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供应商竞争情形下拥有网络平台的电子零售商运营模式选择问题,考虑网络平台服务对网络平台绩效的影响,研究电子零售商运营模式决策与供应商销售模式选择。本文构建了网络平台服务内生的供应商竞争模型,识别电子零售商选择转销模式或平台模式运营的条件,揭示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收益分享契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当产品间竞争不激烈且服务增值成本指数相对较高时,若收益分享比例小于某临界值,电子零售商偏好平台模式运营,且平台模式中网络平台服务水平高而零售价格低;当产品间竞争较激烈时,电子零售商总偏好转销模式运营;当产品市场规模不高且收益分享比例在某区域时,电子零售商和供应商都偏好平台模式。  相似文献   

2.
范小军  刘艳 《运筹与管理》2021,30(12):144-149
网络平台零售商为了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更高的利润,选择进入零售市场自主销售。本文在制造商和网络平台零售商构成的渠道结构下,研究网络平台零售商进入市场自主销售对渠道成员的利润、销量以及定价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络平台零售商自主销售会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当竞争系数足够大时,(1)渠道成员的利润均会得到提升,且市场竞争越激烈渠道成员的利润提升越显著;(2)网络平台零售商会提高平台费,渠道成员也会制定更高的零售价格。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平台零售商自主销售模式下,渠道的总体利润得到提升,存在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平台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消费者退货行为,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不同销售模式和退款保证策略下的六个模型。通过均衡解对比和数值算例分析,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销售模式选择和制造商与平台商的退款保证策略。研究发现:制造商同时选择转售和代理模式对其自身、平台商和消费者都最有利;在制造商同时选择两种销售模式的情况下,当转售和代理模式下客户满意度都比较高时,佣金费率对制造商和平台商的退款保证策略选择没有影响,制造商始终倾向于提供退款保证而平台商始终倾向于不提供退款保证。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原制造商、一个再制造商和一个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中,考虑制造商竞争,基于押金返还制度,分别构建四种押金模式,研究押金返还制度对闭环供应链定价和回收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由政府向制造商收取押金和由政府向回收商收取押金的模式下,回收率随着单位押金的增加而提高,政府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能有效促进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2)在由再制造商对消费者收取押金的模式下,再制造商的利润随着单位押金的增加而增加,市场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会对再制造商的利润产生积极作用;(3)与无押金模式相比,对原制造商而言,在政府向制造商收取押金模式下,产品售价提高,在再制造商向消费者及政府向回收商收取押金模式下,产品售价下降;而对再制造商而言,存在押金返还制度时,其产品售价均下降。研究结论基于押金返还制度的视角,对制造商的回收策略选择和政府选择合理的激励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电商平台的序贯博弈模型,讨论分销模式对供应链成员广告决策和收益的影响。电商平台中存在两种分销模式:批发模式下制造商将产品卖给平台,平台再进行零售;平台模式下制造商通过平台直接销售产品。另外,制造商和平台都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广告活动并决定各自的广告投入。研究发现:两种分销模式下供应链成员都应参与广告活动;与批发模式相比,平台模式下制造商广告投入增加而平台广告投入降低。平台佣金率增加一定减小制造商的收益,但只有当制造商的广告效果或平台佣金率较小时,才会增加平台的收益。两种分销模式下供应链的总收益都低于纵向整合供应链的总收益;当平台佣金率适中时,制造商选择平台模式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6.
维修中心参与回收是闭环供应链研究面临的新情境。本文将维修中心可以免费获得零部件的情形考虑进来, 分别给出了回收商单回收渠道模式、回收商与第三方维修中心双回收渠道模式, 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两种模式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及回收模式选择问题。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 官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增加都会对制造商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但不会对其回购价产生影响; 双回收渠道模式下, 第三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会使制造商的回购价降低, 使其利润增加。从有偿回收产品总数量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当第三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的数量较低且两种渠道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时, 应该选择双回收渠道模式。从制造商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模式选取决策与两种模式下官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维修中心参与回收是闭环供应链研究面临的新情境。本文将维修中心可以免费获得零部件的情形考虑进来,分别给出了回收商单回收渠道模式、回收商与第三方维修中心双回收渠道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两种模式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及回收模式选择问题。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官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增加都会对制造商利润产生积极影响,但不会对其回购价产生影响;双回收渠道模式下,第三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会使制造商的回购价降低,使其利润增加。从有偿回收产品总数量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当第三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的数量较低且两种渠道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时,应该选择双回收渠道模式。从制造商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模式选取决策与两种模式下官方维修中心免费获得零部件数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中,考虑网络渠道提供服务所产生的负溢出效应,分别从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研究其对供应链定价及服务策略的影响,并提出协调契约改善供应链绩效.研究得出:负溢出效应将激励制造商对于服务水平的提高,但也会降低整体供应链的利润水平;而采用两部定价契约能够改善供应链绩效使整体利润达到最优,实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9.
