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了BPR树脂在碱性条件下对金的吸附性能。研究了BPR提取Au(Ⅰ)、Ag(Ⅰ)及其它金属氰合离子的单、双组分动力学传质过程。结果表明,树脂相上氰合离子的传质速率和摩尔比与其结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对Au(Ⅰ)等氰合离子的NH4SCN解吸动力学作了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Au(Ⅰ)、Ag(Ⅰ)、Cu(Ⅰ)氰合离子分别在大孔强碱性苯乙烯系CN、Cl、OH型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内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从结果得出,氰合离子在树脂相中扩散传质异常缓慢并非由于过高的活化能,而可能是由于过低的活化熵所致。  相似文献   

3.
Ag(Ⅰ)、Au(Ⅲ)、Pt(Ⅳ)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中药小檗碱作为探针分子,在0.01mol·L-1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贵金属离子Ag(Ⅰ)、Au(Ⅲ)、Pt(Ⅳ)与DNA的相互作用。在三种贵金属离子中,Au(Ⅲ)、Pt(Ⅳ)离子对小檗碱-DNA体系均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而Ag(Ⅰ)离子对该体系有强烈的荧光敏化作用。分别求出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结合常数。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结合能力的强弱顺序依次为:Au(Ⅲ) >Ag(Ⅰ) >Pt(Ⅳ)。探讨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作用机理及导致结合力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BPR树脂从氰化液中提取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烷基吡啶基聚苯乙烯树脂(BPR)从氰化液中吸附各种金属氰离子。加入抑止剂可以改善BPR树脂吸附金的选择性。探讨了pH值、氰离子浓度和金氰络离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从头算方法研究[Au(i-mnt)]22-(i-mnt=i-marononitriledithiolate)的电子吸收和磷光发射性质,利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了[Au(i-mnt)]22-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计算的基态Au(Ⅰ)—Au(Ⅰ)键长为0.2825nm,表明Au(Ⅰ)之间存在弱吸引作用.采用SCRF方法中IPCM模型模拟配合物在乙氰溶液中的行为,计算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15.5nm,指认X1Ag→A1Au来源于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跃迁.在436.2nm处得到具有B3Au→1Ag跃迁的磷光发射,指认为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和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与500nm乙氰溶液的发射相对应,为金属修饰的有机配体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6.
早期巯基乙酰苯胺(mereaptoacetaniⅠ简写MAA)曾作分析试剂使用[1,2],其Au(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医疗中的应用已有报道[3,4]。但它的Au(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Au(Ⅰ)、Ag(Ⅰ)配合物的表征以及它们通过高温裂解法用于回收贵金属的工作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试探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环硫氯丙烷与氨水(或氨气)反应合成了一类新的巯基胺型螯合树脂。这类树脂对贵金属Ag(Ⅰ)、Au(Ⅲ)、pt(Ⅳ)等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Ag(Ⅰ)—Cu(Ⅱ)—Zn(Ⅱ)—cd(Ⅱ)的混合溶液中,树脂只吸附Ag(Ⅰ),说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在pH=4.4的NaAc-HAc缓冲介质和2.0×10-3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Ag(Ⅰ)与茜素红(AR)可形成较稳定的离子缔合物微粒,其在324、360和500nm处分别产生3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浓度在0.022~2.160μg/mL之间的Ag(Ⅰ)与共振散射强度△I324nm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139 ng/mL.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银的共振散射新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废胶片中痕量银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壳聚糖对Ag(Ⅰ )离子的吸附动力学 ,并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 ,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产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对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壳聚糖与Ag(Ⅰ )离子配位生成配合物Ag(CTS) 2 NO3 ;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ich吸附等温式 ,此反应是一级反应 ,反应的活化能为 2 1 92kJ·mol-1,3 0℃时速率常数为 0 0 41 0h-1。  相似文献   

10.
纳米TiO2对Ag(Ⅰ)配合物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纳米TiO2的表面吸附活性,以[S2O3] 2-为络合剂,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方法,高效吸附分离了水中痕量Ag(Ⅰ).系统研究了纳米TiO2的晶体结构、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 Ag(Ⅰ)的起始浓度及常见共存离子对吸附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Ag(Ⅰ)配合物以物理作用吸附在纳米TiO2颗粒表面.纳米TiO2对Ag(Ⅰ)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表现出多分子层吸附特征.硝酸和硫脲混合溶液可将吸附在TiO2纳米颗粒表面的Ag(Ⅰ)全部洗脱.  相似文献   

