设计,使得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以及线上线下交流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金课"建设的"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吴平  朱浩  张晓  谢东 《大学物理》2021,40(3):51-55,61
近年来,依托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本文持续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金课”建设标准,既基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同时又提升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实践知识探究、思辨与拓展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对“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金课”的设计和实践,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深层次学习,对后疫情时代,高校师生实现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学部“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大学物理课程依托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平台,构建了以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本文以育人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优化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强化了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并对创新效果和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探索并构建了“创新驱动、优体强翼”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BOPPPS教育教学模式,从制定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和优化评价方式4个方面讨论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根据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物理B-1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两周期的运行情况,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生率明显提高,证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模式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2.
线上教学以其独特优势,成为疫情下教学正常开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将极大增加学生的线上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阐述了线上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培养策略,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重新解构大学物理的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痛点问题,提出并实施“双态课堂,分层教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从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翻转课堂时间轴、评价方案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以短小为特点的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微课已经被教育者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微课在教与学中起到的作用.微课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本文结合大学物理课程阐述了微课如何辅助传统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针对传统电子工艺实习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效率低、缺乏针对性、缺乏自主学习途径等问题,制定了电子工艺教学改革目标,提出电子工艺实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根据混合教学特点制作课件、微视频、习题,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展开实验课程教学。该模式的应用经验证明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电子工艺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实践能力,帮助教师数据化把握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为相关实践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线上学习+课堂讲解/讨论+课后练习”为主要教学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利用学习通系统将翻转课堂、探究学习、协作教学等学习模式融入到混合式教学当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优势互补,行之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完善了教学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我们开展了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的探索,在大学物理实验慕课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平台,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挖掘工大元素、中国元素和物理学史元素.讲好工大故事,厚植爱校情怀,增强成才信心.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坚...  相似文献   

18.
以《固体物理》为改革对象,按照物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特点,充分利用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构成“建立教学资源储备库、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课后线上答疑、依托科研项目促进知识吸收升华、全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线上收集学生反馈并完善修改课程内容”的高效闭环式教学模式,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有助于整体提升物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能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物理理论和科学思维培养.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需突出教师引领和学生自主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搭建的实验+理论、作业+成果、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灵动课堂”,使得师生动起来,知识活起来,头脑灵起来,课上课下“连续动”.在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教学产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终实现知识、技能、思维和素养共同培养下的“终身能动”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健平 《大学物理》2022,41(4):32-38+43
在“新工科”教育要求的推动下,专业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线上互动性差、线下参与度不强等问题显著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提出了“4+3+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通过“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发现大约9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