柳键  万谧宇  周辉  江玮璠 《运筹与管理》2022,31(12):227-233
考虑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两种分时租赁方式,将汽车质量划分为性能质量和环境质量,构建销售模式、纯分时租赁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产品线策略模型,研究制造商产品线策略与商业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同品牌产品间竞争和合并效应是分时租赁模式影响产品线策略的两个关键因素。同品牌产品间竞争的加剧和合并效应的增大都会激励企业选择性能更好的车型而忽略其环境表现。分时租赁模式能同时改进利润与产品环境表现,但存在条件:当消费者价格敏感性较低时,使用成本高且合并效应小是实现同时改进的条件;当消费者价格敏感较高时,使用成本低且合并效应小则是同时改进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两个供应商和两个电商平台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竞争性供应商选择电商平台销售模式的互动机理。研究发现:(1)竞争性供应商在电商平台销售模式选择上存在互动机理。(2)在短期均衡中,当佣金费率较高或较低时,供应商的销售模式选择不受竞争对手影响;当佣金费率适中时,供应商的销售模式选择将采取跟随策略,与竞争对手的选择保持一致。(3)在长期均衡中,当佣金费率较低时,两个供应商均会选择代销模式;当佣金费率较高时,两个供应商均会选择转销模式;当供应商自身的佣金费率较高(较低),竞争对手的佣金费率较低(较高)时,供应自身选择转销(代销)模式,竞争对手会选择代销(转销)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顾客对产品的交货期敏感及敏感度信息私有的背景下,研究一个拥有网络零售平台电子零售商的一个产品渠道决策——自营(又称自主销售)或开放平台(又称外租平台给制造商直销)。求解了电子零售商自营时差别定价和统一定价策略下的最优激励策略(价格与交货期的设定),并分析了开放平台时收益分享比例对制造商定价及交货期策略的影响。通过比较自营和开放平台时电子零售商的最大收益,给出电子零售商最优的渠道决策流程图。研究结果表明,当产品采购成本高时,电子零售商将采取自营;当采购成本低且收益分享比例低时,电子零售商将开放平台。最后,借助数值实验分析了顾客类型和私有的延迟成本率对渠道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传统电商正加速从经销商转变为连接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在线市场中间商, 电商平台与供应商形成三种渠道结构:经销商模式、混合模式和在线市场模式。本文通过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产品质量与价格双重竞争情境下电商平台与供应商销售合作模式最新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当价格竞争强度适中而佣金比例较大时,混合模式是电商平台最优选择,此时产品质量差异最大;当价格竞争强度较小而佣金比例较大时,在线市场模式则是最优选择;在其他条件下,经销商模式是其最优选择。本文结论对电商平台与供应商合作模式选择、产品质量与定价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彤  吴江宁 《运筹与管理》2020,29(9):208-217
基于改进的Salop环形城市模型, 研究了专车公司参与运营的多寡头出租车行业中, 出租车公司为改善利润水平, 可采取的两种合作模式, 即共享需求信息的共享信息模式和共同推出概率性服务的联合行动模式, 并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专车公司的在线平台, 采用共享信息模式可提升出租车公司利润水平, 条件是支付一定的平台使用费;采用联合行动模式则一定会提升出租车公司的利润。将两种平台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当出租车公司有较高的相对运营效益时, 合作程度更深的联合行动模式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  相似文献   

14.
Currently, manufacturers can sell products on e-tailers’ online platforms through agency sales format or reselling format. However, how to choose the best sales formats has puzzled competing manufacturers in practic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swer this problem by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anufacturers’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s, the e-tailer’s referral fees, the difference in products’ substitutable degrees and the difference in products’ market ba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f demand functions are linearly price-dependent, when two manufacturers sell substitutable products on the same e-tailer’s online platform, the e-tailer’s best action is always to let both manufacturers adopt reselling format; regardless of one manufacturer’s sales format, the other manufacturer always prefers agency sales format,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the e-tailer’s referral fees, the difference in two products’ substitutable degree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wo products’ market bases. Whether demand functions are linear or nonlinear in retail prices, the e-tailer’s best action is to let both manufacturers whose products are symmetric adopt reselling format; no matter what sales format one manufacturer adopts, the other manufacturer always prefers agency sales format,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the two manufacturers’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s. Moreover, if two manufacturers adopt same sales format to sell symmetric products, leader role enables a manufacturer to charge higher optimal wholesale/retail price when demand functions are linear in retail prices, but the two products have equal optimal wholesale/retail prices regardless of the two manufacturers’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s when demand functions are nonlinear in retail prices.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购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备受社会关注,作为网购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网购平台企业应承担相应质量管控义务。既有文献对平台企业的质量管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广告收入为网购平台主要营收来源时,两个不同规模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对其质量管控力度的影响。在双边市场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得到如下结果:随着网购平台之间竞争程度的增加,或随着网购平台之间广告宣传替代性的增强,或随着进驻网购平台在线商家数量的增多,每个平台企业均会提高质量管控力度;两个平台企业的质量管控力度随着在线消费者对广告厌恶度的增加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Binary choices (choose v. not choose) among three persons may be viewed as variables and the possible choices in a triad as a 64 celled contingency table, amenable to analysis in terms of log linear effects. Fifteen non‐redundant effects occur, of which four appear consistently in a data bank of 384 sociograms. Consequently, it is claimed one may reproduce the triad frequencies in most sociograms by the effects implied by four propositions: (A) P is more likely to choose O when O chooses P, net of all other variables; (B) P is more likely to choose O when X chooses O. This association is particularly strong when imitation produces transitivity; (C) when X chooses O (O chooses X), P tends to choose both or neither; and (D) P tends to choose an X who favors P's choices. P tends to not choose an X who favors P's non‐cho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