11.
聚酯基硫脲树脂PDTU-Ⅰ对Ag(Ⅰ)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聚酯基硫脲树脂对银离子的吸附容量,讨论了吸附时间、溶液酸度,温度及银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对Ag(Ⅰ)的吸附遵循G.E.Boyd液膜扩散方程和Langmuir等温式,且吸附为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2.
1-(2-氨乙基)吡咯烷树脂的合成及其对贵金属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试剂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1-(2-氨乙基)吡咯烷树脂合成的影响规律.此树脂的功能基含量2.74 mmol/g树脂,对Au(Ⅲ)、Os(Ⅳ)、Pt(Ⅳ)、Ir(Ⅳ)、Ru(Ⅲ)、Pd(Ⅱ)的吸附容量分别高达950、520、436、418、314、302 mg/g树脂.FT-IR、元素分析表征了树脂结构.测定了吸附速率曲线,配位比,表观吸附活化能△E_(Au)=6.4、△E_(Pt)=33.7kJ/mol.XPS研究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pH=3.5的HAc-NaAc介质中,呋塞米(FUR)与Ag(Ⅰ)形成1:1(摩尔比)的螯合物,从而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光谱显著增强,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10,584和330 nm.在一定范围内,3种散射信号的增强(△ⅠRRs,△ⅠSOS和△ⅠFDS...  相似文献   

14.
利用Ag(Ⅰ)/Ag(Ⅱ)电偶在铂电极上的可逆反应,Ag(Ⅰ)被用作一些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氧化的催化剂。关于Ag(Ⅰ)对Mn(Ⅱ)阳极氧化的催化作用已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介质中铂电极上Ag(Ⅰ)氧化生成的Ag(Ⅱ)可以将Mn(Ⅱ)按下列反应分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Gabriel反应以聚环硫氯丙烷为起始物合成4种新型的以聚硫醚为主链的伯胺型树脂,研究了树脂的合成条件及吸附性能.这些树脂对贵金属离子有很高的吸附容量,其中每克树脂对Au(Ⅲ)的吸附容量达到5~7mmol,对Ag+的为7~9mmol;而对贱金属离子吸附甚少.可望用于贵金属离子Au(Ⅲ)和Ag+的分离与富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溶度法研究了硫脲提金时的Au(Ⅰ)与硫脲的络合情况,得知Au(Ⅰ)与硫脲的络合物的最大配位数为3,即Au(Ⅰ)在硫脲溶液中有Au(Thio)+、Au(Thio)2+和Au(Thio)3+等络离子存在.在25℃时,其稳定常数分别为β1=3.3×104、β2=5.8×105和β3=1.3×106。根据18、25和35℃三种温度时的试验结果,求得Au(Ⅰ)与配位体硫脲之间络合平衡的热力学函数ΔF°、ΔS°和ΔH。  相似文献   

17.
过渡金属电荷转移配合物的电荷分离是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光物理过程,与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密切相关.采用从头算方法探索了双核Au(Ⅰ)配合物,cis-[Au2(SHCH2PH2)2]2 (1),cis-[Au2(SHCH2S)2](2)和cis-[Au2(PH2CH2S)2](3)的电荷转移性质.采用MP2计算得到基态的Au(Ⅰ)—Au(Ⅰ)距离分别为0.2972,0.2888和0.2903 nm,表明Au(Ⅰ)之间存在弱吸引作用;电子激发使得配合物2和3的金属间的距离缩短了约0.016 nm,而配合物1仅增长了0.002 nm.CIS方法预测配合物1~3的3A激发态分别产生383,463和422 nm最低能发射,具有金属中心(Metal-centered,MC)跃迁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的混合性质.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Ag+离子在笼形聚偕胺肟树脂(CAO)及其酸、碱处理产物(ACAO、BCAO)上的吸附容量.Ag+离子在BCAO树脂上吸附容量较高,但同非选择性吸附,在ACAO上的吸附容量则与处理树脂的酸的pKa值有关.用高pKa值的硼酸、苯酸和对氨基酚处理所得的ACAO树脂的吸附容量接近BCAO树脂的水平,认为是胶后胺肟基发生互变异构所致.吸附动力学表明Ag+离子在H3BO3/ACAO和C6H5OH/ACAO树脂上进行多层吸附.在吸附中伴随有氧化还原反应并生成Ag(O)微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3-吡啶醛和(1R,2R)-环己二胺进行缩合得到Schiff碱配体L1,然后,用配体L1和AgNO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Ag(L1)(NO3)]n(1),并用元素分析、FT-IR、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g(Ⅰ)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四面体,分别和硝酸根的氧原子,配体中的2个吡啶氮原子以及1个亚胺氮原子配位,配体L1有2种配位模式,其中,1个配体用两臂的2个吡啶氮原子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另外1个配体用两臂的2个吡啶氮原子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同时2个亚胺氮原子也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这样配合物形成3D孔状结构。同时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和Ag(Ⅰ)空位壳聚糖膜与Ag(Ⅰ)的螯合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壳聚糖和Ag(Ⅰ)空位壳聚糖膜与Ag(Ⅰ)的螯合反应;壳聚糖膜; 模板螯合; 银离子; 动力学; 螯合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